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迈向成功的第一个关键里程碑——1.7.1版本优化

迈向成功的第一个关键里程碑——1.7.1版本优化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通信工程师们认为,没有用户会同意帮助其他用户传输数据,因为中继用户短期来看并没有任何利益。Harrold和Nix[97,98]是第一个通过仿真证明出虽然短期获益不大,但是通过长期的协同是会带来增益的;他们还证明出使用简单的中继可以很大程度地弥补蜂窝系统的覆盖“漏洞”。目前协同通信系统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和Laneman的工作分不开的。其后,Laneman、Wor-nell[108]、Stefanov、Erkip[109,110]几乎同时给出了关于分布式空时编码方面的研究及设计。

迈向成功的第一个关键里程碑——1.7.1版本优化

早期在辅助中继、协同中继、空时中继方面的研究是相互联系的,一些各自的背景及研究结果如下:

●辅助中继:这种简单的协同形式并不是很新的技术。信息论的发展需要回溯到1968年Van Meulen[94,95]和1979年Cover、Gamal[96]的开创性贡献。伴随着一些信息理论的出现,通信和协议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伴随着沃达丰所推动的3G PPConcept Grou PEpsilon而得以复兴。当时,通信工程师们认为,没有用户会同意帮助其他用户传输数据,因为中继用户短期来看并没有任何利益。Harrold和Nix[97,98]是第一个通过仿真证明出虽然短期获益不大,但是通过长期的协同是会带来增益的;他们还证明出使用简单的中继可以很大程度地弥补蜂窝系统的覆盖“漏洞”。类似的观点后来在文献[9,99]中也被提出。

●协同中继:协同中继场景中,至少有两个用户相互协助以提高彼此的性能。Sendonar-iseta等人在1998年首先提出这个概念[73]。在2000年左右,Laneman和同事们严格地整理了不同类型的辅助和协同中继协议,并证明了它们是可以带来重要的性能提升和中断增益的[100-102]。目前协同通信系统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和Laneman的工作分不开的。在此之后,Hunter及同事们[75,103,104],以及Stefanoy和Erkip最早提出了采用信道编码的可实现的协同通信方案。

●空时中继:空时中继由Dohler和同事们在1999年首先提出来,并从2000年起通过一个英国国家研究机构M-VCE进行了陆续公开发表。他们的工作基于由Foschini[119]、Alamouti[120]和Tarokh[121,122]提出的空时编码的研究成果。其后,Laneman、Wor-nell[108]、Stefanov、Erkip[109,110]几乎同时给出了关于分布式空时编码方面的研究及设计。(www.xing528.com)

图1.26以时间表的方式总结了这些重要贡献。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地描述这些贡献。

978-7-111-32964-0-Chapter01-46.jpg

图1.26 重要的成果及在出版的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