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部五省:东部屏蔽中更好的方案

中部五省:东部屏蔽中更好的方案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沿海地区经济集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的外部正向“溢出”效应也将增大,中部五省紧邻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区位决定了其将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最直接的受益区域。在中国高速铁路快速成网的大背景下,既定地理空间距离下对应的时间距离不断缩短,可以预见沿海三大城市群会对该区域形成更强的经济辐射,因此中部五省难以成为内陆“亚中心”。

中部五省:东部屏蔽中更好的方案

中部的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五个省形成一个紧贴东部沿海地区的“⊃”字形区域,处于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内陆部分,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是中国传统的中原及周边地带,在古代曾长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但在世界地理大发现带动海洋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全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向东南的沿海地区转移,如今沿海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随着沿海地区经济集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的外部正向“溢出”效应也将增大,中部五省紧邻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区位决定了其将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最直接的受益区域。优越的自然条件支撑,加上东部地区的“溢出”带动,因此从经济发展的绝对水平来看,中部五省将处于较高的位置,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但与此同时,中部五省也直接处于东部地区,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强辐射半径内,不但难以在周边形成足够体量的经济腹地,连其自身都将成为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的经济腹地。按照尹虹潘(2005;2006)的结论,这是因为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作为经济“中心”的体量太大,经济辐射半径已经覆盖到中部五省,因此中部五省将受到沿海三大城市群的“屏蔽效应”抑制,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引力中枢。在中国高速铁路快速成网的大背景下,既定地理空间距离下对应的时间距离不断缩短,可以预见沿海三大城市群会对该区域形成更强的经济辐射,因此中部五省难以成为内陆“亚中心”。

“中心”和“亚中心”的区别,无非“中心”是相对更高水平的经济中心,“亚中心”是略低水平的经济中心,但“中心”和“亚中心”都是整个国家层面的经济中心,都在周边拥有一片受自身强力影响的经济腹地(即“外围”区域),在自身处于集聚发展阶段时能够从经济腹地汲取相应资源作为支撑,在自身处于溢出发展阶段时能够对经济腹地有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部五省的主要城市(如省会城市等)就缺乏这样受自身强力影响的周边经济腹地[2],因此即便在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的带动下发展到较高水平,也顶多只能算是经济高地,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经济中心,因此中部五省难以成为中国内陆的“亚中心”。(www.xing528.com)

中部五省的前述局限有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即这五个省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低、各级城市分布的密度也相对较大,却缺少具有全国影响的高能级中心城市。因为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经济实力较强、中心城市能级较高,“挤占”了中部五省的较大区域作为自己的经济腹地,使中部五省的主要城市(哪怕是省会城市)都得不到足够的经济腹地支撑而难以形成高能级中心城市,省会等主要城市的“势弱”(辐射能力不足)给了省内其他城市更多的发展机会,而支撑中低能级城市并不需要太大腹地和太多资源,因此反倒有利于形成数量较多的中低能级城市。由此产生的区域发展格局就是,中低能级城市不少,使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低,但就是难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能级中心城市。近些年来,部分省也以省级行政力量推动实施“强省会”策略,希望举全省之力支撑起省会城市成为高能级中心城市,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会恶化其他非省会城市的发展环境,不利于城市间协调发展关系的构建,在长期能否持续下去有待进一步观察,如果每个省都这么做的话,事实上以中部五省中单独某个省的资源体量也不太容易支撑起能级特别高的中心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