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以食为天,国无粮则乱——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国无粮则乱——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汉末期黄巾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等等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几十次农民起义,其直接诱因多为饥荒,其客观结果是削弱国家力量、造成社会动荡和推动朝代更迭。不过,放眼历史,那么多次的社会动荡、农民起义和朝代更迭并没有带来什么实质性变化,秦以来帝王主导的中央集权制一直实行了2000多年,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赋税制度也基本一致,变化的只是王朝的姓氏。

民以食为天,国无粮则乱——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有什么是比粮食更重要的?珍珠为宝,稻米为王。无论房子、汽车手机,还是金银、权力、地位,都没有粮食重要。饮食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粮食就是满足吃饭需求的最重要的物质。人只有在满足了饮食需求后,才会去追求穿衣、住宿、出行等其他生理需求,并追求更高层次的安全需求(如疾病治疗、养老)、社交需求(如交朋友、恋爱)、尊重需求(如职位、荣誉)、自我实现需求(体现自我价值、道德精神满足),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明的道理。《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曰:“食色,性也。”阐释的也是饮食是人的基本而重要的需求,而粮食则是基本需求中最重要的食物。

粮食安全的概念一般是针对一个国家而言的。那么一个家庭也会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吗?当然。如果国家粮食安全出问题了,个人家庭必然受到波及,粮食短缺而买不到或者价格高。再有就是家庭收入低买不到足够吃的粮食,需要低保或救助。过去农村家家户户储存粮食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备粮荒,保障家庭粮食安全。上世纪80年代我家常年储存的玉米有十来缸,足够吃一两年,那都是父母小时候饿怕了才存的。直到90年代初我上高中的时候,随着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粮食流通发达了,粮食供应稳定了,我家才不存粮食了,附带的一个好处是老鼠也少了。

农业诗词欣赏

观刈(yì)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www.xing528.com)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此诗表现五月麦收农忙场景,以及贫妇因税失地的悲苦。

无论科技多么发达,社会多么进步,粮食安全绝对是历代统治者最为重要而基本的政事,国内外概莫能外。粮食不安全意味着什么?人们要忍饥挨饿!执政者会忍心看着人们挨饿吗?当然不会,因为保障大家有饭吃是最基本的政事。执政者敢坐视百姓挨饿不理吗?当然不敢,饥荒死人是执政者最为不堪的事情,因大饥荒引起的动乱会导致政局不稳甚至垮台。东汉末期黄巾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等等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几十次农民起义,其直接诱因多为饥荒,其客观结果是削弱国家力量、造成社会动荡和推动朝代更迭。不过,放眼历史,那么多次的社会动荡、农民起义和朝代更迭并没有带来什么实质性变化,秦以来帝王主导的中央集权制一直实行了2000多年,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赋税制度也基本一致,变化的只是王朝的姓氏。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这是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用朴实的语言对粮食安全提出的重视和警醒。居安思危,在大家都能吃饱饭的时候,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依然发出此警世恒言,体现了粮食安全对于13亿多人口大国的极端重要性与不可懈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