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束水攻沙治理方略:水土保持新思路

束水攻沙治理方略:水土保持新思路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束水攻沙”论得到潘季驯的系统总结,并在其先后历时20多年的4次总理黄河、淮河和运河的实践中发扬光大。潘季驯随着自己治河实践的不断丰富,对于实现“束水攻沙”的工程技术措施也在不断完善。然而,并不能因此得出“束水攻沙”失败的结论。然而退一步来看,贯彻了潘氏重修守的方针,部分地达到了“束水攻沙”,减缓了河床淤积速度,减少了黄河决口灾害,恐怕也是肯定无疑的。

束水攻沙治理方略:水土保持新思路

明代,“束水攻沙”论得到潘季驯(1521~1595年)的系统总结,并在其先后历时20多年的4次总理黄河、淮河和运河的实践中发扬光大。“束水攻沙”最初只是依靠修建于黄河主槽两边的缕堤,但缕堤中的河床断面往往不足以宣泄洪水,在汛期难免被冲毁。为了适应防洪的需要,潘季驯提出并实行了双重堤防,既在束水攻沙的缕堤之外,在距离缕堤二三里外的地方,再筑一道遥堤,如此,“遥堤约拦水势,取其易守也”,而“缕堤拘束河流,取其冲刷也”(明·潘季驯,“恭报三省直堤防告成疏”,《河防一览》卷十二),既可防水,又可冲沙。

但缕堤在洪水期间难免冲决,于是如何实现束水攻沙成了这一理论能否成立的关键,潘季驯在其第4次出任总理河道之初就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他说:

“治河之法别无奇谋秘计,全在束水归槽。……束水之法,别无奇谋秘计,惟在坚筑堤防。……故堤固则水不泛滥,而自然归槽;归槽则水不上溢,而自然下刷。沙之所以涤,渠之所以深,河之所以导而入海,皆相因而至矣”(明·潘季驯,“申明修守事宜疏”,《河防一览》卷十二)。

潘季驯这里所说的“束水归槽”的堤防,不是缕堤,而是遥堤,只不过遥堤的作用不是“束水攻沙”,而是“束水归槽”后水流对河床的冲刷,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束水攻沙理论。(www.xing528.com)

潘季驯随着自己治河实践的不断丰富,对于实现“束水攻沙”的工程技术措施也在不断完善。从最初的修筑缕堤,到遥缕双堤制,进而认为缕堤难守,而“弃缕守遥”(明·潘季驯,“河防险要”,《河防一览》卷三);最终演变为以护滩工事巩固滩地,与遥堤“束水归槽”相协同的防洪新体制,更加实用而易行。此后400年的黄河下游防洪方针,一直继承着潘季驯创立的这一治河理论。

执教于德累斯顿大学和以首创水工模型试验闻名的德国河工专家恩格斯(Hubert Engels,1854~1945年)对治黄方略研究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先后于1932~1934年两次进行黄河河工模型试验,以比较黄河宽堤距与窄堤距两种不同治理方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试验结果认为,宽堤距较窄堤距对河床冲刷更为有利。他对于潘季驯设计的遥缕双堤制的理论实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且特别指出,“依潘季驯原意,此项缕堤乃在寻常水位时作为固定河道之用者,……应看作固定中水河道之护岸工事”(沈怡,《黄河问题讨论集》)。可见恩格斯也认为,潘季驯后期“弃缕守遥”和“缕堤改为埽坝”,并未修改“束水攻沙”的初衷,只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有所改进,以护岸工代替缕堤而已。

恩格斯主张的遥堤配合固定中水河床的治黄方针,和潘季驯后期主张的遥堤“束水归槽”,配合缕堤、埽坝等护滩工的治黄方略,二者的实质完全相同。可以认为,恩格斯的黄河试验完全验证了400年前潘季驯的治河理论。但潘氏总结的修防措施,经过400年的实践,直到今天也终未阻止河床的抬升。然而,并不能因此得出“束水攻沙”失败的结论。因为,客观上存在着许多影响潘氏方针生效的因素,如修守不力,堤防溃决,导致主槽淤积加重。又如河道人为设障,也必将加速河槽淤积。不过,最终一举根本解决黄河防洪问题的期望确是未能达到。然而退一步来看,贯彻了潘氏重修守的方针,部分地达到了“束水攻沙”,减缓了河床淤积速度,减少了黄河决口灾害,恐怕也是肯定无疑的。此点已为恩格斯的试验所证实,并一直在治黄实践中得到遵从。包世臣曾高度评价潘季驯的治河贡献:“是故,神禹以后善河事者,未有能及潘氏者也”(清·包世臣《中衢一勺·郭君传》卷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