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桐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桐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如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桐乡蚕桑习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背后,正是桐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孜孜不倦辛勤付出的最好印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全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努力下,目前桐乡已有1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3个嘉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9个桐乡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桐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桐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几千年来,桐乡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承,集中了桐乡先辈的智慧,见证了桐乡的历史文化变迁,凸显出极具代表性的桐乡蚕乡风情和水乡特色。正如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徐春雷所说:“罗家角先民,操石器创稻作文明;濮氏家族,执木杼兴丝绸之业;张杨园,重实践谱农耕经典;吕希周,为民利建水利之功。”桐乡蚕桑生产习俗、桐乡茶馆习俗等无不具有桐乡人文的独特性,并带着桐乡先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印迹;蓝印花布印染工艺、濮绸丝织技艺等一大批手工技艺项目充分体现了桐乡先民杰出超凡的智慧;桐乡三跳、桐乡蚕歌等拖曳的唱腔与悠扬的曲调吟唱着桐乡人们的心声。

面对如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桐乡蚕桑习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背后,正是桐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孜孜不倦辛勤付出的最好印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全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努力下,目前桐乡已有1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桐乡蚕桑习俗)、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轧蚕花、高杆船技)、1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3个嘉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9个桐乡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32 濮绸造型作品(清)

“桑柘绿荫肥,千树翳夕霏。机声交轧轧,灯火竞辉辉。”这是对浙江嘉兴桐乡绵延数千年“栽桑养蚕织丝”历史的真实写照。浙江省桐乡市是全国知名的蚕桑之乡,长期以来,蚕桑习俗已经融入了桐乡百姓的生活,一些由蚕而起、因蚕而庆、为蚕而狂的传统习俗一直保留至今。2009年9月30日,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桐乡蚕桑习俗作为“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的一个子项目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www.xing528.com)

图33 濮绸紫袄(清)

在面貌一新的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里,一个个曾经发生、发展并延续至今的“桐乡故事”,通过图文并茂、虚实相间的展览,向观众叙说着桐乡人民千百年来的情感累积与文化积淀:翠绿的桑枝在晨风中摇曳,嘹亮的蚕歌响彻耳边;在含山蚕花“轧发轧发”的节奏里,是“蚕花廿四分”的祈愿;丰同裕硕大的染缸里,浸满了蓝印花布的色彩;福严寺敲响了绵延1500年的钟声,庇护着古往今来的万千生命……4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00余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一串串鲜活生动的“桐乡故事”,吟唱着桐乡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秉承“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弘扬‘非遗’、传承‘非遗’”的初衷,每年“文化遗产日”,桐乡市都会举办一系列动静结合,集展示、展演、互动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桐乡竹刻、书刻、剪纸、麦秆画、蛋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会登场献艺;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系列宣传展板将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普查成果一一罗列开来,与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片交相呼应;乌镇姑嫂饼制作、裹粽子、滚铁圈、抖空竹、踩高跷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场体验趣味横生。

近年来,在桐乡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直接领导下,桐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乘“文化名市”创建的东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为起点,依托自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和独树一帜的蚕乡、水乡特色文化,通过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景区、促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交流、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编辑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等一系列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上取得了可喜成绩,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典型样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