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期性美元贬值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关系

周期性美元贬值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关系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石油危机冲击下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促使美元大幅度贬值,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因此得以缓解,其余额与GDP比率基本维持在零的水平小幅波动。但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迫使美元对日元和德国马克等货币急剧贬值;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经常账户余额与GDP比率又一次回复到了零的水平。

周期性美元贬值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关系

实际上,自1944年建立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以来,美国一直处于国际货币体系“核心国”位置。由于美元充当国际货币,不仅不能解决“特里芬难题”,还导致美国经常账户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特征:美国通过贸易逆差向外输出美元,当贸易逆差积累到一定程度,美元不得不对其他货币贬值;在贬值后一段时间里,美国经常账户重归平衡,然后再通过贸易逆差输出美元。因此,形成一个奇特的“逆差(失衡)→贬值(平衡)→再逆差(再失衡)→再贬值(再平衡)”的周期性循环,每一次循环都周而复始地表现为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国际经济不平衡。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美元大体上经历了三次周期性循环。

第一次周期性循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美国贸易顺差持续降低。到1971年,美国经常项目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首次下降到零以下,美国主要通过对外投资向其他国家输出美元,当时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西欧。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石油危机冲击下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促使美元大幅度贬值,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因此得以缓解,其余额与GDP比率基本维持在零的水平小幅波动。

第二次周期性循环: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美国经常账户余额再一次下降,一度抵达-3%~-4%的水平,日本和主要欧洲国家在这一轮周期中成为最大顺差国。但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迫使美元对日元和德国马克等货币急剧贬值;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经常账户余额与GDP比率又一次回复到了零的水平。(www.xing528.com)

第三次周期性循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仍未结束。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常账户余额与GDP比率从1997年的-1.6%,到1999年的-3.2%,再到2002年的-4.5%,一路下跌至2004年年底的-5.7%,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全球经常账户盈余的75%。但在新一轮周期里,顺差国发生了转移,中国成为贸易顺差最多的国家。

在最近一次美元周期性循环中,有关国家贸易顺差、逆差规模更大了,涉及地域范围更广了,引起了严重的全球经济不平衡,其中突出表现就是中国与美国经济不平衡。这种全球经济不平衡,造成全球金融体系、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金融的不稳定,埋下了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隐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