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思路与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思路与方法

时间:2023-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从广大研究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促进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引导研究生的实践方向。为了给研究生提供科技创新的条件和平台,华中科技大学设立了“研究生创新基金”,开办“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举办“科学研究方法论坛”。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思路与方法

紧扣实践环节推进人才培养——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思路与方法

金凌志 杨 安 刘艳美

实践是创新的起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高校则是科教兴国生力军,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承载着民族振兴的希望。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党的事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我党总结实践经验,在理论创新方面得出的重要成果,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并在指导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如毛泽东所说:“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1)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新世纪新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2)这是对高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但同时也指明了具体发展方向。

二、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对于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后,我国社会飞速发展,对跨世纪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新形势新背景下,充分认清高校社会实践的特点,正确把握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指导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

1.实践活动的主动性

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高校主动为人才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和场所。随着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逐渐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界热门话题,国内众多高校纷纷拓展社会实践渠道,帮助学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积极探索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有效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研究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研究生就业压力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的影响,主动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促进学生个体多样化发展,加速研究生社会化的重要力量。“充分调动广大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式。”(3)

2.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高等学校要培养服务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首先要重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实践和创新活动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的培养层次上表现为不同的对象和目标。在倡导多样化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研究生在学习、成长、成才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锤炼品格、了解社会。因此,研究生社会实践必须兼备社会实践内容的全面性和实践形式的多样性,即围绕不同主体在不同时期的学习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发社会实践的新类型,不断满足学生需求。

3.实践活动的科学性

近年来,社会实践活动也逐渐地走上了体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向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是规范实践活动形式、提升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重要保障。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广大研究生、教师以及社会各界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形成有机运作、自我驱动的动力机制。在活动准备和活动实施阶段,细致规划,统筹安排,建立并完善活动信息反馈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巩固活动成果,扩大受益面。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应给予学生正确合理的指导,“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充实思想,提高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4)

三、实践活动的类型

根据实践活动的目标层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结合活动主题和活动项目的具体目标,可将实践分为三个类别:社会责任实践、科学创新实践和民族精神实践。

1.社会责任实践

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中坚力量,研究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积极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体察社情民意,利用自身所长回报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教育意义。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从广大研究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促进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引导研究生的实践方向。近年来,深入开展的“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为当地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并推动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同时,启动“关注三农问题,保护知识产权”的专项行动,深入农村调研,完成五万多字的《蔡甸莲藕知识产权保护项目建议书》,为特色农产品申请“集体商标”等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此外,还组织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实践达十余次,如“牵手流动花朵”——走进农民工子女学校、“无声世界,有情空间”——走进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心灵之翼,关爱无限”——走进湖北省少管所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研究生在践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深入基层,了解真实的社会面貌,发挥特长服务群众,一方面加深了研究生对社会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将自己的技术、技能服务人民、贡献社会。

2.科学创新实践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发展与民族进步的核心竞争力。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5)研究生教育承担着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历史使命,是未来民族发展的希望与动力。为了给研究生提供科技创新的条件和平台,华中科技大学设立了“研究生创新基金”,开办“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举办“科学研究方法论坛”。“研究生创新基金”旨在提高在校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推动研究生学术研究工作,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科学精神与实践”邀请当代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大师与社会精英,传授为人治学的真知灼见,为研究生创造与大师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坛”探讨科学研究方法,加强学术交流,为科研创新打下坚实的方法论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科学创新实践,扩大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树立了科学精神,培养了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创新环境

3.民族精神实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6)民族精神在实践中形成,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弘扬民族精神,重在实践。当前,研究生思想的主流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我们也应注意到,部分研究生存在价值取向功利化、个人本位思想抬头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全球化影响着研究生对社会的认同、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另一方面则是教育管理的缺失,研究生缺乏主动交往的动力,囿于狭小的人际交往圈,封闭的学习、科研、生活限制了研究生与社会接触的范围和深度。长期以来华中科技大学重视引导研究生的民族精神实践,通过评选“品德模范”,举办“弘德讲坛”,对研究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时代精神。通过加强民族精神实践,让研究生增进对民族、国家的认识和认同,培养研究生团结民族、热爱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实践的基本环节

1.统筹兼顾,明确实践目标

高校应深刻理解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实质,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作用,做好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华中科技大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指导思想,提出“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在研究生培养上,坚持“创新是灵魂,科学研究主导是核心,导师负责制是基础”的指导思想,注重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培养质量,促进学研产协调发展,同时在一系列的活动实践中强调责任意识与创新意识,注意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全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试点学校,该校合理制定了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即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的,旨在通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统筹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激发院(系、所)、导师和研究生的内在积极性,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和统一,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与时俱进,完善实践方案

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该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始终坚持的内容。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上,该校从1985年起,每两到三年都要对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近几年修订完成了新的博士生及硕士生培养方案,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原则进行了重新定位,改革了普通硕士生的学制,着重探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模式和方法,进一步完善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硕博连读和直攻博的培养模式。同时,该校坚持“两级管理、重心下移”的领导体制,将纵向领导体系(学校—部门—院系—社团四级领导体系)与横向领导体系(部门—院系—社团三级协同体系)相结合,研究生工作部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全面部署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管理工作,各院系研究生工作组党总支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并开展相关培养工作,有理有序,有条不紊。

3.解放思想,创新实践活动(www.xing528.com)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更应该落实于实践,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坚持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理念创新、活动形式创新等,推出有特色的精品培养活动。我校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上,将科研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培养相结合,坚持责任教育、创新教育、健康教育和实践教育,推出“红色领航员”训练营、“弘德讲坛”、研究生“品德模范”评选活动、“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科学研究方法论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关注三农问题,保护知识产权”、“牵手流动花朵”——走进农民工子女学校、“无声世界,有情空间”——走进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心灵之翼,关爱无限”——走进湖北省少管所等一系列特色活动,既提高了我校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也在特色活动中服务社会,提高了研究生的思想素质。

4.实事求是,开展实践经验总结

经验总结是创新人才培养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一边总结一边发展经验才能更好地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避免走弯路。该校通过《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报》、《华中科技大学导师》、《青年时代》和“喻园晨光”网站等媒体积极进行实践活动的思想理念宣传,获取反馈信息,形成有层次、有纵深的群众舆论基础,帮助研究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培养坚定的政治信念,促进实践计划落实,不断修订实践活动方案。同时,该校还起草了《关于加强研究生工作组建设的意见》,提交院系讨论并予以实施,并成立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领导小组,不断总结社会实践的基本经验,革新研究生培养观念。

五、经验总结及建议

1.立足“一点”

“一点”指“以生为本,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华中科技大学“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在根本上反映了该校立足“以生为本,科学发展”的观念,而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因此,确立正确的行事观念,树立良好的做事风格,对于促进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就目前各大高校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而言,存在资源浪费,相似活动重复开展的问题。因此,整合校内优势资源,将各种校内实践活动精简,着重发挥优势、打造精品活动,将有助于实践活动形成持续影响力。整合资源的过程,实质上是明确资源优势,理清实践活动的发展脉络的过程,实践活动对于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则是资源整合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重要衡量指标。

2.平衡“两头”

“两头”指学校重视,确保实践活动持续发展;学生参与,推动实践活动全面开花。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学校在制度、物质上的支持。华中科技大学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在政策制度,还是物质条件方面都给予高度重视,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包括意愿、行动上的参与等。因为,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实践活动才真正把“意愿”转化为现实,而学生的内在需求才真正得以实现。学生积极参与,证明活动本身具有贴近性和现实性,是学生所需。

3.把握“三条”

“三条”指认清实践特性;均衡实践类别;紧扣实践环节。华中科技大学在推动各种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主动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参与的平台,同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实践活动的设置以及指导方面,在注重活动参与面,活动数量的同时,还注意其科学性,以确保创新人才培养能够健康、有序进行。高校实践活动类别多种多样,因此,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应该注重活动的全面性,不可偏废,在全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这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应该把握好实践的各个环节,责任落实到位,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进一步探索和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形式、内容载体和评价机制,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更加具有实效性,使研究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真正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谢伟华.社会责任感与大学生成才.高等教育研究,2006(9):61.

[2]廖建勇,陈寿灿.培养和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理论月刊,2007(7):100-102.

[3]叶取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2(9).

[4]曾德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色.学术论坛,2009(2).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5-296.

(2)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刘和忠,高新,姜生元.强化实践环节培养一线创新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8(2).

(4)李同果.论研究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教育评论,2005(5).

(5)1995年5月26日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02,127: 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