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义兄弟的成长之路,“信义兄弟”

信义兄弟的成长之路,“信义兄弟”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三“信义兄弟”一、案例呈现2009年农历腊月廿六,夜,天津,孙东林家。黄陂孙家兄弟一个为兑现承诺在风雪中殒命,一个在丧痛中忍住大悲代兄履行责任,这样的“信义兄弟”,乃真汉子!“信义兄弟”身上体现的品质,与流传于黄陂的民间口语相合,是“信义兄弟”成长的人文背景,它平凡得像溪水,自在流淌,朴实清澈。“信义兄弟”和他们全家的行为,似古人所曰:“清风硬骨,不乞人怜。”

信义兄弟的成长之路,“信义兄弟”

案例三 “信义兄弟”

一、案例呈现

2009年农历腊月廿六(2010年2月9日),夜,天津,孙东林家。

从北京来的哥哥孙水林准备次日回家,当从天气预报中得知明日起大雪可能封路后,打算在高速公路封闭前赶回黄陂把工钱发给民工。晚饭后,孙水林把26万元现金藏到汽车备用轮胎里,带上妻儿出发了。

第二天早上,孙东林给老家父母打电话,得知哥哥没有回家。紧接着,他又拨打兄嫂电话,没人接听。预感情况不妙,孙东林就开车沿途寻找。

腊月廿八(2010年2月11日)上午,在河南兰考县人民医院太平间,孙东林终于看见了哥哥一家五口,心如刀绞……

交警指引,孙东林找到哥哥的轿车,从备用胎中找到26万元现金。想到哥哥未完成的遗愿,孙东林忍悲带着26万元现金继续南下武汉往回赶,终于在春节前的腊月廿九上午到家。

腊月廿九(2010年2月12日),黄陂泡桐街孙水林家。

与以往领工钱的热闹场面不同,这次大家都是静悄悄地来。很多工友不要钱,但孙东林说这件事的痛苦就让他家来承担,一定要工友拿着钱好好过年。面对大家,他说:“哥哥随身携带的账目及账单现在都找不到了,这是本‘良心账’,大家也凭着良心领钱,大家说多少钱,我们就给多少。”最后,他自己支取了6.6万元,从70岁老母亲宋腊梅手里拿了1万元,加上哥哥车上的26万元现金,一共发放60多位民工33.6万元。

一些民工不好意思领钱,孙东林说,20年来他们孙家从不拖欠工钱,今年哥哥去世,但一家人还是决定把工钱如数结清,一分钱也不能欠。“做人如果不守信义,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http://www.hb.xinhuanet.com/zhuanti/2010-02/25/content_19094804.htm

二、视角广场

观点一:“千经万典信义为先”[7]

兄终弟及,然诺必履。黄陂孙家兄弟一个为兑现承诺在风雪中殒命,一个在丧痛中忍住大悲代兄履行责任,这样的“信义兄弟”,乃真汉子!中国人的信义,朴素而深刻,它深藏于草根民间,体现于危难之时。其旺盛的生命力,植根于我们民族的血脉。“信义兄弟”身上体现的品质,与流传于黄陂的民间口语相合,是“信义兄弟”成长的人文背景,它平凡得像溪水,自在流淌,朴实清澈。“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生有益于人,死不欠与人”,这种人生底线式的自我警示,是以生命为质押的承诺,是超越法律调控力量的精神能量。如果一个人连死都不怕,生死之间都不忘大然大诺,那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越这样的意志呢?“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乡亲们结伴同出务工,多年后有的“睡得地板,当得老板”,有的仍然靠打工和手艺挣钱,虽情各有别,但皆不忘根本。在他们的袍泽之情,乡谊之念中,浸透了朴素的同进同退的信义理念,这是团结众人、难中求进的自我觉醒,是自我存续的精神基石。“刻薄不赚钱,忠厚不蚀本。”孙氏兄弟虽然在事前并不知道兑现承诺之行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他们在意识之中清醒地懂得,重信义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种代价,平时表现为厚待他人,特殊时则体现为不惜生命。这样,才能使社会群体得以和谐存在,社会生产得以健康运行,并上升到厚德载物,拙诚信人的伦理高度。“信义兄弟”和他们全家的行为,似古人所曰:“清风硬骨,不乞人怜。”面对巨大灾祸,悲痛中透着刚强,平凡中体现了伟大。他们的行为,让人们的心灵净化,真切体验到草根可敬,人民伟大,悲矣壮矣,感矣佩矣!

观点二:“信义兄弟彰显时代风范”[8]

以信为本,秉义为先,行商立世慨而慷;上善如水,厚德如林,感天动地逝犹生。

虎年伊始,一位道德的楷模,一座时代的丰碑,一个社会的坐标,忽如一夜春风来,巍然立起于楚山汉水,名传千里,声播神州。

这就是孙家兄弟,20年从不欠下一分钱的诚信,雪夜返乡兑现工钱的践诺,今生不欠来生债的磊落,其叶蓁蓁,其华灼灼,散发出的精神之光,比太阳还要灿烂。

为什么“信义兄弟”的事迹让我们的眼睛一遍遍湿润?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孙家兄弟只是忠实地履行了契约,为何能让我们的心弦一次次震颤?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经济,遵守契约就是要“重合同,守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秩序的基石。但这最起码的经商立业乃至为人处世之本,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自觉恪守。相反,失信违约倒是大有人在,因欠薪引发的事件亦层出不穷。在此现实语境中,“信义兄弟”20年不欠民工工钱的诚信身影,更显得高大可敬。

守义重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从季布千金一诺到孙家兄弟接力送薪,诚信已深植于国人的血脉中,是传统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道德因素。作为一种普世价值,诚信永远不会在时间长河中褪色。

费孝通曾说:“世界正进入一个全球性的战国时代,呼唤着新的孔子。”哲人深知,那些朴素的思想,在新时期一定会被赋予新的含义,焕发出新的生机。

孙家兄弟让人动容,就在于诚信的老歌唱出了新时代的内涵,承接了千年的美德,承载着现代公民社会的规范、市场经济准则,焕发着时代的光辉,教人击节共鸣。

有人说,守信是应该的,可市场经济,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谈义有必要吗?

自古以来,义与利都是相对的。利就是利益,有价值的东西;义则是对利的态度,如何分配取舍的问题。

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中,交换关系不足,仅以面对面的个体交往为主,信义更多的是作为修身养性,限于小圈子熟人间的信用保证。在进入物流与客流空前发达的现代商业社会后,迎来了广泛的社会交往,在彼此看不见、摸不着的生人社会中,个体的互信依赖于社会信用的建立,而社会信用并不是抽象的,须靠孙家兄弟这种具体的个体信用来维系。

如果说诚信在过去是一种道德考量,如今则是约束规范经济活动的制度内核,法规法律本身就是以刚性固化的形式来促使人们诚实守信。如今的“义”,也不是所谓的民间江湖义气,已升华为市场经济的伦理精髓,即在追求合理物质利益的同时,要恪守一份责任道义,当义与利相冲突时,应以义优先。

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实:货币的拥有量,成了不少人唯一的人生追求,他们甚至不择手段地攫取财富。但实际上,好的市场经济不仅看重财富的增长,更看重财富增长的方式,对每个个体而言,就是财富的获得要合法、合理、合情。

孙家“兄终弟及”的大义之举,正是以更高尚的自律标准,彰显了经济活动中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内核,提升了经济交往中的道德含量,让我们感受到市场经济中的人际温情。

现代公民社会讲究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即在政府干预不到的地方,自觉履行对生命的尊重,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对公共利益、公共法则与公共秩序的尊重。弟代亡兄履约践诺,即是体现了对农民工利益的尊重,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自觉履行了一个公民的责任,因而可敬。

毫无疑问,这是个创富的年代,人们对物质利益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却在不知不觉中,淡漠远离了甚至遗弃了那些曾经的崇高。财富不是生活的全部,人类终极社会的目标就是大公无私,信义应是我们一种自觉的道德追求。“信义兄弟”的蓦然出现,如惊鸿照影,让我们顿悟,原来还有更可贵的精神需求,及时而生动。

社会转型时期,在旧的价值体系已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尚不完备时,尤其需要精神维系。“信义兄弟”恰如一盏明灯,在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区域腾地燃起,让我们心灵一颤,眼前一亮,指引着行进的方向,让人感动,让人敬仰,让人思索。

观点三:“信义兄弟”为何感动中国?[9](www.xing528.com)

3月3日,“信义兄弟”中的哥哥孙水林一家五口骨灰安放仪式在武汉市黄陂区李集街泡桐社区举行,他生前的工友以及街坊邻里数千人自发前来参加。3月4日,湖北省武汉市授予“信义兄弟”道德模范称号,并奖励奖金10万元。“信义兄弟”的行为感动中国,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反思。

今年2月10日,在北京当包工头的孙水林为赶在年前把工钱发到农民工手上,不顾风雪提前返乡,途中遭遇车祸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来不及处理哥哥的身后事,赶在腊月廿九返乡,将33.6万元工钱一分不少地送到60余位农民工的手中。可以想象,在孙水林一家五口人遇难的情况下,相信那些没有拿到工资的农民工会通情达理,放弃索要工资的权利。作为死者弟弟的孙东林,本来没有义务替哥哥还债,但他却自己又添了七八万元钱,将工资足额发给农民工。他们这种诚实守信的举动,自然会让那些农民工感动,也会让更多的人感动。千人自发参加孙水林一家五口人的葬礼,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信义兄弟”之所以感动中国,还在于人们呼唤社会信任的回归。当前,中国的社会信任缺失形势严峻:少数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恪守信义方面表现不佳,有的“新官不理旧账”,甚至因欠债不还把企业、餐馆拖垮,严重影响了政府和官员的自身形象;在商业领域,合同违约、逃废债务等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万亿元;不讲诚信的造假行为则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如假药、假酒、毒奶粉事件,直接导致人们健康和生命的损失,大量的学术造假引致学术声誉乃至国家形象的损失……人们对信义行为超常的赞誉,折射了对社会信任回归的渴望

社会信任的缺失不可轻视,因为其危害是严重的。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遍及各个领域不讲信任的行为,任由社会不信任情绪滋生蔓延,不仅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也不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公正和社会信任为基础,实现从传统的人格信任模式向以系统信任为主导模式的转变。因此,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并使失信行为得到应有的惩治,同样不可或缺。

三、教师点评

我们确实看到,“信义兄弟”之所以感动中国,关键在于他们超越生命、义重如山的诚信精神。在儒家伦理中,“诚信”被视为“立身之本”、“立德之本”、“立业之本”、“立政之本”、“立国之本”,可见中国古人对诚实守信之重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诚实守信也不断被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诚实守信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建设和道德风尚等各个方面,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

“诚实”,是指真实无妄、诚实不欺、表里如一。守信用既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自尊的表现。与人处世,不讲信用,曾经信誓旦旦,结果不了了之,这种情况首先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其结果就会产生信用危机。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诚实守信,就是要求做人、做事都要守信于人,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办到,对别人做出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这也包括对不能办到的事,不轻易承诺,不开空头支票。因此,综合起来,诚实守信就是说话、办事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磊落光明,实事求是,做什么事都要讲究信用。

诚实守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点,主要在于:

其一,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合格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立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一个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糊弄国家与社会、骗取荣誉与报酬的人,是要遭人唾骂的。诚实守信首先是一种社会公德,是社会对做人的起码要求。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事的基本准则。诚实是我们对自身的一种约束和要求,讲信誉、守信用是别人对我们的一种希望和要求。一个从业人员做事,他既代表个人,又代表一个单位或企业或政府,如果一个从业人员不能诚实守信,说话不算数,那么他所代表的社会团体或是经济实体就得不到人们的信任,无法与社会进行经济交往,或是对社会再没有号召力。因此,诚实守信不仅是一般的社会公德,而且也是任何一个从业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

其二,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根本诉求。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竞争经济,又是一种契约经济。因此,如何保证契约双方履行自己的义务,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关键。一方面,我们强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市场的秩序;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用道德的力量,以诚信的道德觉悟,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不仅依靠对违法者的惩处;更重要的,要使大多数参与竞争的人能够成为竞争中的守法者,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没有道德教育,没有荣辱观念,没有羞耻之心,都信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价值观念,人们就会想方设法以各种手段获取利益,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就无法进行。社会失去了诚实守信的道德基石,失去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的舆论氛围,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是根本无法建立起来的。“法治”和“刑罚”着重于惩罚那些已经违法犯罪的人;而道德教育和“德治”则着重于对违法犯罪前的教育和预防。

其三,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道德核心、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并能把它付诸实践。道德教育不但要使人们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更重要的是,要以诚挚、真实的态度,把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古人认为:“履,德之基也。”[10]“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11]把能否实践道德作为道德建设的根本。因此,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道德的核心、原则和规范,是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能否收到实际效果的决定环节。能够做到诚实守信,身体力行道德规范,我们的道德建设就必然取得愈来愈大的进展;不能做到诚实守信,我们的道德建设就会沦为空谈,人们的素质也就不可能得到提高。在当前,我国一些地方的道德失范现象,归根结底,都是同失去诚实守信有重要关系,而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从加强诚实守信的建设入手。

其四,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诚实守信既是现代社会中指导个体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体现个体的人与作为整体的社会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的重要标准,更是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社会对自然和环境责任的体现。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际环境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它能够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和谐共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设,而诚实守信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提出,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指出:“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明确提出在道德建设中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指导思想,这是对我国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论断,是针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情况和问题而得出的一个有针对性的结论。

因此,诚实守信也就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应特别指出的是,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

四、教学设计

本案例可用于辅助第四章第三节和第四节的教学。具体如下:

第一,选择合适的视频资料与学生一起回顾“信义兄弟”的事迹以及各方对他们的评论。引导学生理解诚实守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点的内在原因。

第二,引入相关素材,如“校园图书漂流拷问大学生诚信”,请学生们讨论大学校园里诚信缺失的种种现象,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的方式充分认识到诚信道德对于他们、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三,进行总结。诚实与守信既是社会道德的准则,更是市场经济道德的基本规则。诚信的要求就是诚实无欺、恪守信用。在中国古代,“信”是与“仁”、“义”、“礼”、“智”相并列的道德准则,强调在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关系中,要恪守信义,坦诚相待。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经济,遵守契约是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秩序的基石,就是要重合同,守信用。因此,“信义兄弟”20年不欠民工工钱的诚信身影,显得高大可敬。当前,在大学校园里特别是大学生身上,出现了种种诚信缺失的现象,比如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求职造假等。这些现象的出现,既有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们自身的原因,如心态浮躁,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是非辨别能力较差等。事实上,一般大学生对诚实、正直、守信、履约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要求内心是认同的,但当关系到自己的个人利益或遇到所谓的“关键时刻”,如考试、评奖、毕业、求职等,便可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使诚信认知和诚信行为相背离,坚守诚信的道德意志力不强。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

【注释】

[1]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0年4月13日,有删减。

[2]资料来源:《云南信息报》2010年4月14日,有删减。

[3]资料来源:《燕赵都市报》2010年4月22日,有删减。

[4]李泽厚:《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66页。

[5]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年8月20日。

[6]观点来源: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2836/11269/1018347.html,有删减。

[7]资料来源:《楚天都市报》2010年2月24日。

[8]资料来源:《楚天都市报》2010年3月3日。

[9]资料来源:《北京青年报》2010年3月5日。

[10]参见《周易·爻辞下》。

[11]参见《荀子·大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