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因特网IP地址的使用及范围说明

因特网IP地址的使用及范围说明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特网地址又称IP地址。这里减2的原因是全“0”的hostid字段表示该IP地址是“本主机”所连接到单个网络的地址。整个B类的地址空间共有230=1073741824个地址,占整个IP地址空间的25%。一组内的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55,因此,32bit用点分十进制记法表示的地址范围为0.0.0.0到255.255.255.255。请注意图中各节点的IP地址有以下特点:图4-57 互联网中的IP地址1)同一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IP地址中的网络号必须相同。表4-11是三种IP地址的使用范围。

因特网IP地址的使用及范围说明

因特网地址又称IP地址。它能唯一确定因特网上每台计算机、每个用户的位置。IP地址为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分配一个全世界唯一的32bit的标识符,让我们可方便地在因特网上寻找因特网IP地址。

IP地址由因特网名字与号码指派公司(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ICANN)进行分配。我国用户可向亚太网络信息中心(Asia Pacific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APNIC)申请IP地址。

1.IP地址的结构与分类

在TCP/IP中,规定分配给每台主机一个32bit作为该主机的IP地址。在因特网上发送的每个数据报都包含一个32bit的发送方地址(源地址)和一个32bit的接收方地址(目的地址)。每个IP地址又由两部分组成:网络标识netid和主机标识hostid。网络标识确定了该台主机所在的物理网络;主机标识确定了在某物理网络上的主机。IP地址中的网络字段和主机字段如图4-54所示。

(1)IP地址具有两个重要特性:

1)每台主机分配了一个唯一的地址。

2)网络标识号的分配必须全球统一。但主机号可由本地分配,不需全球统一。

由于因特网上的各个网络规模大小有很大区别,有的网络拥有很多主机,另一些网络上主机则很少。为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把IP地址划分成A、B、C三类。

978-7-111-56008-1-Part01-234.jpg

图4-54 IP地址中的网络字段和主机字段

A类地址分配给少数规模很大的网络,这些网络有数以百计的主机。在32bit的地址域中,网络标识号占有1个字节,它第1位为“0”时,表示是A类地址。后面的7bit可提供(27-2)=126个网络号。括号中减去2的原因是netid字段中的全0为IP地址的保留地址,意为“本网络”。netid字段的127(即01111111)作为本地软件环路的返回测试(Loopback Test),作为本机使用。

A类地址中的其他24bit是主机标识号hostid。因此,A类地址的每个网路上可设置(224-2)=16777214个主机号。这里减2的原因是全“0”的hostid字段表示该IP地址是“本主机”所连接到单个网络的地址。全“1”的hostid字段表示该网络上所有的主机。

整个A类地址的空间共有231=2147483648个地址。占全部IP地址空间232=4294967296个地址的50%。A类地址的特点是,网络号数不多,主机号数极多。现在只能申请到B类和C类的IP地址了。

B类地址的netid网络标识号占有2字节(16bit)。前面2bit(“10”)已固定作为表示B类地址的标识。后面14bit作为B类地址的网络编号,共有214=16348个网络号数。B类地址的每个网络上的最大主机数量是(216-2)=65534个。这里减2的原因是要扣除全“0”和全“1”的主机号。

整个B类的地址空间共有230=1073741824个地址,占整个IP地址空间的25%。

C类地址的netid网络标识号占有3字节(24bit)。最前面的3bit是“110”,表示是C类地址。后面21bit为C类地址的网络号数221=2097152。C类地址的每个网络上的最大主机数为(28-2)=254个。整个C类的地址空间共有229=536870912个地址,占整个IP地址的12.5%。图4-55是上述三种类型IP地址的空间分布。

除上述三类IP地址外,还有两类很少使用的IP地址,即D类和E类。D类是多播地址,留给因特网体系结构研究委员会IAB使用。E类地址为保留使用地址。

978-7-111-56008-1-Part01-235.jpg

图4-55 三种类型IP地址的空间分布

(2)IP地址的点分十进制记法。在主机和路由器中存放的IP地址都是32bit的二进制代码,用户很难读数和输入。为提高可读性,采用一种点分十进制记法(Dotted Decimal Notation)来表示。将32bit中的每8bit分为一组,用“·”分开,并以8bit的等值十进制数字表示。一组内的最小值为0(即8bit全为0),最大值为255(即8bit全为1),因此,32bit用点分十进制记法表示的地址范围为0.0.0.0到255.255.255.255。

图4-56是一个B类IP地址,显然128.11.3.31比10000000 00001011 00000011 00011111读起来要方便得多。

978-7-111-56008-1-Part01-236.jpg

图4-56 采用点分十进制记法的IP地址

(3)IP地址的重要特点。IP地址是一种分等级的地址结构。分两个等级的好处是:①IP地址管理机构在分配IP地址时只分配网络号(第一级),剩下的主机号(第二级)则由得到该网络号的单位自行分配,这样方便了IP地址的管理。②路由器只根据目的主机所连接的网络号来转发分组,而不必考虑目的主机号,减少了路由表占用的存储空间。

IP地址的这种结构和电话号码的等级结构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一样。固定电话机的地区号和局号按该电话机的地理位置确定。IP地址与主机的地理位置没有这种对应关系。

当一个主机同时连接到两个网络上时,该主机必须同时具有两个相应的IP地址,其网络号netid也是不同的。这种主机称为多接口主机。

用转发器或网桥连接起来的若干局域网仍为一个网络,因此这些局域网具有同样的网络号netid。在IP地址中,所有分配到网络号netid的网络都是平等的。

图4-57是三个局域网(LAN1、LAN2和LAN3)通过三个路由器(R1、R2和R3)互联构成的一个互联网。其中LAN2局域网由两个网段通过网桥B互联。请注意图中各节点的IP地址有以下特点:

978-7-111-56008-1-Part01-237.jpg

图4-57 互联网中的IP地址

1)同一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IP地址中的网络号必须相同。

2)用网桥互联的网段仍是同一个局域网,只能有一个网络号。

3)路由器(R1、R2和R3)总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IP地址。

4)两个路由器直接相连时,在连接线路两端的接口处可指明IP地址。

表4-11是三种IP地址的使用范围。

表4-11 三种IP地址的使用范围

978-7-111-56008-1-Part01-238.jpg

2.IP地址与网卡硬件地址的区别

局域网硬件地址已固化在网卡上的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中,因此通常把硬件地址称为物理地址。局域网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帧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都是硬件地址,因此硬件地址又称为MAC地址。硬件地址、物理地址和MAC地址常作为同义词

图4-58说明了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区别。IP地址是IP数据报的地址,放在数据报的首部。从层次角度看,IP地址是网络层及其以上各层使用的地址。

978-7-111-56008-1-Part01-239.jpg

图4-58 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区别

发送数据时,数据从高层向下传送到低层,然后再到通信链路上传输。IP数据报一旦交给了数据链路层,就被封装成MAC帧。MAC帧在传送时使用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都是硬件地址。

通信设备(主机或路由器)是根据MAC帧首部的硬件地址接收的。在剥去MAC帧首部和尾部后再将MAC层的数据交给上面的网络层(此时MAC层的数据变成了IP数据报)。网络层才能在IP数据的首部找到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

总之,放在IP数据报首部的IP地址是网络层及以上使用的IP地址。放在MAC帧首部的硬件地址是数据链路层及以下使用的硬件地址。因此在数据链路层是看不见数据报IP地址的。

图4-59a是用两个路由器R1和R2连接三个局域网构成的互联网。主机H1要与H2通信。这两个主机的IP地址分别是IP1和IP2,它们的硬件地址分别为HA1和HA2(HA表示Hardware Address硬件地址的缩写)。它们的通信路径是:H1→经R1转发→再经R2转发→H2。路由器R1因为同时连接到两个局域网上,因此有两个硬件地址,即HA3和HA4。同理,路由器R2也有两个硬件地址HA5和HA6。图4-59b特别表明了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区别。

978-7-111-56008-1-Part01-240.jpg

图4-59 从不同层面上看IP地址和硬件地址

a)网络配置 b)不同层次、不同区间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www.xing528.com)

3.子网划分和掩码

(1)划分子网。为便于寻找互联网络中的相关网络和连接在该网络上的主机,32bit长度的IP地址分为网络标识地址netid和主机或路由标识地址hostid两部分。在传送数据时,首先利用第一部分网络标识netid找到互联网络中对应的网络,然后再根据第二部分主机标识地址hostid找到该网络上的目的主机。也就是说,A、B、C三种类型的地址结构都是两级层次结构,如图4-60所示。

现在看来,IP地址的两级层次结构设计确实还有不够合理之处,例如:

1)IP地址空间的利用率有时很低。每个A类地址网络可连接的主机数超过1000万,每个B类地址网络可连接的主机数也可超过6万。有些网络对连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数目有限制,不可能达到如此大的数量。如10Base-T以太网规定其最大节点数只有1024个,使用B类地址时,就会浪费6万多个IP地址,地址空间的利用率还不到2%,造成IP地址的浪费,使IP地址资源更早地被用光。

978-7-111-56008-1-Part01-241.jpg

图4-60 两级地址结构的网络

2)如果将大量主机安装在同一个网络上往往会影响网络的性能,就有可能会发生网络拥塞。

3)每一个物理网络分配一个网络号会使路由表变得太大,使网络性能变坏。

4)无法随时增加本单位的网络,因为本单位必须事先到因特网管理机构中去申请并获得批准后,才能连接到因特网上工作。

为此,从1985年起,把两级层次的IP地址网络变成三级层次的IP地址网络。这种做法叫作划分子网(Subneting)或子网寻址或子网路由选择,并已成为因特网的标准协议。

子网划分是将一个网络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子网络(Subnet)。划分子网纯属单位内部的事情,与本单位以外的网络无关,对外仍然表现为一个大网络。子网划分的方法是从网络的主机号中借用若干比特作为子网号subnetid,而主机号也就相应减少了若干比特。于是两级的IP地址在本单位内部的网络中变成三级的IP地址,即网络号netid、子网号subnetid和主机号hostid。凡从其他网络发送给本单位网络中某个主机的数据报,仍然是根据IP数据报的目的网络号netid找到连接在本单位网络上的路由器,此路由器在收到IP数据报后,再按目的网络号netid和子网号subnetid找到目的子网,将IP数据报交付给目的主机。

图4-61是将一个网络划分成3个子网的例子。IP数据报的目的主机地址是B类地址:141.14.2.21,因特网仍将该数据报送到路由器R1,路由器R1将该目的地址进行解释,知道141.14这个网络在物理上已分成3个子网。

978-7-111-56008-1-Part01-242.jpg

图4-61 具有3级层次结构的网络

根据IP地址中的后两个字节分别确定子网标识subnetid为2和主机标识hostid为21。这样就将IP地址改变为3级层次结构,第1级是网路标识144.14,确定网络;第2级是子网标识2,确定子网;第3级是主机标识21,确定在该子网上的主机。

图4-62是上面例子的二级地址(无子网)和三级地址(有子网)的网络地址分配的情况。

978-7-111-56008-1-Part01-243.jpg

图4-62 网络IP地址的层次结构

a)无子网情况 b)有子网情况

(2)子网掩码(Mask Code)。当没有划分子网时,IP地址是两级结构,网络号字段是IP地址的“因特网部分”,主机号字段是IP地址的“本地部分”,如图4-63a所示。

划分子网后就成了三级IP地址结构,子网只是将IP地址的本地部分进行再划分,而不改变IP地址的因特网部分,如图4-63b所示。

978-7-111-56008-1-Part01-244.jpg

图4-63 IP地址的各字段和子网掩码

a)两级IP地址 b)三级IP地址 c)子网掩码 d)划分子网时的网络地址 e)不划分子网的网络地址

但是如何能让计算机知道有无子网划分呢?这就是使用另一个长度也是32bit的子网掩码(Mask Code)来解决这个问题。

子网掩码和IP地址一样长,都是32bit,它由一串“1”和跟随的一串“0”组成。

子网掩码中的“1”表示与IP地址中的网络号和子网相对应的部分,子网掩码中的“0”表示与IP地址中的主机号相对应的部分,如图4-63c所示。

在IP地址划分子网的情况下,把子网掩码和划分子网的IP地址进行逐个比特相“与”(AND),便可得出主机号为全“0”的子网划分的网络地址,即<netid>+<subnetid>+全“0”的<hostid>,如图4-63d所示。

如果IP数据报地址为不划分子网的地址,那么子网掩码和不划分子网的IP地址进行逐个比特相“与”(AND)的结果为图6-63e所示的网络地址<netid>+全“0”的<hostid>。

这种不管有无子网都适用的子网掩码称为默认的子网掩码。显然:

A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是255.0.0.0,或0XFF000000。

B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是255.255.0.0,或0XFFFF0000。

C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或0XFFFFFF00。

表4-12是B类地址的子网划分选择。可以看出,若适用较少比特数的子网号,则每个子网上可连接的主机数量较大。反之,使用较多比特数的子网号,则子网的数据可以较多,但每个子网上可连接的主机数量较少。可根据网络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子网掩码。

表4-12 B类地址的子网划分选择(使用固定长度子网)

978-7-111-56008-1-Part01-245.jpg

4.IP多播的基本概念

IP多播(Multicast)又称组播,即一对多的通信,现已成为因特网的一个热门课题。它广泛用于交互式会议、软件升级和信息交付(如新闻、股市等)。

局域网的多播是用硬件实现的。在因特网上向多个站发送同样的数据报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单播方式,每次向一个目的站发送数据报,然后连续向各目的站进行多次发送;另一种是采用图4-64中的路由器进行复制转发。主机X在进行多播时只要发送一个数据报,到了路由器R2才进行数据报复制,然后到了R6再复制一次。也就是说,多播数据报仅在传送路径分岔时才将数据报复制后继续转发。能够运行多播协议的路由器称为多播路由器(Multicast Router)。

在因特网上进行多播称为IP多播。最常用的两种IP多播方式如下:

(1)使用组地址多播。IP使用D类地址支持多播。D类IP地址的前缀是1110,因此地址的范围是224.0.0.0到239.255.255.255。每个D类地址标识一组主机。D类地址可用来标识有28bit的各个主机组(Host group),因此可标识228个多播组(超过2亿5千万个多播组)。显然,多播地址只能用于目的地址,而不能用于源地址。

978-7-111-56008-1-Part01-246.jpg

图4-64 采用多播路由器的多播系统

(2)使用硬件进行多播。因特网是由许多网络互联起来的,其中有些是以太网,这些以太网本身就具有硬件多播能力,因此当多播数据报传送到这些以太网时,以太网就利用硬件进行多播,交付给属于该组成员的主机。以太网硬件地址字段中的第一个字节为0X01时则为多播地址。

互联网号码分配局(IANA)拥有的以太网地址块的最高位为24bit(0X00005E),也就是说,整个以太网硬件的地址范围为0X00005E 000000~0X00005E FFFFFF。IANA用其中的一半作为多播地址,因此,以太网多播地址的范围是0X00005E 000000~0X00005E 7FFFFF。这样,以太网中只有23bit可用作多播地址。而D类IP地址可供分配的有28bit,可见在这28bit的前5bit不能用来构成以太网硬件地址,如图4-65所示。

978-7-111-56008-1-Part01-247.jpg

图4-65 D类IP地址与以太网地址的映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