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才培养,持续研究-旭水斋存稿

人才培养,持续研究-旭水斋存稿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蜀学研究的内容中,涉及古代近代的学术文化颇多,需要相当数量的专业人员,否则会形成力量不够乃至后继无人、不能持续发展的局面。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古籍整理培训、专业工作、社会调查和田野考察等方式,有计划地培养所需的业务基础扎实、学风正派、研究能力强、具有创造性的专业人才,以保证研究不断线而更发展。[4]四川双流刘氏自刘家珍开始,四世研经,三世习《易》。

人才培养,持续研究-旭水斋存稿

蜀学研究的内容中,涉及古代近代的学术文化颇多,需要相当数量的专业人员,否则会形成力量不够乃至后继无人、不能持续发展的局面。当前,在各地开展普及传统国学教育的同时,还需重视传统国学专业教学科研人员的培养,其专业基础应包括熟悉繁体汉字,懂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考订、校雠等。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古籍整理培训、专业工作、社会调查和田野考察等方式,有计划地培养所需的业务基础扎实、学风正派、研究能力强、具有创造性的专业人才,以保证研究不断线而更发展。

广义的“蜀学”,是指巴蜀地区(主要含今四川省和1997年3月直辖前的重庆市地区)的学术文化,它是中华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涵于巴蜀文化之中,其重点在于文学、史学、哲学几个方面,核心在于思想、理论,还有科技艺术宗教民俗等等。本文只就学术思想方面,谈了一些感想和建议,希望得到各位师友的指教。

(《西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注释】

[1]均收入萧萐父《吹沙集》,巴蜀书社,1991年。其中《蒙文通先生〈理学札记与书柬〉读后》,原发表于《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5期,后收入蒙默编《蒙文通学记》,标题为《含英咀华,别具慧解——蒙文通先生〈理学札记〉读后》,三联书店,1993年。

[2]均收入萧萐父《吹沙二集》,巴蜀书社,1999年。以上第1、2、3、5篇又收入《萧萐父文选(上册)思史纵横》,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3]《中华文化论坛》1997年第1期。以下本文内所引萧著,凡出自上列文章者,一般不另出注。

[4]四川双流刘氏自刘家珍(鉴泉先生曾祖)开始,四世研经,三世习《易》。刘鉴泉先生的祖父刘沅(1767—1855年),是清中叶重要的儒学大师、教育家、宗教思想家、医学思想家,有《槐轩全书》传世,其学术被称为槐轩之学,影响深远,后世尊为槐轩学派。刘鉴泉先生所著《推十书》与《槐轩全书》共同构成了槐轩学派的学术体系。

[5]萧萐父:《“富有之谓大业”——1995年8月在宜宾唐君毅思想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此为文中两诗句。文章指出:“四川拥有深厚的蜀学传统”。唐君毅先生之父唐迪风先生“与好友彭云生、吴芳吉、蒙文通、刘鉴泉等创办‘敬业学院’,被推为院长。学院旨在上继晚清以来张之洞、王闿运、刘申叔、廖季平等相继讲学蜀中所倡导的博通学风……被推许为‘蜀学之正’”。唐君毅先生“正是承袭了迪风先生的耿介不阿的性格,也正体现了蜀学的优秀传统学风。……‘几代灵根’才哺育出一个大家,信然!”

[6]蒙文通先生的哲嗣蒙默教授于“理学札记·编后记”写道:“先君治学无藩篱……独以宋明理学最为难学。”“先君所学虽至广博,而谓自得之深者厥唯理学。”又谓:“儒家思想于中国二千年之历史影响至巨,不明儒家思想不足以明二千年之国史,而宋明理学则又探究儒家思想之本根。”载《蒙文通文集》第一卷《古学甄微》,巴蜀书社,1987年,第131~132页。蒙文通先生对我们几个弟子也多次谈到这点。

[7]《唐君毅:20世纪新儒学的一代宗师》,“中国网”china.com.cn2009-03-25。(www.xing528.com)

[8]《推十书》原有线装本。后经刘鉴泉先生长公子伯谷先生等复印整理,1996年由成都古籍书店影印为三巨册精装发行,共200余万字。之后,又经伯谷先生和四川师大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各位先生,对未刊手稿整理校勘订补编辑,200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共20册、近1000万字,被称为增补全书本。萧先生为后二版本写了序言,此据《推十书增补全本序》(2008年2月)。还可参见龙必锟、雷淑容《沉珠再现,隐星复出——文化巨著〈推十书〉及其作者刘咸炘》,载《成都晚报》1997年4月4日第14版。

[9]萧萐父先生2003年6月18日写给何仁富先生的回信,载“唐学网”2008-12-3。

[10]载“唐学网”2008-12-3。

[11]载“唐学网”2008.12.3

[12]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四川省朱熹研究会、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唁电”,2008年9月18。载“儒学联合论坛网”。

[13]参见拙文《振兴近代蜀学的尊经书院》,载《蜀学》第三辑,巴蜀书社,2008年;《四川省图书馆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专集》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

[14]参见拙文《近代蜀学学者黄英及其〈筹蜀篇〉》及附录,载本书。

[15]参见拙文《蜀学研究与文物资料——宋代成都范氏墓志新见》,载《西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已收载本书。

[16]参见拙文《巴蜀文脉之传承发展——宋代双流蜀学名人概略》,载《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11期增刊。已收载本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