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领导大跨越:理智思维对人的影响作用

领导大跨越:理智思维对人的影响作用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意志、信仰、世界观,对理智思维有重大影响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直接取决于理智思维的程度,以及理智思维与消极情感思维的力量对比。这是与我们所说的领导者理智思维根本相违背的。

领导大跨越:理智思维对人的影响作用

二、理智与理智思维

理智是与情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另一种发挥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在领导者的思维过程中,情感一旦脱离理智,思维就会失去冷静和判断力,从而陷入混乱,领导活动也就难以顺利有效地进行。这就要求领导者在进行情感思维时,决不可忽视理智思考,并努力做到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一)什么是理智思维

理智思维,指的是人们在明辨是非、分清利害关系的基础上,而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进行的心理控制过程,是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高级情感体验。理智思维以理智为基础,例如,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会产生喜悦愉快的情感;在不能作判断或作了判断而又感到论据不充分时,会产生犹豫不安的情感,等等。这些都是理智这种高级情感体验的表现。

理智思维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等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它会使人们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厌弃偏见,反对迷信,它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促进和推动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人的意志、信仰、世界观,对理智思维有重大影响作用。邱少云烈士能够忍住烈火烧身的剧痛,控制自己的行动不被敌人发现,直到牺牲自己的生命,正是由于他有坚强的意志,有崇高的信仰,有先进的世界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某些英雄人物对困难和痛苦超乎寻常的忍耐和克服,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是从高度理智角度去思考问题的。

情感思维直接依赖于人的目的。人的情感和行为,都是受一定的目的支配和引导的,并且是在对目的有了一定认识,经过思虑后确定的。正是由于这种目的,人才能发动有机体去实施符合于目的的行动和情感,同时又能自觉制止那些不符合目的的行动和情感。在这一过程中,直接取决于理智思维的程度,以及理智思维与消极情感思维的力量对比。若理智思维程度高,就越可能制止那些不符合目的的消极情感和行为;反之,若理智思维程度低,那些不符合目的的消极情感和行为就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从而对符合目的的行动产生干扰和破坏。同时,理智与消极情感思维的力量对比,也是一个不容易忽视的重要因素。理智思维薄弱而消极情感思维强烈,会导致人的理智服从于消极情感。在领导者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生对工作和学习不利的情感,时而兴起,时而怒降,无端发火,迁怒他人,这就是领导者缺乏理智思维控制而使理智服从于不稳定情绪的表现。相反,若领导者理智思维力量强大,则可以克服不利情感和行动。比如,一个遭遇个人不幸而陷入哀伤心境的领导者,为了不妨碍本职工作,他能够克制自己,一如既往地出现在群众面前。这里,他就是凭借理智思维的力量,去抑制较低级的情感思维,从而激发了另一种更高级的情感。

领导者的职能,决定了领导者的优缺点已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且关系到一个组织的兴衰进退。领导者不时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给周围的人产生一定影响,甚至较大影响。因此,领导者必须善于进行理智思维训练,做任何事情,事先都必须经过周密思考,任凭情感驱使,就会处处碰壁,给工作带来不利。同时,领导者的理智思维强弱,还会直接影响他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一个具有高度理智认识的领导者,在对待真理时,往往“理直气壮,永远不怕真理,勇敢地拥护真理,把真理告诉别人,为真理而战斗。即使他这样做暂时于他不利,为了拥护真理而受到各种打击,要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和指责而使他暂时孤立(光荣时孤立),甚至因此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也能够逆潮流而拥护真理,绝不随波逐流。”[2]

(二)领导者的理智思维及其特征

任何领导活动总是有它具体内容的,对行动的目的确定,对行动所要达到的结果的渴望与追求,以及领导者为实现群体目标所制定的措施、方法等,都需要在实践中对事物予以理智思考,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并把其保留在头脑中,经常回忆自己确定的目标,不断衡量其中各个环节的问题,权衡轻重缓急,确定行动步骤与安排,这一切都离不开领导者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心理活动。领导者的理智思维,就是领导者在进行这种心理活动时的思维过程。在这种思维过程中,领导者要保持清醒、冷静,这样才够达到明辨是非,把握事物及其本质的目的。

领导者的理智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1.自觉性

领导者理智思维的自觉性是指领导者对行动的目的及其意义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和情感,使之合乎目的。领导者的这种目的性总是和社会的目的融合在一起的,在他争取实现个人目的的同时,也在为实现社会的目的而努力。目的的鲜明性,使他能够确切地知道,为什么而努力,怎样去努力。

当然,领导者理智思维的自觉性也可能表现在一些领导者坚定的个人目的上,具有较强的从个人(或小团体)角度考虑问题的趋向,他的行为和情感的自觉性往往为狭隘的个人(或小团体)要求和个人(或小团体)利益所驱使,这是与具有先进社会意义的自觉性有本质区别的。这种所谓的领导者理智思维,是我们坚决反对的。

2.果断性

领导者理智思维的果断性是指领导者善于明辨是非,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去贯彻执行决定或采取新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小轿车上,有的领导者看见路边有危急的人要乘车,便立即让司机停车送人,这就是在高尚的道德感支配下的果断行动。

一个具有果断性的领导者,不但善于立刻采取行动,而且善于等待时机。因为果断性是以勇敢、深思熟虑和审时度势为前提的,而这些正是理智的重要内容。

与此相反,草率从事,优柔寡断都是与果断性不能混为一谈的。草率从事是缺乏清醒理智、懒于思考的表现,优柔寡断是没有经过审时度势、深思熟虑而患得患失,踌躇犹豫,害怕“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是与我们所说的领导者理智思维根本相违背的。

3.自制性

领导者理智思维的自制性是指领导者凭借理智来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行动。也就是既能克制自己的情感和冲动行为,表现出应有的忍耐性,又能迫使自己排除干扰,坚持朝着既定目标前进。(www.xing528.com)

自制力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对言行的控制,对情感的控制,对欲望的控制,对注意力和兴趣的控制。没有自制也就不可能会理智从事。强有力的自制,能够使领导者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动,以保证在重大事变面前应付自如。在现实领导实践中,确有不少卓有成效的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了惊人的自制力。然而,不可否认,也有一些领导者缺乏这种自制力,遇事好放纵感情,不能对自己的言行、情感、欲望、注意力和兴趣进行理智控制,从而给领导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领导者面临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具备很高的自制性,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4.隐蔽性

领导者理智思维的隐蔽性是指领导者通过对自己情感和行动的自制,从而把自己的消极情感和行为隐蔽起来,以免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领导者的行为及其情感体验的流露和表现,不是在所有场合和地点都是适宜的,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常常不得不付出很大的努力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动,使之不轻易外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出色。他的一位传记作者这样评论道:“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他对全世界所负的责任也加重了,其中的烦恼和担忧自然更是有增无减。马歇尔身为参谋长,从来不敢稍有懈怠,不敢面露踌躇犹疑之色。无论是谁,无论是总统,国会,盟国,还是美国人民,陆军将士,都需要这样一种信念:任它混乱,至少马歇尔方寸未乱,能够作出决策,重整秩序。”[3]这个例子,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仍然不乏教益。

5.稳定性

领导者理智思维的稳定性是指领导者在情感反应和行为过程中的稳定程度。它要求领导者做到处事不慌,遇惊不乱,在胜利面前不狂喜,在挫折逆境中不沮丧。在领导活动中,对一般的道德标准和是非原则不能随意变动,保持与平静、稳定的逻辑思维相似的思维活动。否则,如果领导者的情感和行为经常地大起大落,变化多端,就会动摇民心,工作也不能善始善终,呈现摇摆不走的状态,最终影响既定目标的实现。

(三)理智思维在领导工作中的运用

上面我们分析了领导者理智思维的特征。这些特征,我们都是从其表现方式去给以揭示的。由于领导实践是一环接着一环进行的,这些特征在领导活动中表现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们还必须把理智思维的诸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其在领导实践中的运用上去给以把握。

1.动机的斗争

动机是思维的重要制约条件,领导者的理智思维必然要服从于动机。领导者的实践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发的。积极的动机可以起到加强、激发和推动人们前进的作用。消极的动机则是对人的腐蚀剂。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人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当多种动机出现时,特别是在原则性的动机选择中,一个具有清醒理智的领导者就会认真地加以权衡,不放过任何一种可能性。而“理智素”差的领导者则常常表现出随意性,马虎从事,而在非原则的几个动机面前,却又往往表现优柔寡断,举棋不定,产生一些没有必要的谋虑和思想斗争。这就从总体上违背了理智思维应该具有的本质要求。

2.目的的确定

随着动机斗争的解决,必然导致对目的的确定。对正确目的的确定,是以对各种目的的理智认识为基础的。在领导者面前经常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目的,这些不同的目的对主体对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应不应该有这种目的,这都需要认真地给予研究,才能认识清楚。而理智就成为这种认识的思维过程本身。

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领导者对目的选择的态度体验,不是决心不大,而是对目的的认识和研究不够充分。各种可能性想得不够周全,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出现了犹豫不决或草率决断的非理智行为,结果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不少事先不曾预料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领导者要加强理智思维,就需要考虑这种困难和问题是否能够克服和解决,与自己的实际能力相比,能克服和解决到什么程度,是否将原目的放弃,再作目的上的重新选择……这些都要成为领导者认真考虑和研究的内容。当然,把目的想得“天衣无缝”是不大可能的,但是考虑问题要尽量周全些,少出问题,则是领导者进行理智思维所必须坚持的。

3.拟定计划和方法

计划和方法,是领导者思维的结晶,也是实现领导目的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是,领导者的计划和方法同领导者的动机和目的一样,常常是多种多样的。它往往要求领导者在作出全面的权衡之后,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对实现目的较为有利和适宜的计划、方法。不过,这种计划和方法的确定与选择,一般又不是很容易实现的。一方面,计划和方法是实现目的的得力措施、途径,并且实施起来简单而容易,但可能与社会的道德规范发生矛盾,成为“损人利己”或严重地违背政策和法令,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另一方面,所制订的计划和方法虽然需要消耗很大的精力,付出很大的代价,但都与社会的道德规范相一致,给国家、给人民、给社会带来好处。这些都需要领导者进行理智考虑和判断,才不至于犯错误或弄坏了事情。

4.决定的执行

动机、目的的执行和实现是有时间规定性的,有的可能要马上完成,有的则需要经过很长的过程。应该马上完成而不去完成,却在那里徘徊不前,犹豫怀疑,就会坐失良机,贻误大事。而那些指向长期任务的动机、目的,并不要求领导者立即引向实际行动,如果立即引向实际行动反而会因违背了事物发展规律而带来重大损失和麻烦,这时就要求领导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能够理智从事,克制自己,抑制或延缓已经开始或即将开始的超前行动,力求克服情感上的强烈体验。当然,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往往还会碰到一定的困难。这些困难的克服,除了需要意志努力外,还直接取决于领导者的理智思维程度,即对困难的预料和认识程度。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只有理智、机敏,对前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都尽量考虑周到,才能使行动的动机和目的更加顺利有效地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