首页 理论教育 南樵变南香山,历史文化复苏

南樵变南香山,历史文化复苏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香山位于增城区南部,古称南樵,又名娥眉、南乡。南樵的名字也逐渐从名山胜地的行列中淡出。一座历史文化沉淀深厚的南樵就变成“南香山”。南樵虽然经历过反反复复的兴衰,甚至名字也改成南香山了,但它毕竟穿越增城的千年历史,浸润过深厚的文化琼浆。时至今日,沉寂了三百多年的南香山又一次被春风唤醒。增城政府已把修建南香山公园列为一项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重建莲花书院的项目也开始动工。

南樵变南香山,历史文化复苏

湛汝松

香山湛子洞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广州有“三樵”,即东樵、西樵和南樵。东樵是增城博罗交界的罗浮山,西樵是南海的大科山。这两樵早已人皆共晓;而南樵在哪里呢?南樵就是今天的南香山。

南香山位于增城区南部,古称南樵,又名娥眉、南乡。古为清湖都属地,今是永宁街地域范围。主峰公明顶,海拔433.2米。该山原是珠江口边上的一个小岛,在珠江航行的船只都把它当作航行的标志,因此还被人称作船桅山。南樵峰雄坡峻,林幽泉碧,清乾隆年间增城知县管一清在舟中远望南樵山时,曾赋诗曰:

年来华发已飘萧,旷览名山兴尚饶。

江濯芙蓉工远势,林拔螺黛露清标,

浮云偃蹇空相妒,初月婵娟自可邀。

一曲娥眉横海上,南樵风致胜东樵。

南香山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城民间有“先有白花,后有增城”的传说。白花指的就是南樵中的白花寺。此说无非渲染白花寺历史久远,正如广州人说“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皆是一种夸张之说。

民间谱志记载,宋代中期南樵最为鼎盛。那时,南樵是个游人如鲫的胜地。山里有丹室、寺庙、庵堂等建筑,一年四季香火萦绕。南樵交通方便,人口殷繁,前面是珠江口,西面是广州府城,脚下是梅州至广州的九龙古道。山下的岭吓村,宋代曾是一个商客如云、被人称之为“小广州”的集镇。正由于交通方便,这里又成了兵家争夺的要地。宋代末年,元兵南下,南樵变成战场,岭吓村荡成焦土,从此,南樵也寺庙荒圮,人烟也越来越稀少了。

此地原名小广州,蒙兵过后鬼神愁,

红羊赤马悲沧海,时听孤魂泣废丘。

这是岭吓村“三贤堂”墙壁留下的诗句,就是这段历史的印记。

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时任南京吏部尚书的湛若水告假回到增城,筹建沙贝甘泉书院、罗浮山朱明书院,扩建西樵大科书院。当他看到南樵林幽泉碧,觉得是个读书的圣地,同时也在南樵莲花洞里兴建莲洞书院。

莲花洞并非今天意义上的“洞”,而是四面环山的幽谷。今天,南香山东南麓湛若水手书“湛子洞”摩崖石刻处,就是这个名为莲花洞幽谷的入口;后面山腰刻有“海阔天空”的石块,就是当年莲洞书院学子休闲的地方。两处石刻中间至今仍有碎砖残墙的台地,就是莲洞书院的遗址。

凌晨巾我车,天宇极清廓。

闲从同心人,莲洞视兴作。

兴作夫何为,讲堂开正学。

正学谁同心,令君与县博。

共结逍遥游,散此无穷乐。

天路入虚无,地势干碧落。

三心浣飞泉,千仞书石壁。

遥望飞云峰,忆我朱明宅。(www.xing528.com)

浩气穷八弦,聊丝奇鸿迹。

这是湛若水477年前与增城知县文章、教谕汤仁、学生伍訚等人上南樵视察莲洞书院兴建时写下的诗篇《娥眉山莲花洞有作》,当时南樵的自然环境与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一斑。

湛若水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到之处,必修书院,并解囊为书院设立赡田、义田,以馆谷资助贫困学生,赡养四方学子。湛若水为了建筑莲洞书院和设立莲洞书院的赡田,几乎花费了他近二十年的俸禄,仅开垦莲洞书院赡田的人工,就用了白银1500两。莲洞书院所置赡田的规模,排在湛若水所置的所有书院赡田之首。由此可见莲洞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特别是在扶贫助学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于开设莲洞书院赡田,当地传颂着这样的故事:

莲洞书院位于南樵山腹,山高路陡。学生背负粮食上山十分困难。湛若水经过调查,知道书院附近四村交界处有很多荒地,就想置下这些荒地用作赡田。但由于很多荒地都无主,加上四村交邻,当地乡绅都觉得难以处理。于是,若水便派儿子柬之与学子代表一齐向知县申请,承诺以开垦田地中的一定比例纳税为条件,终于获准把书院四周十多顷无主荒地纳入莲洞书院范畴,供书院开垦以作赡田、义田之用。经过数年开垦耕耘,馆谷收入越来越多,除了用于资助贫困与品学兼优的学生外,还用于修建院舍,改善排水系统。莲洞书院因此远近闻名。

吾爱娥眉山,娥眉淡不如。

吾爱莲花蕊,花光映太虚。

出门重延望,随意命紫车。

凌空入鸟道,绝境寻吾庐。

入暮瞬登陟,志往忘崎岖。

后蹑聚星石,前望三台圩。

侧身度飞流,秉烛观崖书。

险尽履平地,孤笑多艰余。

枕簟依云岫,玉露沾衣裙。

衣裙沾尚可,勿使愿相违。

上述是湛若水诗歌《再宿莲洞有作》,可以看出他为了莲洞书院,不但作出巨大的努力,而且寄予无尽的希望。莲洞书院建成以后,南樵因此声名鹊起,人气越来越旺。

然而,到了清代,很多反清的绿林汉子看中南樵的地形优势,一度占据山上的书院、寺庙为据点,与清兵作殊死的战斗。战火屡起,八方学子望而却步,四面香客闻之生畏。人气旺盛的南樵又再度香火熄灭,寺庙荒圮,人气冷清。南樵的名字也逐渐从名山胜地的行列中淡出。久而久之,人们连南樵也不提了,取代它的是过去极少使用的“南乡”谐音。一座历史文化沉淀深厚的南樵就变成“南香山”。

物换星移,改朝易代。南樵虽然经历过反反复复的兴衰,甚至名字也改成南香山了,但它毕竟穿越增城的千年历史,浸润过深厚的文化琼浆。时至今日,增城民间还流传着南樵莲洞书院“九个门生十秀才”的传说:

莲洞书院建成后,湛若水经常在书院讲学,莲花洞周围书香氤氲。有一年,莲洞书院九个学生参加县试,一个杂役随从。放榜之日,人们发现,黄榜之上,莲洞书院竟有十人高中秀才。为何九个门生应试会有十个秀才呢?原来考试那天,随从的杂役也进场应考,想不到也一起中了秀才。从此,乡间童子到莲洞书院求学的就越来越多。

无法查考这个民间津津乐道的故事可否有历史记载,但这传说起码寄寓着几百年来老百姓对莲洞书院和南樵的赞誉和向往。

南樵是穿越增城历史文化的名山。那里不但有历史悠久的白花古寺,有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闪光一页的莲洞书院;还有道家修炼的丹室,宋代探花李昴英和明代尚书霍韬的墓葬,而且还有很多道家、儒家、佛家名人名胜的传说。

时至今日,沉寂了三百多年的南香山又一次被春风唤醒。增城政府已把修建南香山公园列为一项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重建莲花书院的项目也开始动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