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泉倒虹吸工程的安全监测

三泉倒虹吸工程的安全监测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个泉倒虹吸钢管段支墩稳定,观测的变形量在测量误差范围内。

三泉倒虹吸工程的安全监测

三个泉倒虹吸安全监测有管道沿线内水压力动态压力监测、管道应力监测、管道接头变形监测、管道径向变形监测、进出口镇墩结构变形监测、进口镇墩结构温度应力应变监测、管道渗漏监测、钢管段支墩沉降监测等监测项目。

4.4.1.1 三个泉倒虹吸监测仪器布置

1.管道沿线内水压力观测

三个泉倒虹吸高差达146多m,为监视进口段倒虹吸管因振动而引起的压力变化,在该管段设置6支高精度脉冲压力传感器,14支弦式压力计

2.钢管管道应力观测

在倒虹吸管钢管段9+295左、右管各设置1个监测断面,沿纵向和环向分别布置4组钢板计,共16支。

3.管道接头变形观测

在倒虹吸PCCP管6+447(见图4.19)、钢管段9+300(图4.20)设置监测断面,在管道接头处沿纵向分别布置4支位移计,共计16支。

图4.19 三个泉倒虹吸PCCP管位移监测布置图

图4.20 三个泉倒虹吸钢管伸缩缝位移监测图

4.进出口结构变形监测

在进口镇墩顶部布设6个水平及沉降位移综合标点,在外围布置3工作基点,在出口镇墩闸井段顶部布设3个水平及沉降位移综合标点,在外围布置3个工作基点。

5.进口结构温度、混凝土应力应变及钢筋应力监测

在进口镇墩埋设3个应变计组(每个应变计组包括3支应变计、1支无应力计)、16支温度计,深式进水口埋设7支钢筋计,监测仪器布置见图4.21、图4.22。

本工程设置的应变计为三向应变计组,三向应变的方向规定为BN-1:为顺水流方向,BN-2:水平垂直水流,BN-3;竖直垂直水流。两向应变计(钢板计)的方向规定为GBN-1:管道的环向;GBN-2:管道的纵向,其中“N”为应变计组编号。

6.管道渗漏监测

在管道沿线选择5个典型断面,在每个典型断面两管中间埋设测压管,共5个测点,监测位置见图4.27。在排水系统的出口处设渗漏量监测点,用容积法测量总流量

图4.21 三个泉倒虹吸进口结构钢筋计监测布置图

图4.22 三个泉倒虹吸进口结构温度、混凝土应力应变和钢筋计监测布置图

7.钢管段支墩沉降监测

在钢管段支墩上设沉降标点,设3个典型断面,共6个测点,外围布置2个水准工作基点,三个泉倒虹吸监测仪器整体布置见图4.23。

图4.23 三个泉倒虹吸管道纵断面监测布置图

4.4.1.2 三个泉倒虹吸监测成果

1.三个泉进出口结构变形监测(包括沉降和水平位移)

首期观测于2005年9月进行,然后分别于2005年10月和2006年3月、7月、10月进行了第二期和第三、第四、第五期观测。

从观测资料看,三个泉倒虹吸进出口镇墩测点垂直位移变化均不大。

三个泉倒虹吸进出口横向水平位移最大点位于0+172断面中间管道镇墩,其位移值为-16.32mm(向右岸位移),0+188断面横向水平位移量最大值为1.9mm。

自2005年10月~2006年10月,三个泉倒虹吸镇墩各测点的变形趋势已明显减缓,变形已基本稳定。

三个泉倒虹吸钢管段支墩稳定,观测的变形量在测量误差范围内。(www.xing528.com)

2.进出口镇墩温度、混凝土应变、钢筋应力监测

(1)温度监测。受气温影响镇墩下部的混凝土温度变化较缓,镇墩中上部的混凝土温度变化速度较快,特别是表层温度的变化幅度和速度最大。上部混凝土温度受气温影响明显,中下部温度逐渐稳定,随气温略有变化。监测成果见表4.8。

表4.8 三个泉倒虹吸进口双孔镇墩混凝土温度实测值 单位:℃

(2)倒虹吸进口双孔镇墩内混凝土应变监测。三向应变计组监测如下:

B1三向应变计组中,B1-1基本上一直处于压应变状态,B1-3则一直处于拉应变状态。在2006年6月18右管过水时各向应变值基本上无变化,在7月1日左管过水时,各向应变值均有所减少,量值较小。监测成果见图4.24。

B2三向应变计组中,B2-1和B2-2逐步由起初的压应变状态过渡到拉应变状态,B2-3则基本上处于压应变状态。

B3三向应变计组中,B3-1和B3-2则基本上处于拉应变状态,最大拉应变为43.8με、93.97με。通水期间测值基本稳定,无显著增加的趋势。

从三组应变计的自生体积变形过程线来看,三个部位的混凝土呈收缩状态,混凝土底部的自生体积收缩量有所减少,中部及顶部的自生体积变形变化不大。

(3)倒虹吸深式进水口钢筋应力监测成果。

根据监测结果,埋设R2和R3、R4、R6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比较大,钢筋应力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R1和R5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小,R1一直处于受拉状态,最大拉应力为68.06MPa,R2处于拉压交替变化的状态,量值变化不是很大;R6一直处于受压状态,量值较小,最大压应力为16MPa。

在通水期间,钢筋应力的变化比较稳定,基本不受水流的影响。

图4.24 B1三向应变计组应变过程线图

3.管道监测(包括压力、渗漏、接头变形、应力等监测)

(1)管道内水压力监测。试通水期间,2005年9月23日水流到达三个泉倒虹吸进口,沿程的管道压力略有升高。当三个泉出口闸打开,沿程管道压力明显减小,特别是石英晶体压力计观测的脉动内水压力值,AP9在13s内管道压力水头迅速降低了15.35m、28s后管道压力水头又快速回升了16.19m;9+533断面的AP15测点在21s内管道压力水头迅速降低了20m、11s后管道压力水头又快速回升了20.87m,从时间看AP9测点的动水压力变化略滞后于AP15测点的动水压力值约1min,且压力水头变幅较AP15小4.6m。以上数据表明倒虹吸出口闸运行工况对管道压力值的影响比较大,监测成果见图4.25。

从2006年三个泉左右管充水到通水后管道压力计观测的数据来看,在正常通水(出口闸门保持一定的开度不变)的条件下,水在管道内的流态处于紊动状态,水压力的波动范围在2m水头左右,调整出口闸门开度,是造成管内水压力瞬间波动增大的主要因素。

(2)管道渗漏监测。在PCCP管道5个典型断面中央布设的渗漏测孔,用弦式渗压计监测管道渗漏情况,通水后基本无变化,表明测压管内无水。

2006年0+190断面的渗流量与2005年相比,量值有所减少,渗流量基本稳定,保持在1.1L/s左右,说明2006年结构缝处理后有一定效果。在左右管同时充水时,渗流量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大。

图4.25 三个泉倒虹吸管道动水压力监测过程线

6+447断面的渗流量变化不大,基本稳定。

(3)管道接头变形监测。

1)PCCP管道段。管道接头的位移值和测点过程线反映,6+447m管道仪器安装完毕,到2005年8月16日左右土体填筑完毕,测值基本处于稳定的状态。本次通水后接缝变化也很小,基本没有变化。

从0+190断面左管的测缝计数据来看(图4.26),仪器从安装起,管道的底部和两侧腰线的张开量一直在增大,底部张开量大于两侧腰线的张开量,而顶部的开合量一直没变化。2006年4月中旬起,底部的张开量有所减少,目前为14.44mm;两侧腰线的开合度变化不大。

2)钢管管道段。影响钢管伸缩节变形最主要的因素是环境气温,通水之后,由于受管内水温的影响,变幅有所减少。2006年通水前、后钢管段9+299断面左管的接缝计M9、M10、M11、M12的开合度变幅分别为5.53mm、5.77mm、6.21mm和6.06mm(数据取自7月1日7∶00~7月2日7∶00),通水对管接缝开合度的影响范围在5~6mm之间。

(4)钢管管道应力监测。在充水和通水时,由于管道内水压力的影响,管道环向应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现在2005年左管注水方式比较缓慢,钢管环向应力的增加也较缓慢。2005年8月15日开始注水,到9月22日止,左管环向应力GB1-2、GB2-2、GB3-2和GB4-2分别由-31.63MPa、-17.93MPa、-40.12MPa、-2.55MPa缓慢升到41.41MPa、72.73MPa、45.69MPa和49.25MPa,增幅为83.04MPa、90.66MPa、85.81MPa和51.8MPa;2006年7月1日注水前后(16h之内),GB1-2、GB2-2、GB3-2和GB4-2的环向应力分别由-28.32MPa、-25.08MPa、-29.85MPa和8.67MPa急剧上升到39.93MPa、66.15MPa、50.17MPa和64.33MPa,增幅为68.25MPa、91.23MPa、80.02MPa和64.33MPa,变化幅度均遵守左侧大于右侧大于底部大于顶部的规律。对右管:6月18日到6月19日注水前后,GB5-2、GB6-2、GB7-2和GB8-2的环向应力分别由28.59MPa、15.28MPa、-0.06MPa和2.99MPa上升到84.30MPa、83.45MPa、68.94MPa和60.89MPa,增幅分别为55.71MPa、68.07MPa、69.54MPa和57.9MPa,呈现出钢管环向左、右侧应力大于上、下部应力的趋势。

图4.26 三个泉倒虹吸0+190断面左管接缝变形过程线图(PCCP管段)

轴向应力在通水期间,量值变化很小,基本看不出与水荷载的关系,水温变化对轴向应力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有伸缩节的作用,应力获得释放。

在通水期间,水压力是影响钢管环向应力变化的主要因素,而环境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少,未通水时,环境温度是造成钢管轴向和环向应力的主要因素。

通水监测数据表明,三个泉倒虹吸管道压力值正常,管道接缝、径向位移变形不大,管道应力、镇墩变形及混凝土应变及钢筋应力符合规律。2006年通水期间三个泉倒虹吸管道运行是安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