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范氏家风及其他-《旭水斋存稿》

范氏家风及其他-《旭水斋存稿》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成都范氏家族的居住方式,北宋前期大体是聚族而居,北宋中期以后,随着其家族成员入仕,为官四方,乃渐分散。然而,直到南宋,成都仍是范氏家族基地。有学者对文献记载中成都范氏的家风有所述论[25],出土墓志又提供出一些有关资料。《元嘉志》、《史墓志》说范祖哲、元嘉、史氏的葬地,均在“成都北城之外万松岗”,即“华阳县升仙乡崧山”。

范氏家风及其他-《旭水斋存稿》

宋代成都范氏家族的居住方式,北宋前期大体是聚族而居,北宋中期以后,随着其家族成员入仕,为官四方,乃渐分散。由于范镇、百禄、祖禹等先后在朝为官,成都范氏遂在开封洛阳、许昌一带形成另一居住据点,有的死后葬在这一带(如范镇[17]),以致其后代有自称或被称为“洛人”者(如“洛人范仲彪”)[18]。然而,直到南宋,成都仍是范氏家族基地。李石描述说:“范氏廷杰(名仲宝),伯仲同居异爨,环堵寻丈地,户牖几案,书籍图史,尽在其屏障,阃奥肃然。”[19]这是共居分爨的小聚居,仍有数世同堂的家族特性。

值得注意的是,范氏孝悌忠恕、仁爱助人、诲育子孙、诗书传家的儒者家风甚为明显且世代绵延,李石写道:“蜀之言家法,首以范氏,而苏氏次之。”[20]时人张孝祥有诗云:“今代太史公四海范世门,斯文十世泽,斑斑被子孙。”[21]《氏族谱》做了更为全面的概括:“蜀父子登科至联四世,诸子登科世又掌丝纶,人共推范氏。论其世德,皆有传。大抵其积也远,其施也博,其传也不已。”[22]这种家风在墓志中多有记述,可与文献相互印证或补文献所缺。

文献载,范镇“四岁而孤,从二兄(镃、锴)为学。薛奎守蜀,道遇镃,求士可客者,镃以公(范镇)对,公时年十八。”[23]在《郭墓志》中,范镇写道:“昔者韩愈为嫂服期,以其有爱养之恩。镇幼时亦尝被爱养于夫人者,不敢违先王之典以服期也。”之后,范祖禹亦受到范镇、范百禄的抚育培养[24]。(www.xing528.com)

有学者对文献记载中成都范氏的家风有所述论[25],出土墓志又提供出一些有关资料。《郭墓志》载:“府君(范锴)之兄陇城府君镃治家严,夫人事之如舅。后陇城殁,孤女五人皆夫人主嫁之。府君之姊既嫁李氏,李贫,不能归,留止于家,夫人事之如姑,又娶其女以为子妇。府君之从父弟镛及其妇张氏相继亡,其孤百年、百行及一女皆幼,夫人收养教诲之。既嫁女,为百年娶妇,而后使归其家。葬内外亲不能葬者凡六人,皆以礼。其贫不能为生者,为振业之,又十余家,至有为大家者。”《元嘉志》云:“思绎太史尝所训抚者,于是究经术、敦行义以自修,故其奉亲尽孝,丧祭尽礼,事长尽恭顺。诸兄有疾,至尝药饵;死,又能抚其孤。凡临赀产,悉推善田宅以与兄弟之子,居身湫陋不悔,人以是难之。……唯以正心诚意日教督其子。其子将应进士举,又戒毋效流俗谒牒试以幸进取。昔岁饥民莩,尝发余粟以分贫乏,为义冢以藏不葬者。”

此外,墓志还是历史地理的实物资料。如《郭墓志》云“卒于玉泉坊之第”,“葬于华阳县积善乡之先原”。《郭氏墓镇墓真文券(中方》说,郭氏“成都府华阳县玉泉坊居住”。《元嘉志》、《史墓志》说范祖哲、元嘉、史氏的葬地,均在“成都北城之外万松岗”,即“华阳县升仙乡崧山”。据墓志所载,考之墓志出土之处,即可了解此处的现今地名乃至建置沿革(如有学者认为,成都北门外华阳县升仙乡,即今成都市成华区青龙乡一带)。而“玉泉坊”也提供出当时成都的一个基层里坊建置名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