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洞室开挖时不同岩性围岩破坏模式比较

洞室开挖时不同岩性围岩破坏模式比较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板岩、片岩介质的差异性和互层性以及在地质构造运动中抗力性的差异,出现破坏不均一性,在局部应力场能作用下扭曲旋转,并产生鸡窝状破碎。板岩和片岩多以互层相伴,在洞体开挖中,远离大理岩分布时,其中片岩软质受夹挤破碎出现临空垮塌。大理岩洞段的围岩破坏模式。白山组大理岩厚度大,抗力性能好,故少见裂隙密集带发育。

洞室开挖时不同岩性围岩破坏模式比较

工程区这套副变质岩板岩和片岩是地质构造力做功的产物。这些片理和板状面都是压扭性结构面,又依岩石性状及变质矿物再进一步定名,如高碳化片岩、绿泥石片岩、薄层状板岩、含硅质板岩等大理岩是石灰岩变质而成,亦应根据物质成分、颜色和形态而细化定名。

工程区片岩为碳质和含碳泥质片岩,部分为绿泥石片岩,因其强度低,伴随岩层强烈褶皱和断错挤压,多成为细碎片状结构状态,受挤压强烈错动,时常出现高碳化镜面或挤压破碎带。绿泥石(结构应力变质作用产物)片岩破碎岩带,如有地下水浸泡饱和就变成Ⅴ类围岩,它在埋藏山体中时,尽管质软和破碎在地应力作用下,因受压紧密仍储存一定数量的应力能,但由于处于受挤压状态,不存在失稳的问题,隧洞开挖改变了被挤压状态和周围环境,内载的应力能做功使其扩容,在洞体周围一定深度松弛张裂失稳坍塌,有地下水时泥化坍塌。

板岩(因变质深度不强,尚保存砂岩性状,故时称砂板岩)受多组结构裂隙面切割,优势组合面由早期平面“X”节理演化而成,已成为裂隙发育带,其中NWW,NE∠60°~70°构造裂隙已发育成劈理化密集带,裂面出现动力变质矿物(硬绿泥石和瑾箐石),是NE向结构应力场叠加、强烈压扭错动的产物。

工程区板岩和片岩都是黑色和灰黑色(原岩沉积时含碳量高所致),所以在高度扭错时出现碳化和油黑镜面,结构面C值最低,在开挖洞体中就因其结构形状和临空状态,出现不同形式的破坏。

锦屏山区岩层在地质构造运动中受小金河断裂控制,是陆壳板块碰撞挤压带,岩层强烈褶皱,面层陡立、陡倾(时有倒转),走向为NE—NNE向,大体垂直洞体。板状层面和片理化层面及优势构造面的劈理化面(都是陡倾面)与洞体走向夹角有两种情况,层间片理及层面因紧闭垂直洞体有利于稳定。NWW,NE∠60°~70°构造面发育成的劈理化面与洞体边墙夹角向甚小,是洞体开挖时最不稳定的构造面。

由于板岩、片岩介质的差异性和互层性以及在地质构造运动中抗力性的差异,出现破坏不均一性,在局部应力场能作用下扭曲旋转,并产生鸡窝状破碎。总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种破坏模式:

(1)层间挤压破坏垮塌。片岩破碎岩常临空受重力作用和应力释放松弛垮塌,破坏边顶拱及边墙稳定。

(2)大理岩与板岩、片岩,因介质不均一性,常出现不同规模的挤压破碎带或压扭性断裂层带如F5、F6、f24等,开挖时出现塌顶。

(3)板岩和片岩多以互层相伴,在洞体开挖中,远离大理岩分布(≥50m)时,其中片岩软质受夹挤破碎出现临空垮塌。

(4)中厚层状板岩层面陡倾大体垂直于洞体,受构造结构面组合切割(主要是一序次共轭面翻转后成为优势结构破坏面,N50°~70°,NE∠60°~70°及N80°~90°W,SW∠30°~40°)控制,出现结构体坍塌。

1)左偏型和右偏型的偏层眷型坍塌,见图1。

2)右侧上半洞受N50°~70°,NE∠60°~70°劈理化裂隙密集控制,应力回弹张裂倒塌,见图2。

3)右侧上半洞受N80°~90°W,SW∠30°~40°中缓结构面反倾切割N50°~70°,NE∠60°~70°顺坡陡倾所组成倒悬三角体,应力回弹松弛滑塌,见图3。(www.xing528.com)

图1 左偏型坍塌

图2 裂隙控制型坍塌

图3 倒悬三角体型坍塌

4)下半洞开挖是三心马蹄形的下部,因洞壁内收,左侧洞壁开挖面陡角与N50°~70°,NE∠60°~70°优势面(反倾)夹角大于30°,洞壁不易垮塌(破碎岩带除外);右侧下半洞壁面陡角与N50°~70°,NE∠60°~70°优势面大体相等,洞壁总体稳定,仅局部少量垮塌。

5)底板开挖清基的破坏模式有:①破碎带和细碎岩因岩爆震动和应力回弹松弛,清基“超挖”;②软岩受地下水浸泡泥化,清基“超挖”;③多组结构面交切,裂面光滑爆破震动开裂,清基“超挖”;④陡倾裂面受中倾裂面(中缓面)应力回弹松动清面“超挖”;⑤对倾中倾角面(走向大体一致)切割,裂面光滑,应力回弹松动,清基“超挖”,为三角沟槽式“超挖”。

(5)绿泥岩带。在锦屏二级水电站3#、4#引水隧洞西端工程标中,应力集中在3#洞1+660~1+720段,绿泥石片岩和与其伴生的条纹大理岩受N50°W,NE∠60°断层切割破碎,开挖后应力回弹扩容和洞体变形,侵占设计开挖断面,后期需进行二次扩大开挖,同时因岩石质软破碎造成清基“超挖”。其余绿泥石片岩多被错动破坏夹在断层破碎带中,导致塌方。

(6)大理岩洞段的围岩破坏模式。

1)杂谷脑组T2z中的中薄层状大理岩及条带大理岩,夹有泥灰岩、碳质灰岩及黑灰色碳质片岩。因介质不均一性,层理发育及褶性,受挤压变形压缩和错动,条带大理岩的条带常出现斜切断错乃至延展尖灭。条带大理岩有时出现靡棱岩化(击砸粉碎)现象,因有钙质再次交结,虽然低强度,在地应力不高洞段,围岩破坏仍以结构体结合控制为主。

2)中厚层状大理岩在与板岩、片岩以断层面的形式接触时,受挤压断错(垂向、走向)出现破坏结构岩,如f24和F6之间洞段的大理岩,为破裂块状结构、裂面风化夹泥的滴水洞段。

3)白山组T2b受断层影响,优势结构面N50°~70°,NE∠60°~70°及N80°~90°W,SW∠30°~40°风化,出现局部结构体垮塌和倒塌。有时受地层回弹出现边墙松弛开裂倒塌。在白山组厚—巨厚层大理岩中也有层面挤压错动,发育成走向断裂破碎带,经地下水溶蚀出现溶洞积水、涌水。

白山组大理岩厚度大,抗力性能好,故少见裂隙密集带发育。但由于洞体深埋大,储能条件好,所以洞体多发岩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