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之书:毛乌素的消失村庄与记忆

宁夏之书:毛乌素的消失村庄与记忆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毛乌素的“黄祸”:一个消失村庄的记忆毛乌素,蒙古语意是“不好的水”。对生活在毛乌素沙地周围的人来说,毛乌素意味着损毁家园的灾难,宁夏盐池县的黎明村就是一个被毛乌素的风沙吞噬了的村庄。宁夏盛产甘草,盐池是宁夏甘草的核心产区,有“中国甘草之乡”的美誉。持续10年左右的挖甘草局面带来的灾祸,导致整个盐池甚至毛乌素沙地南部地区的荒漠化严重。

宁夏之书:毛乌素的消失村庄与记忆

二 毛乌素的“黄祸”:一个消失村庄的记忆

毛乌素,蒙古语意是“不好的水”。对生活在毛乌素沙地周围的人来说,毛乌素意味着损毁家园的灾难,宁夏盐池县的黎明村就是一个被毛乌素的风沙吞噬了的村庄。

黎明村,曾经静静地卧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的宁夏盐池县境内,茂盛的水草供养了很多的牛羊,适宜耕种的农业条件也养活了生活在这里的一代代人。20世纪80年代曾担任过这个村生产队队长的任世明老人,很清楚村庄的历史清朝同治年间,西北地区爆发的回民反抗清朝的暴乱中,一些汉族人为了逃避回民的追杀,纷纷逃离回民相对集中的地区。一个叫夏午的汉族人,带领3户人家来到这里,逐渐在这个当时水草丰茂、农牧适宜的地方住了下来,村子因此叫做“夏午”。1943年,任世明的父辈也从距离夏午有20多公里的大水坑搬迁到这里,慢慢地这里发展成了100多口人的村庄。1964年,管辖夏午村的公社书记来到这里,听到这个村庄的名字,认为和“下午”同音,给人一种没有朝气的感觉,下令改村名,于是,这个村庄有了个新名字——黎明村。然而,这个似乎充满勃勃生机和美好前景寓意的村名,并没有带来任何好运气,很快,村民就被迫逃离这里。

盐池农村用来拉水的架子车和皮囊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铺在村庄四周的绿草不见了,漫漫黄沙正无情地吞噬着这个村庄,黄沙不仅填塞了村中的小路,而且填满了土井旁饮羊的水槽,封堵了农舍的院墙和大门。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持续了20年的风沙之灾使一些村民在无望中选择了离开这里。外人很难体会这种在风沙逼迫下,背井离乡的痛楚。农民王新富的语气中流露着无奈与失落:“老几辈种的地、住的房,全让挡不住的沙子给占了。搬迁的那天,村里一些老人坐在地上哭着不走。更多的人,选择了默默离开。”“生存还是死亡,是一个问题。”这句莎士比亚的经典台词,在村落与沙漠的交界处显示了它特有的现实性与残酷性。王占富是一位已经搬离黎明村的农民,他这样告诉我:“我出生在黎明村,小时候,草场到了夏天是绿绿的,羊儿一出门就是草,我家最多时有200多只羊。现在只有60只了,加上国家实行禁牧,只能圈养,羊就是出去了也找不到草吃。”过度的放牧,超过了草场的承载能力。风沙最厉害时,村民们整天活在风沙的肆虐中。早上起来,风沙甚至会把屋门都封死。村民们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是合力推开屋门,然后清扫堆积在院子里的沙土。61岁的袁淑霞老人说,那时,谁家要是有娶媳妇葬老人等红白事,从厨房端饭菜到住房,需要用头巾等东西罩在饭菜上面才能端出来,否则,沙子就会落在饭菜上面。

鸟瞰毛乌素沙漠(杨宏峰 摄)(www.xing528.com)

1998年夏天时,整个黎明村搬迁得只剩下两户人家了,已经没了村庄的模样,到处是残垣断壁,风沙已经埋了搬走的人家空落的院子和房屋残墙,只有几棵枝条并不茂盛的老树,提醒走进这里的人:这里曾经住过人家。2008年3月27日,当我再次走进这里时,整个村庄彻底没有人了,风沙的掩埋使前几年的残垣断壁也看不见了,只有那几棵树和一棵树下面堆放的磨盘,说明这里曾经是个村庄。他们把这里叫“老窝子”,那些搬走的人,其实就在原来村子不远处的四处高地上新盖了房子,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园消失了。他们没事了常常来到黎明村的废址上怀念着那些丰美的水草,风沙逼着他们离开的阴影根植在了村民的心中,而且他们依然活在风沙中,按村民的说法是,几辈人没走出沙窝窝,后辈人没准还在沙窝窝里打转转。

20世纪90年代,黎明村属于盐池县的马儿庄乡,这个乡是盐池沙化最严重的地区,像黎明村这样被风沙逼得无法生活而导致搬迁的村庄,占整个乡的五分之一。而这些地方并没有大的沙源,附近也没有连片的流动沙丘,却出现了沙进人退、沙埋村庄的局面,为什么呢?除了过度放牧外,导致黎明村这样的村庄消失的另一个“杀手”是挖甘草

宁夏盛产甘草,盐池是宁夏甘草的核心产区,有“中国甘草之乡”的美誉。任世明老人清楚地记得黎明村的甘草之祸起始时间。村子里的人最初根本没认识到甘草的经济价值和长期挖下去的恶果。任凭越来越多的宁夏境内的其他地方的人挖着铺在地上的那些绿色植物,不知道这些绿色植物一旦消失,给村庄带来灭顶之灾的沙尘就开始了。这些挖甘草的农民当然不知道,挖一根甘草就会破坏方圆4平方米~5平方米的植被。滥挖甘草造成的草原沙化,10年内都难以自然恢复,即使人工种植恢复,最快也需要3年才能见效。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甘草的国内药用和外贸出口的增加,不少个体经营者做起了甘草生意,使许多当地农民在利益驱动下也加入到滥挖乱采的行列,挖甘草者每到一处便挖掘毁坏一片草原。

1950年,宁夏的甘草面积达1408万亩,地下根储量有5亿公斤;到20世纪90年代,全自治区甘草面积锐减至400万亩,地下根储量仅有1亿公斤。随着滥挖甘草者的锨落沙起,美丽的草原变得满目疮痍。持续10年左右的挖甘草局面带来的灾祸,导致整个盐池甚至毛乌素沙地南部地区的荒漠化严重。2001年前,马儿庄乡有65万亩草原,到2001年夏天,其中50万亩被挖甘草者彻底翻挖过,有5万亩已经达到了寸草不生的地步,别说一二等的甘草,有的地方还没来得及长好的甘草苗就已经被“断子绝孙”了。

甘草是宁夏五宝中的“黄宝”,而盐池是宁夏产量最大、品质最好的甘草的产地因为一度的滥挖乱采,不仅损毁了甘草的持续性生长,还给草场带来了灭顶之灾,成了沙进人退的“杀手”,导致了“中国甘草之乡”缺少甘草的尴尬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