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引导:牛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政府引导:牛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康乐县牛业从起步至今天的发展完全得益于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思路,30年来始终如一地将“牛”业这一产业作为主业来抓。二是注重政策引导,大力度实行奖励措施。2012年出台了《关于提升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从做强龙头企业,做大育肥基地,完善良种繁育体系等八个方面做出了奖励扶持政策。金牛资产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累计担保金达5亿多元。没有足够的饲草料,无法推动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政府引导:牛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康乐县牛业从起步至今天的发展完全得益于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思路,30年来始终如一地将“牛”业这一产业作为主业来抓。历届党委政府发扬牛的精神,像老黄牛一样坚韧、执着,抱着“但使众生皆得饱,不等扬鞭自奋蹄”的信念,一届在一届的基础上踵武赓续。尤其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把草食畜牧业作为县上的一大支柱产业和“一号工程”来抓。一是注重思路引领,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康乐县委托专家教授,结合康乐实际,于2011年6月,编制完成了《康乐县“十二五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了指导全县肉牛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二是注重政策引导,大力度实行奖励措施。2007年至2009年,县委、县政府连续3年出台《关于实施“畜牧强县”工程的安排意见》,对发展畜牧产业做出具体安排,对产业发展给予政策扶持。2010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实施意见》《康乐县良种母牛扩繁区建设规划》《康乐县财政扶贫养殖业贴息贷款实施细则》《康乐县村级动物防疫技术员管理办法》等10个配套政策和肉牛饲养管理、青贮饲料制作、标准化暖棚牛舍建设等6个技术性规范。对扶持政策、发展技术标准都进行了详细规定,激发了全县发展畜牧产业的积极性。2011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以肉牛为龙头的草食畜牧业的意见》。2012年出台了《关于提升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从做强龙头企业,做大育肥基地,完善良种繁育体系等八个方面做出了奖励扶持政策。2013年出台了《关于实施金牛富民工程的意见》。2007年至今,兑现良种母牛补贴、贷款贴息、养殖场以奖代补等资金约3000多万元。三是注重资金扶持,全方位做大融资平台。资金短缺始终是制约发展畜牧产业的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县政府组织专人,深入基层搞调研,积极探索融资新方法,认真解决新问题。为解决养殖大户资金短缺问题,2009年成立了金牛资产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注入担保基金500万元(其中县财政注资260万元,康美公司、信康公司等14家养殖企业场共同出资注资240万元),担保银行贷款按照担保金放大3倍,当年贷出畜牧发展资金1500万元。2013年担保基金达4070万元。金牛资产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累计担保金达5亿多元。为解决农产养殖问题,2009年,在附城镇刘家庙村,探索成立了全州首家村级扶贫发展基金会。2010年,在全县开展了妇小贷工作,目前,全县发展了50家,解决农产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村级扶贫发展基金会和妇小贷为农产发展畜牧养殖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注重科技扶持,大范围推广适用新技术。坚持走科技兴牧战略,在品种选择上要求“优”,在饲养技术上要求“严”,在饲草料加工上要求“精”,在品种改良上要求“高”,在管理服务上要求“新”,大范围推广适用新技术。寻求科技合作。先后与省畜牧业产业管理局、西北民大、甘肃农大签订了“3+5”框架合作协议。引进胚胎移植、熟肉制品加工等多项高新技术,直接应用于畜牧产业开发。发挥人才优势,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选派了78名业务骨干到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驻点开展工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及时解决了养殖技术难题。完善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县财政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招聘180名村级动物防疫技术员,到基层开展动物防疫、检疫和畜产品检验工作。五是注重饲草料开发,大面积扶持订单饲草。没有足够的饲草料,无法推动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经费,积极引进优质牧草品种,大力推广饲草复种、套种等新技术,鼓励养殖企业大面积发展订单饲草,对“订单”农产所需种子和地膜,由政府和养殖场各承担50%无偿提供给农产。积极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县财政拿出专项配套经费,为养殖场配套解决饲草料加工机械,为母牛繁育重点村统一配备揉丝打包机械,为养殖户提供打包青贮服务。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进饲草料加工企业。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康乐县形成“政府引导、协会组织,龙头带动、农户参与、科技支撑、市场运作”肉牛发展模式,被甘肃省农牧厅命名为“康乐模式”加以推广。(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