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一体化:科技革命推动下的共同推进

经济一体化:科技革命推动下的共同推进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革命的持续效应渗透到产业和行业内部,经济一体化从贸易一体化、生产一体化过渡到生产经营一体化阶段。三股力量拧在一起,共同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迅速崛起、非市场化国家实行的市场化改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加强、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建立,都成为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力。

经济一体化:科技革命推动下的共同推进

近年来,随着生产发展的积累、科学技术的催化、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普遍感到一种时空压缩的全球趋势。对于这种趋势的发展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区域内经济的联合和一体化,使区域利益具有向内的聚合性和紧凑性及向外的封闭性和排他性,这种区块利益的抱团一定意义上不是促进而是阻碍经济全球化。另一种观点认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悬殊和个体差异,使经济全球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和一步到位,在渐进化的推动中,区域间差距的缩小和共同点的放大是一种可能行得通的途径和方式。区域经济一体化只会降低要素流动和互通有无的障碍而不是制造,因而不仅不是阻碍因素反而是促进因素和必经阶段。事实上,毗邻区域基于许多共性化存在和差异性互补的现实,其一体化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其影响也是多维而不是单面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是我们选择什么,而是必须一方面加强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程度,另一方面加强一体化促进全球化的程度,而不是使之成为阻碍和掣肘之力。具体而言,贸易、生产和金融的自由化和全球化扩展是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重要原因,经济一体化进展和发展的不同阶段与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一体化也包括市场一体化、贸易一体化、生产(经营)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必然阶段。经济一体化作为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一体化的作用范围日益扩大,另一方面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程度不断加深。就前者而言,马克思早年将研究的目光集中于欧洲国家和社会,到了晚年,他逐渐开始研究东方国家和社会,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可见,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范围在一般意义上涵盖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全部进程,而在特殊意义上则具有时空范围上的条件限制性,这种局限性源于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断进行中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终极状态。就后者而言,经济一体化最初表现为不同产业层次之间的松散联系,发展到今天同一生产的不同环节、相近产业、同一层次之间的紧密融合,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表2-1 CAGE框架[11]

资料来源:〔美〕潘卡吉·盖马沃特《下一波世界趋势》,王虎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页。(www.xing528.com)

具体而言,经济一体化真正起动时间是在20世纪下半叶。这一时期的发展得益于生产力的历史累积和跨越式发展,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和效应推广,跨国公司的实力壮大及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形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过去一百年里,生产力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这些成果不断积累、沉淀,成为冲破限制经济发展各种障碍的最强大动力。科技革命的持续效应渗透到产业和行业内部,经济一体化从贸易一体化、生产一体化过渡到生产经营一体化阶段。跨国公司的规模和形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在现阶段的需要,巨型化、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全球公司和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产生。三股力量拧在一起,共同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

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得益于世界形势的变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迅速崛起、非市场化国家实行的市场化改革、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加强、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建立,都成为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力。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这一时期实行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有效地将本国实际和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结合在一起,及时振兴本国经济,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融入世界经济的竞争—合作体系,摆脱了半发达半不发达的落后状态。苏联、东欧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计划经济,这一时期,伴随着政治制度的轰然倒塌,这些国家纷纷对经济进行市场化改革。至此,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遵循市场经济统一的运行规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也发生了变化,为了弱化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实现互惠互赢,南北国家之间积极开展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新的南北关系和国际经济秩序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有望形成。

对于经济一体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谁都不能否认经济一体化的客观事实,谁都不能对这一事实视而不见。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告诉我们,不管你主观上是否愿意,如果不想被世界抛弃,就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主动参与到经济一体化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