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束水攻沙:理论的形成与实践应用

束水攻沙:理论的形成与实践应用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束水攻沙”的治水方略源于河流泥沙运动的认识。张戎在此阐明了黄河多沙的特点,提出了多沙河流的水流与河床之间的冲淤关系,即“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流迟,贮淤而稍浅”。因此,如果禁止中下游地区引河水灌溉,集中水量下泄,河道将逐渐刷深,从而消除洪水决溢的危险。万恭不仅进一步发展了张戎的见解,而且赋予堤防以新的作用,即除了防止洪水泛滥之外,还具有整治河道的积极意义。

束水攻沙:理论的形成与实践应用

“束水攻沙”的治水方略源于河流泥沙运动的认识。西汉末年,大司马史张戎最早提出河流泥沙运动的理论认识,他认为:“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今西方诸郡以至京师东行,民皆引河、渭、山川水溉田,春夏干燥少水时也。故使河流迟,贮淤而稍浅。雨多,水暴至则溢决,而国家数堤塞之,稍益高于平地,犹筑垣而居水也。可各顺其性,毋复灌溉,则百川流行,水道自利,无溢决之害矣”(《汉书·沟洫志》)。张戎在此阐明了黄河多沙的特点,提出了多沙河流的水流与河床之间的冲淤关系,即“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流迟,贮淤而稍浅”。因此,如果禁止中下游地区引河水灌溉,集中水量下泄,河道将逐渐刷深,从而消除洪水决溢的危险。

到了明代后期,鉴于分流治黄论的失败,人们进一步探讨治黄的新途径。隆庆六年(1572年)至万历二年(1574年)任总理河道的万恭总结了当时人的新认识,提出:“以人治河,不若以河治河也”(明·万恭,《治水筌蹄》),“夫水专则急,分则缓;河急则通,缓则淤。……,今治河者第幸其合,势急如奔马,吾从而顺其势,堤防之,约束之,范我驰驱,以入于海,淤安可得停?淤不得停则河深,河深则永不溢,亦不舍其下而趋其高,河乃不决”(明·万恭,《治水筌蹄》)。万恭不仅进一步发展了张戎的见解,而且赋予堤防以新的作用,即除了防止洪水泛滥之外,还具有整治河道的积极意义。(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