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革命背景下的思维之领导大跨越

科技革命背景下的思维之领导大跨越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展的新趋势。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领导者思维方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进了原有的思维方法。

科技革命背景下的思维之领导大跨越

二、科技革命背景下的思维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必然渗透到领导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仅改变着领导者的日常思维,而且创造了一系列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了领导者日常思维的科学化、现代化。

(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简述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当代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式的根本改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带来了一场科学革命,自然科学发展进入了现代科学阶段,奠定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理论基础。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后出现了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发生了影响极为深远的新的技术革命,使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进入新的高潮时期。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展的新趋势。

现在,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文化各个领域,无不深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科技革命不但改变着社会生产的整体面貌,劳动的条件、性质和内容,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结构,而且它直接影响到社会文化、习俗和人们的心理,形成新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现代化建设中,社会生活许多方面都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领导者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领导者思维方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改进了原有的思维方法。现代科技革命不是简单地抛弃原有的思维方法,而是使它更加完善,使其不断发展、深化,并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像比较法就发展为类比、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和系统比较等,分析和综合方法,则深化为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等。现代科技革命通过对原有思维方法的改造,使它进一步完善、深化、发展成了具有现代功能适合现代需要的富有生机活力的思维方法。

二是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思维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系统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都是适应现代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的思维方法。

这些方法的产生,标志着领导思维有着不同于以往的发展、变化和革命性飞跃。各行各业的领导人要在现代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善于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活化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之中去。

(二)领导者的科学思维及其特征

领导者的科学思维是以揭示和把握领导活动的真实情况和运动规律为根本任务,并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遵循科学的程序和方法而进行的思维活动。简单地说,凡是一切能够揭示领导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思维类型和思维方式称为领导者的科学思维。

领导活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一开始就要有思维积极参与。领导工作新局面的开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领导活动主体进行科学思维的结果。如果没有大脑的科学思维,领导活动是不会有任何起色的。

领导者的科学思维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性

科学性就是把领导思维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既要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定性判断,又要对事物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既要借助于科学技术手段对各方面的情况、资料进行详尽的研究,也要对事物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并提出多种方案,从中选择优化方案。也就是说,不仅领导者科学思维的过程具有科学性,而且领导者科学思维的结果也具有科学性。它基本上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能指导领导者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改造。

2.全面性

当今世界新的科技成果不断问世,谁能从整体上综合利用这些成果,谁就能作出更多的贡献。而领导者的科学思维从一开始就要求领导者要全面地综合地思考问题。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3]现代社会的任何一项重大实践项目,不仅要求解决大量的技术问题,而且要求解决包括经济的、生态的、心理的和美学的等多方面交织在一起的社会性问题。领导者的科学思维就是从事物的全体总和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把握领导活动的系统联系、整体联系。

3.逻辑性

领导者的科学思维一般都是围绕一定的问题和目的而进行的分步骤、分阶段的思维活动,它往往是按照领导者自觉的计划和调节好了的程序而进行的,无论是进行抽象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还是动用直觉来提供解答,都需要作逻辑论证。如果领导者的思维在逻辑上不严密,首尾相异,前后矛盾,那么这种思维是称不上科学思维的。领导者科学思维的逻辑性还要求思维程序具有简单性,这既是为了领导者科学思维的可靠性,也反映了领导者科学思维的普遍化程度。

4.创造性

领导者科学思维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法。领导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发展的特征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领导工作要除旧布新,不断开拓前进,这首先就要求领导思维要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是领导者科学思维的灵魂。实际工作中,我们衡量领导者领导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看其中创造性成分的大小。创造性成分越大,水平就越高;创造性成分越小,水平就越低。这里的创造性与不顾客观实际的所谓“标新立异”是根本不同的。在领导活动中,科学思维的创造性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依据基础上的,它的成果能够提高领导者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并指导领导活动实践不断取得成功。

(三)领导者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领导者在日常思考和判断时,纯粹的逻辑思维不能够使单个的观察得以陈述,不能使各种经验知识上升为新的概念。这就常常需要综合,进行形象的、抽象的和直觉的思维。通过什么途径,使多种思维方式相结合,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和判断?类比方法、理想化方法和系统方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方法就是我们说的领导者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1.类比方法(www.xing528.com)

所谓类比方法,它是一种从个别到个别,从一般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领导者注意到某一不理解的事物与所熟悉的另一事物具有某些类似,从而比较二者的相似性,借以获得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类比推理的形式是:

甲对象有a,b,c,d属性

乙对象有a',b',c'属性

所以乙对象也可能有d'属性

类比推理是以一定的推测作为出发点的。有时候,进行类比的对象之间的属性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不能进行逻辑推理。那么选择什么对象进行类比,类比哪些相似的或相异的属性,往往需要进行想象、联想和直觉思维以弥补逻辑思维遇到的困难。

类比方法富有创造性,由于有些领导者对形象与直觉思维的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对类比推理的规律也有待进一步探索,但它绝不是神秘的,它的产生是有客观依据的。首先,领导活动及其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其次,领导过程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领导活动既具有相互联系、千变万化的一面,又具有某种规律性。关于这个问题,有学者作了些有意义的探索,在归纳了大量的人的创造过程后,提出了一个理论,叫相似论。[4]这种相似特别是在领导者的日常工作中大量存在,这样领导者就可能运用类比的方法由已知领域探求未知领域。领导者要正确运用类比方法,必须掌握辩证思维,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5]在领导活动中,用机械形而上学的方法,类比两事物表面的雷同,或主观地、牵强附会地运用类比,都注定要给领导工作带来恶果。

2.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在此主要是指通过建立理想的模型,进行理想实验来研究和描述领导活动的规律。由于领导者的科学思维的对象本身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领导者获得的许多个别观察陈述和经验事实,是从各个侧面反映客体属性的、本质的或现象的;主要的或次要的;必然的或偶然的。理想化方法在对这些属性进行科学抽象、综合加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领导者运用理想化方法进行科学思维,需要进行理想实验。理想实验也称思想实验,是一种按照实验的模型展开的思维活动。它是在思维中塑造的实验过程,即从一定的原理出发,构想出理想模型,并设想对其进行操作,使其运动变化并观测其结果,然后运用推理得出符合逻辑的“实验”结论。

进行理想实验,关键在于构思理想模型。理想模型并不是任意想象出来的。领导者在进行这种构思时,必须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理想模型必须有现实性基础,应是现实的环境和经验事实的概括和提高,是对现实的某些系统的“关系”、“功能”、“结构”的抽象描述。

其次,理想模型必须是由与分析问题有关的重要因素构成。理想模型是现实系统的抽象,因而不可能包括现实系统的一切方面,但要求把尽可能多的主要方面包括进去。

再次,理想模型必须包括有关主要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它往往决定着理想模型的“整体质”。构思理想模型,往往没有固定的逻辑通道,需要掌握丰富的背景知识,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形成认识上的飞跃。

理想化方法在领导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进行领导决策时,理想实验很容易想象,它只考究观念,便于不同领导成员阐述不同观点和互相批评,对开拓新的决策方向有重要作用。同时,它还要求建立模型,对事物、关系和过程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利弊得失,在诸多的可能性中,选择对领导活动开展最为有利的行动方案,从而使领导活动少走弯路,取得成功。

3.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一种把对象作为多方面联系和作用的整体来研究的思维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眼于整体与要素及其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求得合意化的整体目标效应的思考方法。

现代大生产、大工程、大科学的领导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结构复杂、动态多变的大系统。系统方法为领导者成功地驾驭这个大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系统方法表现为一系列系统原则,运用系统方法也就是运用系统性原则,以实现领导系统的具体矛盾分析和整体综合统一。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这个原则产生的基础,就是系统的本质。这个原则要求领导者在思维方式上,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事先把活的整体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再综合起来,而是把综合整体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并把分析和综合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按照整体方式解决问题。因为,构成系统的各要素虽然具有不同的性能,但它们都是根据结构—功能的要求而构成的有机整体。这样,即使每个要素并不都很完善,但它们也可以综合、统一成为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

(2)相关性原则

客观世界是一个相联系的整体,系统方法的相关性原则是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在系统形式中的具体表现。因此,领导者在研究领导系统时,应当注意掌握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注意掌握系统与周围环境的种种联系,并巧妙地利用这些联系来综合地解决领导者面临的问题。因为,系统的功能、行为和运动状态,归根到底取决于系统的这种内外联系。在领导活动中,我们应自觉应用相关性原则,进一步扩大视野和开阔思路,尽可能多地考虑各种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式,从而获取最佳成果。

(3)合意性原则

领导者运用系统方法,最终是希望完成特定的功能,而且总是希望完成功能的效果最好。但是,在遇到多目标、多方案的情况时,由于考虑的功能很多,有的系统方案在这方面功能较好,而另一方面较差,很难找到一个系统十全十美。因此,领导者在一些互相矛盾的功能要求中,就必须寻找一个合意性方案。这个合意性方案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特征,其一是方案的合理性,其二是方案的满意性。方案的合理性要求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尽量以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为工具,并且能够在组织未来发展过程中得到验证。但是,如果不考虑人们的情感、价值取向,人们不满意,尽管这个方案在书面上最佳,但在实际中却是行不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