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术和环境壁垒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技术和环境壁垒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外一些学者专门研究了技术—环境壁垒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关系。但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不同,因此,形成了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技术—环境壁垒会导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研究结果表明,遵循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使企业的成本增加,但不同规模的企业承担的遵循成本是不同的。[46]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技术—环境壁垒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技术和环境壁垒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国内外一些学者专门研究了技术—环境壁垒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无一例外地表明,技术—环境壁垒会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不同,因此,形成了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技术—环境壁垒会导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由于出口国企业为了达到进口国的市场准入条件和从根本上跨越技术—环境壁垒,它就必须满足进口国所设置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各项指标要求,而要满足这些指标要求,出口国企业必然要承担巨额的附加成本。这将使出口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并导致其国际竞争力下降(Wilson,2005)。

W.Mark Crain and Joseph M.Johnson(2001)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美国制造业企业遵循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所带来的引致成本。研究结果表明,遵循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使企业的成本增加,但不同规模的企业承担的遵循成本是不同的。

Keith E.Maskus,Tsunehiro Otsuki,John S.Wilson(2004)利用超越对数模型(Translog model)对发展中国家满足主要进口国的技术标准所引致的成本进行了估计。分析结果表明,满足进口国的技术标准要求出口国企业必须增加额外的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使出口国企业的短期生产成本提高,而且进口国的技术标准越严格,出口国企业满足这些标准所支付的额外附加成本就越高。[44]同时,Omar Aloui,Lahcen kenny(2005)等学者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45]

张海东(2004)把出口国企业遵循进口国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所引致的附加成本区分为一次性的初始成本和持续成本,她认为,一次性的初始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市场进入门槛,企业为维持市场进入就必须预先投入更多的资金。持续成本则意味着企业在进口国市场的竞争力可能下降,因为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付出更高的边际成本,对企业竞争力将产生长期的影响。[46]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技术—环境壁垒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从长期来看,遵循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能够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从而增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度,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和国际竞争力。大量的研究成果支持了这种观点。

David和Greenstein(1990)认为,由于标准本身包含了有关技术知识的信息,因此,遵循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能够促使企业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同时,标准还能够提高相似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因为相似产品中所具有的实质性特征被标准化了,其质量和性能由此得到了保证,相似产品的替代性越来越高,从而大大提高了零部件产品的可兼容性与选择范围,从而可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47](www.xing528.com)

Jones和Hudson(1996)认为,在缺乏多边协调机制的情况下,国际标准能够为各国提供共同的参考指标,使企业的交易成本降低。技术法规能够增强生产者和消费者关于产品的内在特性及产品质量的信息交流。换句话,由于生产的标准化,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节省了选择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因产品质量和其他因素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48]

Fischer和Serra(2000)认为,技术法规和标准能够有效增加对零部件的需求。使用者能够把符合同一技术法规和标准的零部件在同一系统中混合使用,这种便捷能够同时增加对系统产品和零部件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49]

Andrea Mantovani和Mark Vancauteren(2003)研究了企业和政府的R&D对企业遵循成本的溢出效应,他认为,企业和政府的R&D能够降低企业的遵循成本。[50]

巫强、刘志彪等(2007)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来探讨在进口国实施产品质量管制的条件下出口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及产业被动升级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进口国实施产品质量管制会对出口国企业构成市场进入障碍,出口国企业不得不通过技术创新来满足进口国的最低产品质量标准,并通过降低成本来保持其竞争优势,这样将导致出口国的相关产业进行被动性升级;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进口国适当的产品质量管制水平会激发出口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进一步扩大出口国企业的利润水平。[51]

同时,巫强(2007)还分析了在进口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约束下出口国企业进行被动创新的条件。他认为,如果出口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获得的预期收益大于其技术创新的一次性投入,而且进口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并不十分苛刻,同时出口国企业的初始产品质量比较好,那么,出口国企业就会倾向于选择被动创新来应对进口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52]

杜凯、蔡银寅、周勤(2009)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意愿的影响。他们认为,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确会对中国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产生激励作用,但是,这种激励作用存在明显的国别差异,即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会使中国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更加强烈;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意愿的激励作用相对较小。[53]

许德友、梁琦(2010)分析了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进口国实施更为严苛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出口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口国的最低产品质量标准以及金融危机冲击后更具垄断特征的出口市场结构的确会对出口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激励作用,但是,该结论成立的前提是出口国企业为满足进口国的产品质量要求所需投入的成本不能超过其进行技术创新所获得的收益。[54]

王绍媛(2014)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技术性贸易措施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同时实证分析了欧盟、美国和日本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给中国出口企业所带来的不同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进口国的技术标准过于严苛时,出口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会下降;相反,当进口国所设置的技术标准比较适当时,出口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会增强。[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