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最后通上自来水的赤土岔村庄

宁夏最后通上自来水的赤土岔村庄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红耀乡红耀村,位于西吉县城西北部,北与甘肃会宁县接壤,属干旱苦水区。红耀村赤土岔自然村,是全区最后一批通上自来水的村庄之一。2013年,西吉县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始实施,赤土岔的自来水通了,再一年,可靠的泾河水替换了井水水源。自来水进入山区群众家中张国岳东借西凑,盖了一院新房,子女们每人一间。

宁夏最后通上自来水的赤土岔村庄

红耀乡红耀村,位于西吉县城西北部,北与甘肃会宁县接壤,属干旱苦水区。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境内形成了两处堰塞湖,曾出产过世间罕见的“西吉彩鲫”。

村子有6个村民小组,近一半的人口外出打工,常住户142户605人。2014年,红耀村被确定为贫困村时,贫困发生率31.95%,人均纯收入仅192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空白。

马铃薯是其重点发展产业,并以订单的方式建立了200亩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随着自来水入户,养殖业有了施展空间,村里先后成立了8家专业养殖合作社。

红耀村赤土岔自然村,是全区最后一批通上自来水的村庄之一。

66岁的张国岳老汉蹒跚出门,喜盈盈地招呼大家坐。这是一个精致的两进四合小院,前院有片彩钢棚,里面放着农具和一台崭新的犁地机。墙根下一片大丽花竞相开放,一口水窖被铝制盆护着。后院高门大窗,墙面遍贴瓷砖水泥铺成的院子平展洁净。廊檐水滴滴答答地掉落,落入几个大大小小满水的缸里。屋内更是一尘不染,各类绿植清新可人。厨房洗菜池的水龙头边安装了净水出口。

无水是西海固的本色,苦瘠是西海固的真相。据历史记载,公元前104年到1949年的2053年中,这里发生大旱250次,平均每8年一次大旱,人们经常要面对“窖干井枯河断流”的困境。“荒芜弥望”“炊烟断绝”的记载比比皆是。

寄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命,一如漫山的荆棘、冰草,在贫瘠的山坡上扎下了根。

张国岳的童年时代是追着水跑的。父亲用一副担子把他从甘肃会宁挑到西吉,短短几年搬了4个地方,从一个破窑洞换到另一个破窑洞。唯一的区别就是离水源又近了一步。

20岁这年,父亲凑了280元,买来几丈布和一个手工木箱子,叫回在外谋生的张国岳,安排他将邻村谢家长女用驴驮回了家。18岁的谢彩花看到张家的光景心凉了,可顾着填饱肚子要紧,哪还有力气抱怨。(www.xing528.com)

2008年,县里建起了淀粉厂,张国岳拿出积攒的1.7万元,承包了40亩地种马铃薯,年底一算账,搭上了1万元。究其原因,还是缺水!

2013年,西吉县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始实施,赤土岔的自来水通了,再一年,可靠的泾河水替换了井水水源。

村子就像一条鱼,水来了,它活了。

自来水进入山区群众家中

张国岳东借西凑,盖了一院新房,子女们每人一间。自来水管伸到了厨房和洗澡间。

张国岳的故事是一群人的故事,是整个西海固的故事,是一个缺水时代的故事,也是脱贫路上所有人的故事。

找水时,深山枯岭中,刻满了人抬驴驮、人畜共饮、与狼共饮,甚至“饮鸩止渴”的挣扎痕迹。人们眼前无目标,生得勇敢,活得寒酸。寻水中,管道隧洞里写下了旷日持久、坎坷曲折、栉风沐雨的工程记忆。大家胸中有信念,干得艰辛,做得努力。扬黄河水、建集中供水工程、泉水改造,大中小工程并举,地表水、地下水、跨流域调水综合利用。星罗棋布的窖、坝、库、井和200多处集中供水工程证明西海固人民对“悲苦”的不甘示弱。

220.4万、80万、55.08万……这道人饮安全“减法题”做了一年又一年,终于迎来圆满:全区农村地区饮水安全覆盖率达100%,自来水水质达标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