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态响应分析:探析4.4.2

动态响应分析:探析4.4.2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给系统采用不同加减速方式的动态响应特性分别如下。

动态响应分析:探析4.4.2

一般而言,快进速度在32m/mln以下的进给轴可以采用直线加减速,但是,高速加工机床需要在有限行程内达到每分钟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速,必须有大于g(9.8m/s2)的加速度和良好的加速性能,为了减小加减速冲击,需要采用S形加减速方式。

进给系统采用不同加减速方式的动态响应特性分别如下。

1.线性加减速

线性加减速的速度、加速度变化过程如图4.4-1所示,其坐标轴的最大运动速度Vm、加速区行程Sa、减速区行程Sd可分别计算如下:

978-7-111-42089-7-Chapter04-93.jpg

978-7-111-42089-7-Chapter04-94.jpg

式中 am——最大加速度(m/s2

ta——直线加速(减速)时间(s)

Vm——最大移动速度(m/s)

Sa——加速区行程(m)

Sd——减速区行程(m)

若机床坐标轴的最大行程为Sm,则设计时必须保证Sa+SdSm,否则,最大运动速度Vm将无法达到,参数会失去意义。

出于机床效率、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实际机床设计时一般按978-7-111-42089-7-Chapter04-95.jpg确定行程是合适的。根据这一要求,就可得到如下最大运动速度Vm、最大行程为Sm和最大加速度am之间的关系式:

978-7-111-42089-7-Chapter04-96.jpg

图4.4-1 线性加减速过程

978-7-111-42089-7-Chapter04-97.jpg

【例7】对于行程Sm为1m的坐标轴,如设计要求的快进速度Vm=1.5m/s(90m/min),为保证坐标轴能够在1/4~1/6行程内,达到最大运动速度,其最大加速度am应选择为

978-7-111-42089-7-Chapter04-98.jpg

如果取978-7-111-42089-7-Chapter04-99.jpg,便有978-7-111-42089-7-Chapter04-100.jpg978-7-111-42089-7-Chapter04-101.jpg

2.S形加减速

采用S形加减速的速度、加速度变化过程如图4.4-2所示,若最大加速度为am,加速度变化率限制的时间为tr,则移动速度、加速度、行程等参数可分段计算如下。

1)起始加速段Ⅰ。在0~V1的起始加速段Ⅰ,加速度变化率保持不变,加速度线性增加,该阶段的时间响应为

978-7-111-42089-7-Chapter04-102.jpg

t=tr时刻,起始加速段Ⅰ结束,加速度到达最大值,各参数的终值

978-7-111-42089-7-Chapter04-103.jpg

图4.4-2 S形加减速过程

978-7-111-42089-7-Chapter04-104.jpg

978-7-111-42089-7-Chapter04-105.jpg

2)中间加速段Ⅱ。在V1V2的中间加速段Ⅱ,变化率限制过程结束,加速度保持不变,坐标轴作加速度为am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为了便于分析,将t=tr看作起始时刻,得到该阶段的时间响应为(www.xing528.com)

978-7-111-42089-7-Chapter04-106.jpg

978-7-111-42089-7-Chapter04-107.jpg

在加速段Ⅱ结束时刻t=t2,各参数的终值为

978-7-111-42089-7-Chapter04-108.jpg

978-7-111-42089-7-Chapter04-109.jpg

3)加速段Ⅲ。在V2Vm的加速段Ⅲ,反向加速度变化率限制生效,加速度线性下降;为了便于分析,同样将t=tr+t2看作起始时刻,得到该阶段的时间响应为

978-7-111-42089-7-Chapter04-110.jpg

在加速段Ⅲ结束时刻t=tr,移动速度到达最大值Vm,各参数值的终值为

978-7-111-42089-7-Chapter04-111.jpg

978-7-111-42089-7-Chapter04-112.jpg

4)总加速时间与行程。综合加速段Ⅰ、Ⅱ、Ⅲ可得,采用S形加减速时的总加速时间tas、加速区行程Sas分别为

978-7-111-42089-7-Chapter04-113.jpg

978-7-111-42089-7-Chapter04-114.jpg

3.性能比较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两种加减速方式的加速时间、加速区行程均有明显的不同。若机床要求线性加速、S形加速时的最大加速度am、最大移动速度Vm值相等,根据式(4.4-9)和式(4.4-11)有V3=Vm,即

978-7-111-42089-7-Chapter04-115.jpg

两种加减速方式的加速段距离差值ΔSa、加速时间差值Δta分别可根据式(4.4-9)和式(4.4-12)计算,在式中代入978-7-111-42089-7-Chapter04-116.jpg后可得

978-7-111-42089-7-Chapter04-117.jpg

978-7-111-42089-7-Chapter04-118.jpg

在保证机床能达到最大加速度的前提下,考虑极限情况t2=0,这时有

978-7-111-42089-7-Chapter04-119.jpg

978-7-111-42089-7-Chapter04-120.jpg

978-7-111-42089-7-Chapter04-121.jpg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若机床采用S形加减速方式,当最大移动速度、加速度与线性加减速相同时,将导致加速距离、时间的延长;在极限情况下,可能达到直线加减速的2倍。减速时的情况与加速时相同。

【例8】对于例7,若采用加速度变化率限制时间tr=30ms(变化率限制时间tr的确定见后述)的S形加减速,并保持Vm=1.5m/s(90m/min)和am=10m/s2不变,线性和S形加减速的距离差值ΔSa、加速时间差值Δta可计算如下:

978-7-111-42089-7-Chapter04-122.jpg

根据式(4.4-13)可得到:978-7-111-42089-7-Chapter04-123.jpg

由于例7中的线性加速的时间为ta=0.15s、加减速行程为Sa=Sd=0.1125m,因此,加减速方式的改变将增加40%的加减速时间与20%的加减速距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