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宋时期,蒙古攻蜀情况-旭水斋存稿

南宋时期,蒙古攻蜀情况-旭水斋存稿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宋后期,我国北方境内蒙古族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建立了蒙古汗国。早在蒙古灭金之前,蒙古统治者即兵犯利州路,抄略四川地区。这时,一支蒙古军奉命向南抄掠,进攻屏藩西蜀的五州之地。这支蒙古骑兵打着“灭金、夏”的旗号于二月上旬进入宋境,很快攻陷阶州。蒙古军复围宋四川制置使赵彦呐于青野原,为宋将曹友闻救出。与此同时,嘉熙四年阔端率领部分蒙古军,打着南宋将领旗号,从新井县向成都进攻。蒙古军攻入成都城,旋撤出。

南宋时期,蒙古攻蜀情况-旭水斋存稿

南宋后期,我国北方境内蒙古族首领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宋宁宗开禧二年)建立了蒙古汗国。此后到忽必烈汗(元世祖)时,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元朝。几乎整个13世纪,蒙古贵族都在进行频繁的、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在我国境内先后灭掉了西夏金和南宋等政权。蒙古(元)同南宋王朝的战争,从发动到南宋灭亡,经过了长达48年(1231—1279年)的时间,而四川地区则是双方争夺的重点,不仅历时长,而且战事频繁、激烈、曲折、复杂。

早在蒙古灭金(1234年)之前,蒙古统治者即兵犯利州路,抄略四川地区。

面对宋、金对峙的局面,南宋王朝为了巩固西线防务、保住西蜀,于陇南、陕南加强战备,驻兵扼守三个重要关隘,即利州路的武休关(今陕西留坝县南)、仙人关和七方关,并于三关之外,加强五个州军的军备,即阶州(今甘肃武都东)、成州(今甘肃成县)、西和州、凤州和天水军(今甘肃天水)。就西蜀而言,五州是其藩篱,三关是其门户。蒙古军进入四川,正是由北而南,由藩篱而门户而内郡。

宋宁宗嘉定十五年(1222年)十月,蒙古太师国王木华黎大军攻金朝凤翔(今陕西凤翔),即遣蒙古不花南越秦岭之牛岭关,徇宋利州路的凤州而还。[64]

1227年(宋理宗宝庆三年)春,成吉思汗率军渡黄河,攻陷临洮(今甘肃临洮)。这时,一支蒙古军奉命向南抄掠,进攻屏藩西蜀的五州之地。这支蒙古骑兵打着“灭金、夏”的旗号于二月上旬进入宋境,很快攻陷阶州。接着,包围西和州,南攻文州石靴关。宋四川安抚制置使郑损惊慌失措,轻率地作出了放弃五州,退保三关的决定。四川制司所在地利州一带震动很大,益昌(今广元市昭化)居民“十室空五六”,纷纷入山躲避;郑损也由沔州逃回利州。[65]正当南宋官军溃退之际,成吉思汗于当年七月死于清水,蒙古军才自行撤退。

蒙古于1227年灭西夏后,占有河中、关陇之地,对金朝形成西、北两面包围,但“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要攻取金朝中原心腹之地,“难以遽破”。1227年秋成吉思汗临死前,提出了“假道于宋”的攻金战略[66]

1229年,窝阔台即蒙古汗位。1231年(宋理宗绍定四年),窝阔台汗遵照成吉思汗“假道于宋”的遗言,一面派兵南下,一面同宋朝交涉,逼宋让蒙古军入汉中,以达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县),直攻金朝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蒙古军计划分三道进兵,中、左二军分别自洛阳、济南以进;皇弟拖雷“总右军自凤翔渡渭水,过宝鸡,入小潼关,涉宋人之境,沿汉水而下”,三支军队相约,明年春会师汴梁。[67]

南宋四川制置使桂如渊在这种形势面前,既不认真同蒙古使者谈判,又松弛军事戒备。于是拖雷率骑兵3万,从宝鸡入大散关,以武力假道汉中。由于桂如渊自撤藩篱,蒙古军很快越过五州,直抵三关。八、九两月,武休、仙人、七方三关亦相继溃陷。[68]接着,窝阔台又遣搠不罕(又作速不罕、苏不罕)到宋境要求“假道”。被蒙古军队以武力威胁所激怒的南宋军民在青野原诱杀了搠不罕[69]。拖雷遂以此为借口,“分兵攻宋诸城堡,长驱入汉中,进袭四川”[70]。蒙古还继续威逼桂如渊,拖雷的先锋元帅按竺迩向桂如渊强硬地提出:“我欲假南郑(即指汉中)道……师压君境,势不徒还,谓君不得不吾假也。”[71]终于以军事力量威胁的手段,迫使宋廷答应假道,拖雷顺利通过汉中辖境,如期与窝阔台军会师。

进袭四川的蒙古军,“由别路入沔州(今陕西略阳),取大安军(今陕西宁强大安镇)路”,“陷阆州”[72],“略地至西水县(今四川南部县西北),破寨百四十而还”[73]

经过蒙古军队1227年的抄掠和1231年武力假道的进袭,作为四川地区屏藩和门户的五州三关相继被破坏。由于这时蒙古军队的主攻目标是金朝,并且还需要联宋灭金,攻袭四川的蒙古军只是向宋朝示以军威,没有深入和驻留。

但在1234年初蒙古会同南宋军队灭金之后,窝阔台汗就发动了对南宋的进攻。七月,“遣达海绀卜征蜀”[74]。次年春,窝阔台汗又派遣次子阔端率军攻蜀,第三子曲出率军攻襄汉,正式发动了对南宋的大规模战争。

阔端率军于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八月由凤州入河池,进逼沔州。九月,宋知州高稼战死,沔州陷。蒙古军复围宋四川制置使赵彦呐于青野原,为宋将曹友闻救出。冬,蒙古军退出。端平三年八月,阔端以塔海为元帅、汪世显为先锋,率兵50万,由大散关入凤州,攻武休关,遂入兴元,进攻大安。宋将曹友闻决定以阳平关(今陕西宁强西北)为战场,并设伏敌后,内外夹击。九月下旬,两军在这一带展开激战,宋军寡不敌众,曹友闻战死,全军皆殁[75],阳平关失守。至此,通向四川内郡的“蜀口”,完全被蒙古军所控制。蒙古军乘胜前进。十月攻入成都,四川制置副使丁黼在城外石笋街战死。接着相继攻破成都府路、利州路、潼川府路所属许多州县,“五十四州俱陷没,独夔州及泸、果、合数州仅存”[76]。不久,蒙古军退出四川。

嘉熙元年(1237年)十月至嘉熙四年,阔端命汪世显、按竺迩分别率军再次进袭四川,在开州(今四川开县)、万州(今四川万县)、夔州、重庆、黔州(今四川彭水)一带迂回攻掠。与此同时,嘉熙四年阔端率领部分蒙古军,打着南宋将领旗号,从新井县(今四川南部县西)向成都进攻。蒙古军攻入成都城,旋撤出。淳祐元年(1241年)冬,汪世显又进围成都,四川制置使陈隆之率同军民撄城拒守,后被攻破,陈隆之被俘遇害。蒙古军继续沿岷江进扰,淳祐二年二月,攻到泸州。五月,破泸州、遂宁。四川战局更趋严重。

淳祐二年六月,宋廷任命“自许当手挈全蜀还本朝”的余玠为四川宣慰使,十二月改命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到四川以后,革除弊政,遴选官吏,整饬军队,减轻赋役,开垦屯田,发展生产,招纳贤士,加强战守。[77]经过一番整顿,余玠组织四川军民和蒙古军进行了大小36次战役,多次获胜。[78]淳祐六年,余玠又指挥四川军民打败蒙古军的四路进犯。淳祐十年,余玠还率诸将巡边,和蒙古总帅汪德臣大战于兴元、文州等地。宋理宗也承认:“余玠任四蜀安危之寄,著八年经理之功,敌不近边,岁则大稔。”[79]但是,在南宋王朝苟安妥协政策之下,余玠的才能不可能完全发挥,也不可能为朝廷长期重用。宝祐元年(1253年)六月,宋理宗听信权臣谗言,下诏以余晦接替余玠的职事,解除了他的兵权,又召他回朝。余玠听到这个消息,“愈不自安”,很快就突然死亡了。[80](www.xing528.com)

余玠在蜀十年(1242—1253年),率领四川军民对蒙古军队进行了有力的抗击。他具有坚决抗战的决心,采取了依山筑城、恃险拒守的战术。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四川的地形,针对蒙古军依仗骑兵的特点,把一些冲要州县的治所和居民迁到山地,或在河流要道布防,在四川境内设置了许多战斗据点,用以屯兵、积粮、保民、战守;各据点之间相互声援,又以各通航河流或陆路官道为联络线,构成了一个点线结合的防御体系。

余玠主持四川军政之初,即采纳播州人冉琎、冉璞建议,大规模修筑钓鱼城,徙合州州治于钓鱼山(今四川合川县东10里),并将此法推而广之。余玠在蜀时期所筑山城可考者有青居城(今四川南充市南35里)、大获城(今四川苍溪县南30里)、云顶城(今四川金堂县南50里)、天生城(今四川万县市西5里)、铁牛城(今四川安岳县城关北)、运山城(今四川蓬安县东南)、紫云城(今四川犍为县东南15里)、平梁城(今四川巴中县西25里)、小宁城(今四川巴中县东)、得汉城(今四川通江县东120里)、大良平(今四川广安县东北80里)、登高山城(今四川宜宾市东南隔江)、神臂城(今四川合江县西北60里)、赤牛城(今四川梁平县西25里)、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10里)等。“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屯兵积粮为必守计”,“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81]

在余玠治蜀前后,四川各地还修筑了不少山城寨堡,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安西王相府给元朝的奏疏中说,元朝在四川宜以兵镇守的城邑山寨洞穴凡83处,山城凡33处,其他可以撤毁[82],可见为数甚多。据所见史籍,宋末四川军民所筑山城寨堡,可考者44处,尚不清楚其今址者39处,共83处,其他增筑旧城及不见具体名称者未计。[83]这些山城寨堡,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恃险凭夷,控扼要冲;交通较便,利于攻守;水源不竭,粮秣有继;就地取材,比较简便。如合州钓鱼城,“山高千仞……其西南北三面据江,皆峭壁悬崖,陡然阻绝。……于此筑城,高二十仞。城之门有八……其山周回四十余里”。城内有天池、小池、泉水,“大旱不竭”[84]。这类城堡遗迹,至今犹有不少存者。

这种固守城寨、点线结合的防御体系,有军有民,亦战亦耕;可以扬长避短,遏制骑兵;进可以集中兵力,退可以固守扰敌,在抗战中起了很大作用。有的山城如钓鱼城、礼义城等,固守抗战达30年以上。

1241年,窝阔台汗病死。蒙古内部发生争夺汗位的纠纷。到1251年,蒙哥即位为大汗。

蒙哥汗仍以四川为攻南宋的战略重点,改变过去流窜掠扰的战术,在利州、阆州一带修筑城寨,实行屯田,作为进攻的前沿据点。1252年,又派忽必烈及兀良合台率军进攻云南,迂回围宋。经过一年多时间,攻下大理。完成这些准备工作之后,宝祐六年(1258年)二月,蒙哥汗以三路大军攻宋:东路由塔察尔统率进攻荆山(今安徽怀远);中路由忽必烈统率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又令兀良合台由云南东出,北上攻潭州(今湖南长沙),期与忽必烈会;西路由蒙哥汗亲率主力进攻四川,拟攻占四川后,顺江而下,三路会师攻临安

进攻四川的先头部队,由阿答胡和纽璘率领,分两路向成都进兵。宋四川制置使蒲择之率兵救援成都。纽璘攻破灵泉山(今四川遂宁县东)。接着,云顶山城、成都、彭州(今四川彭县)、汉州(今四川广汉)、怀安军(治今四川金堂县淮口镇)、绵州(今四川绵阳市)和威、茂(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等地守将先后投降蒙古。

四月,蒙哥汗领兵四万,号称十万,自六盘山分三路入四川。蒙哥汗亲率的蒙古军,相继占领川北大部要隘。它路蒙古军又攻占川南一些州县,进到川东。年底,蒙哥汗进至合州钓鱼城。遣使招降,为宋守将知合州王坚执杀。从开庆元年(1259年)二月起,蒙哥汗亲督大军进攻钓鱼城。王坚率领军民,固守奋战,重创蒙古军。六月,宋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吕文德率战舰千艘溯嘉陵江往援,为蒙古大将史天泽击败,返回重庆。蒙古军加紧攻城,仍不能破。在攻城时,蒙古先锋大将汪德臣被击伤,后不治而死。接着,蒙哥汗亦被击伤,七月二十一日死于军中[85],蒙古军被迫撤围而去。蒙哥汗败死,形势骤变。忽必烈撤军北返,争夺汗位。进至潭州的兀良合台亦随之北撤。钓鱼城抗战的胜利,扭转了宋、蒙战局,并在一定程度上牵制和削弱了蒙古向欧洲东北部扩张的力量。

然而,同余玠一样,战功卓著的王坚于景定四年(1263年)被调离合州,终于在次年三月,于知和州(今安徽和县)任上郁郁死去。后来,合州军民在钓鱼山的崖石上,刊刻一方巨大的摩崖,虽经破坏,但至今仍残留以下文字:“王公坚以鱼台一柱支半壁”,“诗纪厥功,被之金石”,“奉为父母,拜识其灵。”[86]这是当地军民对王坚的纪念和歌颂。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他在解决蒙古内讧之后,又把兵锋转向宋朝。他改变战略,把进攻重点从四川转到襄阳,力图从中路突破。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忽必烈汗命阿术等进攻襄阳,同时也加紧进攻四川。

这时,川西、川北大部分地区都被蒙古军占领。在四川其余地区,宋、蒙双方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不少山城仍为南宋军民固守。其中战斗最激烈的是钓鱼城、重庆城和神臂城(在今泸州)一带。宋理宗景定四年张珏知合州,守钓鱼城。他练士卒,精器械,饬军纪,明赏罚,以兵护耕,垦田积粟,加强城守,屡拒蒙古(元)军招降,固守钓鱼城,还主动出击,收复大良平等城。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五月,张珏任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宋朝曾征其兵入卫临安,因路阻未行。时元军围重庆,又遣人招降,张珏不从,派兵解重庆围,且与泸州(神臂城)“民义”[87]里外相应,诛杀叛将梅应春,收复泸州。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二月,南宋都城临安为元军所占。同年十二月,张珏到重庆,任四川制置使。他屡败元军,一度收复涪州(今四川涪陵),解大宁城围,支援泸州。景炎二年,元军又围重庆,张珏奋力拒战。景炎三年(即祥兴元年,1278年)二月,部将赵安开城门降元,张珏仍率兵巷战,城破。后张珏被俘,自经尽节。宋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宋合州守将王立降元,坚守30余年的钓鱼城失陷。二月,南宋亡。直到次年,元朝才最后攻占四川全境。

蒙古(元)在灭亡南宋的过程中,于四川地区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战争,使四川的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蒙古攻蜀以前,四川每年的收入接近南宋王朝全部收入的1/3,每年供应的军米达156万石,约占南宋王朝全部军米的1/3。蒙古攻蜀以后,除余玠任蜀期间外,四川不仅无粮外调,还得依靠京湖之饷作军粮。而且,人口锐减,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四川共有264万余户、751万余口[88],但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只有12万户[89]

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战争中,四川军民坚持长期抗战,不屈不挠,这种精神永耀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