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迷彩图案发展的特点与分析

世界迷彩图案发展的特点与分析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国迷彩图案发展历程,为指导后续的迷彩设计和开发提供了诸多启发。以美军迷彩为例。迷彩图案除了伪装效果外,同时也具有每个国家的特色。各国的迷彩图案,一方面是为了适应作战背景,多为模仿典型背景特征而设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各国的审美特性。迷彩图案的发展创新,与战争密不可分。而德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20世纪60~70年代,实验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迷彩图案,直到出现了斑点Flectrarn迷彩。

世界迷彩图案发展的特点与分析

各国迷彩图案发展历程,为指导后续的迷彩设计和开发提供了诸多启发。

(1)迷彩图案的创新,意味着设计理念和对伪装认知的创新。以美军迷彩为例。早期的巧克力芯六色荒漠迷彩、三色荒漠迷彩以及著名的M81大斑块绿色主色调林地迷彩,都是基于对作战背景特征的提炼形成,通过对人体采用图案进行分割、采用背景主色调融合背景,来设计迷彩并实现伪装;随后的基于像素点阵的数码迷彩,在近距离多色融合背景、远距离的混色效应使其形成更大斑块分割人体,实现伪装;2000年出现的通用型迷彩,摒弃了迷彩通用主色调的绿色和黄色,而以青灰色的浅色调作为迷彩色,通过亮度、弱对比来实现对多背景的融合伪装;2010年使用的多色渐变迷彩,是基于人眼视觉和心理知觉的迷彩设计,通过人眼自动补充,使迷彩图案更类似自然界,即使发现了它,也觉得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显然,人们对迷彩的理解,随着科技发展以及对视觉认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将会日益完善。

(2)迷彩图案的创新,同时也与科技发展密不可分。以英军迷彩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的迷彩,都是由艺术家手工彩绘,迷彩上多分布着类似颜料飞溅、沾污,或者类似刷子刷色的笔刷斑块,由于手工彩绘的重现性差,因此,这个时期的迷彩图案及颜色变化很多。1941年后,逐渐采用工业化的滚筒印刷技术制备迷彩,并且出现了斑块重叠印刷的图案,也可以制备更加精细化的图案。单个斑块尺寸逐渐缩小,到1966年,单个细小斑块进一步分裂开来的DPM迷彩出现并流行起来。

到了1990年,电脑数码技术日益成熟,斑点更小,可以使用电脑设计生成的数码迷彩,由加拿大最初设计并开始流行,颜色也多为4~5色,限于印花技术,各个颜色斑块之间依然界限分明。2010年,多色、渐变的印花技术日益成熟,可以在织物上实现同一个色相的颜色由深到浅的渐变过渡,也可以实现多达10个色的套色印花,这直接导致了具有6~7色及以上的多地形迷彩的诞生。

可见,迷彩的发展,经历了手工绘制、滚筒印刷、计算机设计、圆网多色印花等技术发展阶段,不同时期的迷彩与技术不可分割。随着能够真实再现复杂背景的数码印花技术的出现,迷彩图案必将向多色化、渐变化、精细化、实时化的方向发展。(www.xing528.com)

(3)迷彩图案除了伪装效果外,同时也具有每个国家的特色。每个国家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迷彩图案,比如,法国的横向条纹迷彩,意大利的类似蔬菜锯齿叶边缘的迷彩,德国的斑点重叠型迷彩,英国的分裂型迷彩等。这些国家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迷彩图案基本固定,只是有配色区别和图案的微小调整。而美国,因为不停地在创造更新中,导致其特色并不明显。

各国的迷彩图案,一方面是为了适应作战背景,多为模仿典型背景特征而设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各国的审美特性。比如,德国曾经出现的严丝合缝的拼图迷彩、法国的笔刷横纹迷彩等。

(4)迷彩图案的发展创新,与战争密不可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和德国迷彩研发较多,引领全球,并在20世纪60~70年代形成了各自独特的DPM分裂型迷彩和Flectarn斑点迷彩,一直沿用至今,被世界各国模仿。尤其是英国,提出了现在还在使用的吉利伪装服的制备方式,被广泛用于狙击手伪装,并被推广到伪装网的制备。而德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20世纪60~70年代,实验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迷彩图案,直到出现了斑点Flectrarn迷彩。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在迷彩方面一直在不停创新,包括M81林地迷彩、紧随加拿大的数码迷彩以及现在的多色渐变迷彩。而英国迷彩自1966年后已经停止创新长达超过半个世纪之久。美军由于其在各个国家的作战为主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最为典型的是为了适应阿富汗地区的Multicam迷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