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光光度计法实验原理简介

分光光度计法实验原理简介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界中存在各种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分光光度计法所使用的光谱范围为190~1100 nm,其中190~400nm为紫外光区,400~760 nm为可见光区,760~1100 nm为红外光区。朗伯-比尔定律是分光光度计定量分析的理论依据。因此,分光光度计分析法实质上是测量透过光强度的变化。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称为透光度,以T表示。吸光系数两种表示方式之间的关系是式中,Mt是吸光物质的摩尔质量。例如,氯霉素的水溶液在278 nm处有吸收峰。

分光光度计法实验原理简介

自然界中存在各种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分光光度计法所使用的光谱范围为190~1100 nm,其中190~400nm为紫外光区,400~760 nm为可见光区,760~1100 nm为红外光区。朗伯-比尔定律是分光光度计定量分析的理论依据。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入射光强度为I0)照射到任何均匀、非散射的溶液上时,光的一部分被比色皿的表面反射回来(反射光强度为IT),一部分被溶液吸收(被吸收光强度为Ia),一部分则透过溶液(透光强度为It)。这些数值之间有如下关系:

I0=Ia+It+IT

在分析中采用同种质料的比色皿,其反射光的强度是不变的。由于反射所引起的误差互相抵消,因此上式可简化为

I0=Ia+It(www.xing528.com)

式中,Ia越大说明对光吸收越强,也就是透过光It的强度越小,光减弱得越多。因此,分光光度计分析法实质上是测量透过光强度的变化。不同物质的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吸光度A)与溶液的浓度(c)、液层厚度(L)及入射光的波长等因素有关。溶液浓度越大、液层越厚,光被吸收的程度亦增加,透射光的强度则减少。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称为透光度,以T表示。当入射光的波长一定时,其定量关系可用朗伯-比尔定律表示,即

式中,a为比例常数,称吸光系数,有两种表示方法:①摩尔吸光系数,是指在一定波长时,溶液浓度为1 mol/L,厚度为1 cm的吸光度,用ε或EM表示;②百分吸光系数或称比吸光系数,是指在一定波长时,溶液质量浓度为1 g/mL,厚度为1cm的吸光度,用表示。

吸光系数两种表示方式之间的关系是

式中,Mt是吸光物质的摩尔质量。吸光系数ε或不能直接测得,需用已知准确浓度的稀溶液测得吸光值换算而得到。例如,氯霉素(Mt=323.15)的水溶液在278 nm处有吸收峰。设用纯品配制100 mL含2 mg氯霉素的溶液,以1.00 cm厚的比色皿在278 nm处测得透光率为24.3%,吸光值为0.614,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