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流排水洞布置与结构计算

自流排水洞布置与结构计算

时间:2023-06-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3.2.6自流排水洞进、出口结构设计1.排水洞进口段设计根据地质情况,排水洞进口段基础和两侧边墙地层和副坝消力池基本一样,以1m4(馒头组)、1m5(馒头组)、1mz1和1mz2(毛庄组)岩组为主。

自流排水洞布置与结构计算

4.3.2.1 自流排水洞布置

上水库自流排水洞位于上水库副坝东沟上游,进口距副坝约49m,出口在主坝坝后,距主坝垂线距离约350m。洞轴线与副坝夹角约9.8°。断面为城门洞形,尺寸5.2m×5.7m,全断面衬砌厚0.5m,洞长716m,纵坡0.015。自流排水洞200年一遇洪水设计流量276m3/s。1000年一遇洪水设计流量为328m3/。排水洞进口高程为760.00m,出口高程为749.26m。进口为喇叭形,排水洞出口下设消能及泄流设施,出口至坝后东沟下游高差约70.0m左右,之间采用台阶消能,平面上为转弯布置,转弯段布置在台阶消能泄水渠底部的消力池段,转弯半径为45.0m,转角36.09度。消力池以上为台阶消能矩形泄槽,长度为87.6m,宽度由10.17m渐变为28.0m;泄槽坡比1∶1.7,台阶高1.0m,宽1.7m,侧墙高5.5m,侧墙厚0.8m,底板厚0.8m,泄槽底部设有0.15m厚无砂混凝土排水垫层,排水垫层内设有软式透水管,排水管间排距5.0m。在703.05m高程(与出口高差约46.0m左右)处设有消力池,消力池长21.98m,宽28.0m,侧墙高6.0m,厚0.8m,底板1.5m。经消力池消能后再接台阶式泄水渠送向下游东沟,泄水渠坡比1∶4,为浆砌石结构,梯形断面,断面坡比1∶1.5,泄水渠宽度31.0m,高4.7m,底板厚1.0m,边坡厚0.8m,泄水渠出口设有临时铅丝笼护脚。

4.3.2.2 排水洞洞线及洞型选择

自流排水洞位于副坝上游东沟49m处东沟右岸,东沟左岸为狼山,山顶海拔1080.00m,山体较宽厚,坡度一般为(自然坡)15°~30°;800.00m高程以上基岩裸露,以下多被坡积物、崩积物覆盖,覆盖层厚10~35m,一般未胶结。东沟右岸为关山,山顶海拔1283m,山体宽厚,自然坡25°~40°;750m以上基岩裸露,以下分布有半胶结~松散状坡积物、崩积物,覆盖层厚10~16m。从东沟两岸地形可以看出,洞线布置在右岸是合适的。

根据副坝上游及右岸地形,排水洞的埋深和上游天然径流的利用方式,排水洞比较了有压洞、无压洞和有压短管进口无压排水洞三种型式。

副坝上游山体陡峻,若采用有压洞,布置进口塔架造成山体大量开挖,并影响山体稳定。洞线(排水洞)直线布置,工作门布置在出口,也将会造成大量的开挖,同时需要修建塔架以及金属结构工程量将增加;而东沟平时无径流,洪水暴涨暴落;而副坝上游库容较小,无调洪能力,因此布置有压洞是不合适的。

采用有压短管进口无压泄水隧洞方案,虽然减少了出口部分的开挖等工程量,但依然存在有压洞进口塔架布置的问题。

采用无压洞较为理想,不考虑副坝以上库容的调洪作用,来水全经排水洞宣泄,进出口无须布置建筑物,因此采用无压排水洞方案;对排水洞过流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选用过水能力较大的城门洞形。

4.3.2.3 排水洞断面设计

排水洞为1级建筑物,排水洞洞径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工程量和工程投资,因此对排水洞洞径的大小进行了多方案比较。

排水洞为无压洞,城门洞形。根据理论、经验公式计算,洞宽7m左右。结合进口布置形式,比较了洞宽分别为5m、6m的两个方案。洞宽5m时,隧洞进口水深7.6m,加上洞口余幅,隧洞宽高比达1∶1.6。洞宽6m时,隧洞进口水深6.7m,加上洞口余幅,隧洞宽高比1∶1.2。上水库地应力测试表明,水平地应力大于垂直地应力,隧洞可采用高度较小而宽度较大的断面。洞径5m的开挖断面面积比洞径6m的开挖断面面积大。综合分析,隧洞采用圆拱直墙形断面,开挖洞径断面尺寸6m×6.5m(宽×高)。

4.3.2.4 排水洞衬砌计算

1.计算方法

按照《水工隧洞设计规范》(DL/T 5195—2004)规定,对于Ⅱ类、Ⅲ类围岩,宜采用结构力学方法计算。对于圆拱直墙式无压隧洞的衬砌,采用边值法计算,计算数据参数如下:

混凝土容重:25.00kN/m3

混凝土强度等级:C25;

内水水头:4.18m;

检修期外水折减系数:0.7;

灌浆压力:0.2MPa;

底部单位弹抗系数:5000MN/m3

左侧单位弹抗系数:5000MN/m3

顶部单位弹抗系数:5000MN/m3

围岩容重:26.00kN/m3

围岩垂直压力系数:0.058;

围岩侧向压力系数:0.00;

结构荷载是否封闭对称:对称;

洞高:6.0m;

顶拱半径:3.5m;

顶拱中心角:52.0672°;

底板厚:0.4m;(www.xing528.com)

左侧墙厚:0.4m;

顶拱厚:0.4m;

左拱端厚:0.423m;

侧墙与底板是否圆弧连接:方角。

2.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见表4.3-1和表4.3-2。最终确定侧墙与底板方角连接,衬砌厚度为0.40m,纵向分布钢筋14,内外侧受力钢筋均为16。

表4.3-1 排水洞结构计算内力计算成果汇总表

表4.3-2 排水洞结构计算成果汇总表

4.3.2.5 自流排水洞细部构造及基础设计

(1)洞身总长716.06m,洞身衬砌采用C25混凝土,每12m设置一道伸缩缝,缝内设置一道橡胶止水带,填塞泡沫板

(2)洞身施工开挖时为保证洞身围岩稳定采用挂网喷混凝土支护,钢筋网片8@150×150,喷C20混凝土,厚根据围岩不同采用0.1m、0.15m两种。根据围岩不同,锚杆采用直径22mm、25mm两种砂浆锚杆(局部钻孔困难为自进式中空锚杆),间排距2.0m,锚杆长度3.6m,入岩3.4m。

洞身在洞顶101.82m范围内进行回填灌浆,回填灌浆在衬砌内埋设φ48钢管,钢管伸出衬砌外0.2m,回填灌浆压力为0.3MPa,分Ⅰ、Ⅱ序孔间隔布置。

4.3.2.6 自流排水洞进、出口结构设计

1.排水洞进口段设计

根据地质情况,排水洞进口段基础和两侧边墙地层和副坝消力池基本一样,以1m4馒头组)、1m5(馒头组)、1mz11mz2(毛庄组)岩组为主。

进口段呈喇叭形扩散状,长16.00m,起始宽度12.78m,终止宽度5.2m,底板顶面高程760.00m,底板和边墙厚0.5m,侧墙高8.5m,为C20钢筋混凝土,内外侧配钢筋16@200×200。

进口段基础高程为759.50m,按设计断面开挖后,为保护边坡,在768.50m高程以下采用混凝土墙保护,768.50m高程以上采用喷锚支护,进口段起始处和终止处各设置一道齿槽,起始齿槽底部高程757.00m,终止齿槽底部高程759.00m。

底板和边墙设置锚杆,锚杆直径20mm,长3.6m,入岩3.4m,间排距2.0m,梅花形布置,采用L形短钢筋和混凝土内受力钢筋焊接在一起。局部塌孔地段改为直径25mm自进式中空锚杆。局部塌孔地段改为直径25mm自进式中空锚杆。

进口段边墙768.50m高程以上整个开挖边坡采用挂网喷混凝土支护,支护参数为砂浆锚杆(局部钻孔困难为自进式中空锚杆)直径为25mm,间排距2.0m,锚杆长度3.0m、5.0m两种,钢筋网片8@150×150,喷C20混凝土厚0.1m。

进口段边墙设置排水孔,排水孔采用直径100mmPVC排水管,伸入岩体0.2m。

进口段与排水洞洞身之间设置伸缩缝,采用一道橡胶止水带封闭,缝内填塞泡沫板。

2.排水洞出口段设计

根据地质情况,排水洞出口段基础和两侧边墙地层和副坝以1m5(馒头组)、1mz11mz2(毛庄组)岩组为主。

出口段从0+706.00~0+736.25,呈喇叭形扩散状,扩散角7°,起始宽度5.2m,终止宽度10.17m,底板顶面高程从749.26~749.19m。出口段共分三段,0+716.00~0+724.60为第一段,底板厚度1.0m,0+724.60~0+733.36为第二段,底板厚度1.5m;0+733.36~0+736.25为出口圆弧段,圆弧半径5.8m,第二段至圆弧末端基础均设齿槽,起始齿槽底部高程745.53m,终止齿槽底部高程744.53m,圆弧末端齿槽底板以下深3.5m。圆弧下接台阶消能泄槽。出口侧墙高7.0m,顶部高程756.00m,侧墙厚0.8m。

侧墙按设计断面开挖后,为保护边坡,在756.00m高程以下采用混凝土墙保护,756.00m高程以上采用喷锚支护。

出口段底板和边墙为C25钢筋混凝土,内外侧受力钢筋22@160,分布钢筋16@200。底板和边墙设置锚杆,锚杆直径20mm,长3.6m,入岩3.4m,间排距2.0m,梅花形布置,采用L型短钢筋和混凝土内受力钢筋焊接在一起。局部塌孔地段改为直径25mm自进式中空锚杆。

出口段边墙768.50m高程以上整个开挖边坡采用挂网喷混凝土支护,支护参数为砂浆锚杆(局部钻孔困难为自进式中空锚杆)直径为25mm,间排距2.0m,锚杆长度3.0m、5.0m两种,钢筋网片8@150×150,喷C20混凝土厚0.1m。

出口段与排水洞洞身之间、出口段两段之间设置伸缩缝,采用一道橡胶止水带封闭,缝内填塞泡沫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