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点先行,精准滴灌: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先决条件

试点先行,精准滴灌: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先决条件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两西”建设到“四七”扶贫攻坚,从“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甘肃的扶贫开发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局部经验到全面推行,范围越来越广,措施越来越精准,贫困面越来越窄,贫困人口越来越少,实现了临时性救济扶贫向区域性开发扶贫的转变,改变了甘肃在扶贫工作中的被动局面,提振了甘肃人民继续与贫困对抗的信心和决心,为全省进一步推进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创造了先决条件。

试点先行,精准滴灌: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先决条件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启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征程。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显著的减贫效应,1978—1982年,我国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25亿,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4.8%。然而在总体贫困问题得到缓解的同时,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欠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开始更加明显地凸现出来。甘肃作为全国最贫困的省区之一,仅仅依靠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生产力发展来带动扶贫开发明显存在基础不稳、后劲不足的问题,必须另谋出路,实现大规模扶贫开发。

1.“两西”建设首开全国区域性扶贫先河

1982年国务院做出决定,对甘肃河西地区和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以及宁夏西海固地区实施“三西”农业建设。甘肃,作为“三西”建设的主战场,抓住机遇,主动作为,拉开了“两西”建设的序幕,在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地区20个县和河西19个县范围内进行扶贫开发,首开全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先河。以“两西”建设为代表的区域性扶贫开发实践不仅是扶贫策略的转型升级,更是扶贫理念的更新换代。从顶层设计上看,“两西”建设与以往的被动式、临时性救济扶贫不同,是一次目标明确、导向清晰的扶贫开发。以定西为中心的20个县,是典型的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人民生活困难,而以河西为中心的19个县,农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两个区域的39个县在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既有代表性又有互补性,通过统筹协调、顶层设计,有利于整体推进、共同发展。从具体部署来看,“两西”建设中采取的得力举措,如贯穿始终的“兴西济中”的方针,“四个一[1]、“三个二”[2]、“两个三”[3]的“四三二”温饱工程、分层次进行区域经济开发实现“两个稳定”[4]的目标等,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通过定西地区20个县和河西地区19个县的扶贫开发,由点及面,辐射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全省纵深推进开发式扶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整村推进”打开甘肃扶贫新局面

1994年初,国家制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后,甘肃顺势而动,制定了“四七”扶贫攻坚计划。目标方向更加明确,政策措施更加准确,人力、财力、物力全面向41个国扶贫困县和12个省扶贫困县倾斜,制定了解决温饱的“双三百”具体标准,提出了发展旱作农业的“十二字”[5]方针和兴建“121”雨水集流工程计划。经过七年的扶贫攻坚,通过一系列精准得力的举措,到2000年底53个国扶和省扶贫困县中有46个县基本解决了温饱,绝大多数农民基本达到了有水喝、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四有”标准,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随着扶贫实效的进一步实现,甘肃农村贫困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由改革开放初期几乎遍布全省,退至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难度较大的边远山村,呈“大分散、小集中”状。在这种情况下,甘肃及时调整扶贫思路,探索出以贫困村为基本单元、贫困人口为重点扶持对象、广大群众全程参与为主要方法、整合扶贫资源为主要手段、提高干部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为重要途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整村推进”扶贫模式。1998年,全省选择了10个贫困村作为示范点开始了以村为单位的扶贫方式探索,1999年又在总结前10个村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再安排了10个村继续试验。2000年,在探索阶段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全省开始在99个贫困村初步推广“整村推进”模式。由于甘肃整村推进效果明显,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并从2007年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广泛推广,开展“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到2008年,国务院扶贫办在甘肃的“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试点县增加到3个,全省“连片开发”扶贫试点县达到15个。全省在51个扶贫工作重点县的206个贫困村实施了“区(流)域推进”试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整村推进”成果。“整村推进”模式从10个示范村起步,一点一滴探索、一村一县延伸,试点先行、以点带面,辐射面不断扩展、内容不断细化,机制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区域推进、连片开发的发展态势,推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迈上了新台阶。(www.xing528.com)

3.新农村建设推动甘肃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进入21世纪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甘肃省委、省政府在深入分析全省农村发展、农民收入、自然条件等情况的基础上,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定了“抓好试点、探索路子、总结经验、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2006年至2009年,在嘉峪关、金昌2个市和3区(肃州区、秦州区、平川区)9县(临泽县、民勤县、皋兰县、永靖县、碌曲县、临洮县、成县、泾川县、正宁县)的100个村进行首轮省级试点,这些地区都是甘肃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从2009年开始,又用4年时间选择11个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县进行新一轮试点。省上主抓3市(兰州、嘉峪关、金昌)11县(正宁县、泾川县、民勤县、山丹县、瓜州区、西和县、陇西县、会宁县、武山县、夏河县、永靖县)的试点,11个县中有8个是集中连片贫困县。通过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进行试点,不仅使甘肃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也使贫困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有效改善,甘肃的扶贫开发整体上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从“两西”建设到“四七”扶贫攻坚,从“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甘肃的扶贫开发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局部经验到全面推行,范围越来越广,措施越来越精准,贫困面越来越窄,贫困人口越来越少,实现了临时性救济扶贫向区域性开发扶贫的转变,改变了甘肃在扶贫工作中的被动局面,提振了甘肃人民继续与贫困对抗的信心和决心,为全省进一步推进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创造了先决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