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董继祖:勤奋敬业、爱国公益的商界领袖

董继祖:勤奋敬业、爱国公益的商界领袖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继祖年幼丧父,家庭贫苦,束发持家。在担任工商联主席和民建主委期间,继祖组织工商界人士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勤奋敬业,守法经营,主动参加各项爱国运动和公益活动。1954年、1955年国家发行经济建设国债,董继祖以身作则,带头认购。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董继祖在民生街捡到30 多斤白豆一袋,当时生活异常困难,但他毅然上交到城关公社。董继祖“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79年平反纠正。

董继祖:勤奋敬业、爱国公益的商界领袖

董继祖(1913—1983),渭南县(今渭南市临渭区)阳郭镇南董村人。民国期间,他先后在蒲城县兴市镇“致顺和”粮行和渭南县“天生和”“义盛生”“益群”粮行任掌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渭南县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工商联)第一届主席、渭南县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会)第一任主委,曾任陕西省工商联常委、渭南县政协常委等。

继祖年幼丧父,家庭贫苦,束发持家。起初,母亲纺线织布、给人做针线活养家糊口。继祖在本村念私塾,在阳郭镇屯张村读高小,因家贫而辍学。他目睹母亲的艰辛,总想分担家中困难。母亲常和他拉家常,给他讲励志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产生了改变贫穷,发奋图强,干一番事业的志向。民国十七年(1928),继祖家中生活更加困难,他为了生存,背井离乡,徒步到蒲城县兴市镇“致顺和”粮行当学徒。当学徒期间,他比别人起得早,睡得晚,手勤腿勤,争着干活,又懂礼貌,尊敬长者,与店员相处很好,深受大家喜爱。他晚上学算盘和记账,很快得到东家器重。进店不到两年,东家就让他做账房先生。粮行柜台高,他年龄小,个儿矮,每次算账记账,都是站在板凳上。他口算珠算都很熟练,既快捷又不出错,连客户也发出称赞之声。

民国十八年(1929)遭年馑,继祖母亲不幸去世,当时他十六岁,痛不欲生。从此,他毅然承担起抚养弟妹四人的责任,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在蒲城粮行,他更加卖力干事,用心经营,愈显成熟老练,被东家任为掌柜,全面负责粮行业务。继祖年薪一百多个银圆,他精打细算,全力照顾弟妹的学习和生活,尽到了长兄的责任。同时,他孝敬两位叔父和舅父,还出资帮助堂弟读书上学。继祖知恩图报,凡是帮助或扶持过他家的亲戚乡邻,在修缮房屋、购置牲畜农具和婚丧嫁娶等方面他都尽力资助。村里人因急事用钱,他理解人在难境时的无奈,都力所能及地予以帮助。

民国二十七年(1938),继祖从蒲城回到渭南,被“天生和”粮行聘为掌柜。经商期间,结识了共产党人贺修之、蔺奉璧(新中国成立后任渭南地委统战部部长,青海省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权秉华(新中国成立后任渭南县县委书记,西安市政协副主席等职)等,受革命思想影响,思想比较进步,暗地支持革命事业。他经商挣了不少钱,在社会上也有影响。为共产党渭南地下组织提供过经费,也出资帮助进步青年赴延安工作。一次贺修之让宋蔚青(新中国成立后任渭南县阳郭中学校长)从他所在粮行取走3000 斤小麦购买汉阳造步枪,并把账记在了他的名下。

民国期间,渭南粮食生意都集中在民生街,人们把民生街又称“粮食集”。做粮食生意用房多,一般粮行都开设三间街房,后边还建有对檐厦子和院落。三间街房除柜台外,空余地方基本上都是用芦蓆囤盛放粮食。粮行有掌柜、店员、学徒10 人左右,开有灶房,一个厨子做饭。当时治安不好,粮行都有长枪,安装着电话。粮行生意好时,就铺张芦席在粮店门前,倒上粮食吆喝卖。买卖粮食用升和斗,升主要是用来盛量大米小米、豆类等小量买卖,粮食数量大时用斗盛量,斗盛粮食要大喊次数,依据斗数计算粮食价款。拿斗盛量粮食后,要用木板刮平,以示公平。粮食过斗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过斗都是把事,年薪比较高。渭南粮食集生意红火时,有粮行30 余家。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寇飞机轰炸渭南县城,粮行生意受影响,不少粮行关门。国民政府统治后期,通货膨胀,苛捐杂税沉重,军粮征用频繁,不少粮行因此倒闭。(www.xing528.com)

董继祖经商有道,经营有方,遵行商业行规,和同行间的关系都很融洽,远近客商、小商小贩他都能以诚相待;大小客户,童叟无欺,买卖公平,在商界有威望,市民中有信誉。此后,他还在“义盛生”“益群”等粮行任掌柜。有了积蓄后,他开始自营生意,在南塘巷开了山货行,还入股皮麻业商行。后来又在二马路(现人民街)购置二亩多临街地修建房屋,计划做其他生意。继祖经商近20年,刚过而立之年就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1950年6月9日,渭南县工商业联合会成立,他以高票当选为工商联主席。1951年,他加入了中国民主建国会西安分会渭南小组,1953年当选为渭南县民建会主任委员。在担任工商联主席和民建主委期间,继祖组织工商界人士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勤奋敬业,守法经营,主动参加各项爱国运动和公益活动。他还协助政府举办物资交流会,开展市容卫生整治,调解客商之间的纠纷,处理不法商人欺行霸市,取缔小商小贩的无证经营,督促各商铺及时缴纳税金,组织各行各业向灾区捐赠棉衣等。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继祖作为两会主要负责人,带头执行,积极引导,克服困难,稳妥地完成承担任务。抗美援朝时期,他组织工商业者上街游行、宣传、演出,为志愿军捐款、捐物,主动认购国债。渭南县工商业者共捐献现金16.5 亿元(旧币),捐献医药6000 万元(旧币),共捐献17.1 亿元(旧币)。购买一架战斗机和两门大炮,战斗机取名“渭南号”。渭南工商业者爱国捐献在当时居全省各县之首。

1954年、1955年国家发行经济建设国债,董继祖以身作则,带头认购。1954年民建会员认购国债6.38 万元,占全县工商界认购总数的32.5%,当时有会员23 人,人均认购2774 元。1955年民建会员认购国债8.3 万元,占全县工商界认购总数的35.5%,当时有会员32 人,人均认购2594 元。从1956年1月11日至4月中旬,渭南县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县城1592 家私营商业加入合营组织,各集镇的653 户参加公私合营或合作社。1958年反右中,他被错定为“右”派,下放到城关镇曙光村五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董继祖在民生街捡到30 多斤白豆一袋,当时生活异常困难,但他毅然上交到城关公社。

董继祖“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79年平反纠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