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矿井防水与排水措施分析

矿井防水与排水措施分析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课题主要对矿井水的水源、矿井水防治措施、矿井透水事故征兆等进行详细介绍。矿井水灾是煤矿常见的主要灾害之一。矿井一旦发生透水,不但影响矿井正常生产,而且还会淹没矿井和采区,造成人员伤亡,危害十分严重。

矿井防水与排水措施分析

【任务描述】

本课题主要对矿井水的水源、矿井水防治措施、矿井透水事故征兆等进行详细介绍。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使学生能熟练掌握矿井水灾的概念,了解矿井水的来源,掌握矿井防治水工作的原则、五项综合治理措施、矿井透水事故的预兆、行动原则、应急措施和水灾处理的一般原则等,熟悉《规程》对井下排水的有关规定。

【知识学习

一、矿井水灾

矿井水灾一般是指矿井在建设和生产期间,地面水和地下水通过各种通道涌入矿井,当矿井涌水量过大,超过矿井正常排水能力时,形成严重影响生产的水患或发生淹井的事故。矿井水灾(又称透水)是煤矿常见的主要灾害之一。矿井一旦发生透水,不但影响矿井正常生产,而且还会淹没矿井和采区,造成人员伤亡,危害十分严重。所以,做好矿井防水工作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

1.矿井水的水源

矿井水的水源有地面水源和地下水源。其中地面水源包括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地下水源包括含水层水、断层水和老空水。大气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雨和雪。

矿井发生水灾,除需要有水源条件外,有时还需要有涌水通道。断层破碎带、采掘活动引起围岩移动产生的裂缝、没有封孔或封孔不好的钻孔都可能成为涌水通道。此外,断层和含水层等也可能成为涌水通道。

2.矿井防治水措施

矿井防治水措施可分为地面防治水措施和井下防治水措施。

(1)地面防治水 地面防治水措施可概括为“疏、防、排、蓄”四个方面。

1)疏。如果矿井地面工业广场所处的位置四面是山,降水与地表水流不出去,可以开掘泄洪隧道,以解除地面水患。

2)防。确定井口位置时,应使井口标高、地面建筑物基础的标高都高于当地历年最高洪水水位。矿区内的塌陷裂缝、塌陷洞、塌陷坑等都应进行堵塞、填平、压实。对漏水的沟渠、河流,可在河床底部铺隔水层或将其改道移至矿外。勘探钻孔的封孔要保证质量,防止地表水流入地下。

3)排。对洪水季节河水有倒流现象的矿区,可在河流的适当位置建设水闸,防止河水倒灌,矿区内设排洪站排除积水。

4)蓄。在矿区的上游利用有利地形修筑水库,雨季到来之前将水库中的水降至最低水位,以争取最大蓄洪量,降低上游的洪水对矿区的威胁。

(2)井下防治水 井下防治水工作应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和“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防”主要指留设各类防水煤柱;“堵”主要指注浆封堵具有突水危险的含水层;“疏”主要指探放老空水和对承压含水层进行疏水降压;“排”主要指完善矿井排水系统;“截”主要指加强地表水的截流治理。对井下防治水的具体要求如下:

1)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掌握水文地质资料,为矿井开拓开采设计和防治水工作提供依据。

2)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当采掘工作面接近可疑水源或出现透水征兆时,必须进行探水。为了保证安全,探水工作必须提前进行,一般是当工作面距可疑水源70~150m以外就应开始探水。

3)探明的水源如果对安全生产构成威胁,一般是有计划地将其放出。

4)地下水源不能疏干或不宜疏干时,必须留设防水煤柱隔水。

5)为了使井下局部地点的涌水不至波及其他区域,可在井下适当的地点构筑水闸墙或水闸门。

6)为使井巷施工能顺利穿过含水层、断层,可将水泥砂浆化学浆液通过钻孔注入其中,这些材料凝结后,能起到充填和胶结作用,并将水源隔离。

7)在井下作业过程中,现场人员应注意发现和识别透水预兆,并视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3.矿井透水事故的预兆

实践证明,采掘工作面发生透水之前一般都有预兆。如果能及时发现和正确识别透水预兆,在多数情况下经及时采取措施能够避免发生透水事故;如果出现的预兆是即将发生透水事故的危险预兆,也可多赢得一些撤退的时间,增加生存的机会。我国煤矿工人、技术人员在与矿井水灾进行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归纳了以下透水预兆。

1)煤壁“挂汗”。所谓“挂汗”是指当工作面距积水区较近时,具有一定压力的水源通过煤岩体中的细微裂隙渗出,在采掘工作面煤岩壁上形成的细小水珠。除了这种原因形成“挂汗”之外,其他原因也能形成“挂汗”,如自燃发火预兆中也有一种“挂汗”现象,然而这两种“挂汗”形成的原因有所不同。透水预兆的顶板“挂汗”多呈尖形水珠,有“承压欲滴”之势;自燃发火预兆的“挂汗”是水蒸气凝结于煤岩壁所致,多为平形水珠。区别“挂汗”是否为透水预兆的方法是将煤岩壁面剥去表层,仔细观察新的暴露面是否潮湿,若潮湿则是透水预兆。

2)煤壁“挂红”。当水中含有铁的氧化物时,前面所说的“挂汗”,其颜色呈暗红色,故称之为“挂红”。

3)空气变冷,煤壁发凉。水的热导率比煤岩体大,所以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区域时,空气温度会骤然下降、变冷,人进入后有凉爽、阴冷的感觉。煤岩体的含水量增大时,其热导率增大,所以用手触摸煤岩壁有发凉的感觉。

4)出现雾气。如果工作面煤岩温度较低,外界的热空气进入工作面温度会下降,这时空气中过量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雾。

5)出现水叫声。含水层或其他积水区内的高压水通过煤岩裂隙向外流出时,与裂隙摩擦会发出“嘶嘶”声,有时能听到空洞泄水声。出现这些征兆,说明工作面距积水区很近,若是煤巷掘进,透水即将发生。

6)顶板来压,淋水加大,底板鼓起,产生裂隙并出现渗水。

7)出现压力水流(或称水线)。这表明离水源已较近,应密切注视水流情况。若出水浑浊,说明永源很近;若出水清净,则说明水源尚远。(www.xing528.com)

8)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这是因为积水区除了有水之外,也常常积存有瓦斯、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9)煤层发潮、变暗。原本干燥、光亮的煤层由于水的渗入,就会变得潮湿、暗淡。如果挖去表面一层,里面仍然如此,就说明附近有积水。

采掘工作面或其他地点出现透水预兆时,现场人员必须停止作业,采取措施,立即报告矿调度室,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4.发生透水事故时现场人员的行动原则

当矿井中某地点发生透水时,现场人员一定要发扬临危不惧的精神,沉着镇定、果断有序地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具体要求如下:

1)立即报告矿调度室或矿井主要领导人。

2)设法堵住出水点。在班组长或老工人的指挥下,尽量就地取材加固工作面(如打木垛和堆集支柱等),设法堵住出水点,防止事故继续扩大。

3)迅速撤离危险区。如果水势太猛,无法堵住出水点,也来不及加固工作面时,则应有组织地沿着预定的避灾路线迅速撤至上一水平或地面。切莫惊慌失措,误入独头下山巷道。撤离过程中,当发现有硫化氢等有害气体逸出时,要注意防止中毒。

4)避难待救。井下人员万一来不及撤至安全地点时,可找一独头上山,暂时避难待救。例如,河北省下花园煤矿在一次透水事故中,由于各级领导和同仁的高度重视,遇难人员团结互助,经过86h排水抢救,终于掘通垮落巷道,排除了积水,使全体被困人员安全脱险。又如1956年10月24日,山西阳泉市双河沟煤矿一次古窑透水事故,27天后在低于水位4.9m的独头上山巷道中的两人(靠吃骡肉和喝透出的水维持生命)得救。这是因为涌水使独头巷道内的空气被压缩,水上不去,因而能保持一段空气柱(生存空间)的缘故。因此,《矿山救护队工作条例》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禁止采用打钻和掘进巷道方法抢救遇难者。否则,空气泄出,使水灌入,会造成遇难人员死亡。

二、矿井突水的应急措施

遇到矿井突水时,可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1)发现有人被堵在井下时,各级领导应首先制订营救措施。

2)立即通知泵房人员加大排水力度,使水仓水位降到最低程度,争取较长的缓冲时间。

3)检查所有排水设施和输电线路,了解水仓现有容量,安排人员清挖水沟。

4)水文地质人员应测量涌水地点涌水量大小及其变化,记录围岩及巷道破坏变形状况,察看观测孔(水井)水位和泉、河、地表水体的变化,分析判断突水来源和最大突水量,以及突水发展趋势,为防止淹井采取必要措施提供依据。

5)检查防水闸门关闭是否灵活、严密,并清除淤渣,拆除短轨和架空线,并安排专人看守,待命关闭。

6)在查明地面水体与突水有关联时,应迅速派人进行堵塞,减少补给量。

7)当排水能力负担不了涌水量时,可因地制宜,采取将涌水引入下山巷道、筑坝蓄水、关闭防水闸门等措施,以延长缓冲时间,争取时间增加排水设备,保住矿井。

8)当采取上述措施仍不能阻挡淹井时,井下人员应迅速撤退,安全出井。

三、矿井排水

每个矿井应及时将矿井水排到地面,以保证井下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转,为矿井建设、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矿井排水必须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及《煤矿防治水规定》对矿井排水的相关规定。

【任务考评】

本课题的考评表见表8-5。

8-5 任务考评表

978-7-111-49173-6-Chapter08-16.jpg

【思考与练习】

1.矿井涌水的来源有哪些?

2.矿井发生透水事故前可能出现的预兆有哪些?

3.矿井主要排水设备应符合哪些要求?

4.矿井突水时应采取哪些应急措施?

5.发生透水事故时现场人员的行动原则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