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丝鸣感:第三代仿真丝织物优化方法

打造丝鸣感:第三代仿真丝织物优化方法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用Y形截面等锐利的异形截面或表面有微细沟槽、凹凸的纤维创造出化纤织物的“丝鸣感”,见图7-5。人类欣赏真丝织物的丝鸣感,不是为了悦耳,而是因为真丝织物特有的酥松手感与“丝鸣感”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后整理过程中应用热定形起皱方法进一步强化了织物丝鸣感和自然的外观。图7-5有丝鸣感的三种纤维以上三代技术的共同特征都是为使涤纶等化纤织物的性能与外观更像天然纤维的桑蚕丝织物。

打造丝鸣感:第三代仿真丝织物优化方法

进入20世纪80年代,涤纶仿真丝技术又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一方面由于涤纶制造技术的进步,纤维的形态结构开始在轴向、外表面甚至更细微部位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纺织品设计生产的观念发生了进步,认识到绝对均匀的化纤长丝并不像真丝,因为深入研究发现天然真丝本身就有粗细和截面形态等随机变化,确立了化纤织物应该适当应用纱线条干和纤维截面不匀的全新理念,这就使第三代涤纶仿真丝技术有了如下一些不同凡响的标志性成果。

(1)0.3~1dtex的直纺式涤纶超细纤维逐步开始工业化生产,使原本刚硬的涤纶的弯曲刚度大幅度降低,与其他化纤相比,在柔软性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

(2)利用Y形截面等锐利的异形截面或表面有微细沟槽、凹凸的纤维创造出化纤织物的“丝鸣感”,见图7-5。人类欣赏真丝织物的丝鸣感,不是为了悦耳,而是因为真丝织物特有的酥松手感与“丝鸣感”同时存在,同时消失。这一代仿真丝织物的手感和外观已经与真丝织物相差无几。

(3)后整理过程中应用热定形起皱方法进一步强化了织物丝鸣感和自然的外观。

(4)通过纤维材料的优化设计,同时改善织物的显深色性、光泽和柔软度,如图7-6所示的哑铃形或扁平截面三维卷曲纤维,其纤维横截面由高收缩涤纶和普通涤纶并列复合纺丝而成,扁平截面纤维的弯曲模量低、柔软,多次凹凸屈曲的纤维表面可降低表面反射光、提高内部反射光。此时已认识到,提高化纤织物显深色性的途径是降低织物的表面反射光,提高织物的内部反射光,有此作用的纤维还有如图7-6所示的表面树皮状等凹凸变化的纤维。

(5)利用不均匀牵伸技术制造单纤线密度等性能变化的纤维,从而获得外观自然即更像天然纤维、手感蓬松柔软的织物。

图7-5 有丝鸣感的三种纤维(www.xing528.com)

以上三代技术的共同特征都是为使涤纶等化纤织物的性能与外观更像天然纤维的桑蚕丝织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手感和外观上模仿天然纤维已经不成问题,技术人员一度曾经迷茫过,失去了努力目标或前进方向。经过一段困惑后,忽然发现“超天然纤维”有无限发展空间,“超天然纤维”逐渐地成为第四代技术的主攻目标。其代表性产品有超柔软、超悬垂、凉爽手感、麂皮绒、桃皮绒感等新感性织物和抗紫外线、防臭、防雨、轻质保暖等功能性织物。

近40年,纺织纤维技术进步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将早期普普通通的圆截面化纤改造成异形、超细、粗细变化、有光或全消光等具有各种变化的纤维,纱线制造也突破了传统DTY、FDY的固定模式,示意图见图7-7,中国习惯称上述原料为差别化纤维,主要是涤纶差别化。有时,国内差别化纤维的广义含义还包括天丝莫代尔竹纤维大豆纤维等新型再生纤维。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化纤的仿真丝织物,如醋纤织物、人造丝织物等主要是利用纤维性能和常规纺织技术仿真丝,无特别加工技术,这里不必多述。

图7-6 光泽纯正亮丽的仿丝织物表面

图7-7 差别化纤维及其纱线示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