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旭水斋存稿》:持续培养巴蜀文化研究学者

《旭水斋存稿》:持续培养巴蜀文化研究学者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研究机构看,目前以巴蜀文化命名的至少有1个学会、4个中心,但大多非实体,而且各自经营,互相往来虽有,但不多。巴蜀文化研究,长期缺乏规划性。但巴蜀文化是重要的地域文化,必须开放。对它们之间的工作,加以协调,加强对巴蜀文化研究事业的具体领导和切实推动。

《旭水斋存稿》:持续培养巴蜀文化研究学者

从20世纪30年代到现在已经有三到四代学者。老一代学者中,张秀熟老起的作用特别不应忽视。人数有云在100人以上,实际上当不止此数。

但是,同党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较,同其他地域文化研究(如徽学、楚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相比较,巴蜀文化研究还有不小距离。主要是:

第一,缺乏整体化的实体性的具有推动能力的科研管理。

从研究力量看,队伍庞大,能人不少,但甚为分散,缺乏组织依托,还未形成研究基地。缺乏学者间的交流,大多数学者是各自为阵,研究课题也大多是兴之所至或附带为之。小打小闹多,个人分散为之,缺乏整体化。

从研究内容上看,有人认为已有三大方面(学派),即历史学文化、考古学文化和民族学文化三大方面,当然还可增加些。但这几个方向在研究中分离状况比较明显,而交流则显不够,学科上形不成综合优势,缺乏综合。例如某些高校和研究机关,文史哲几个机构研究巴蜀文化是分离的,这正是学科分离状况的缩影。

从研究机构看,目前以巴蜀文化命名的至少有1个学会、4个中心,但大多非实体,而且各自经营,互相往来虽有,但不多。学术上的交流、合作缺乏。至于工作交流很少,也很少进行学术讨论,反映出科研管理的分散状况。如与徽学比较,相差甚远。例如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有历史文化研究室、徽商研究会、黄山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室,另有资料室、办公室等机构,还办有大型学术刊物《徽学》,2000年举办了国际徽学研讨会,2001年正式成为全国徽学研究基地。重庆市政协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地方史研究会,出了不少成果,起到了整体和实体的作用。

第二,科研工作的规划性、质量要求和开放性不够。

巴蜀文化研究,长期缺乏规划性。近几年有关中心制订了规划,但落实很不够,而且落实具体项目的范围很小。我觉得现制订的巴蜀文化研究规划是很好的,但甚为庞大,可否提出分期实现的要求和近几年(如五年)中重点进行的项目。在规划中,建议重点考虑综合性研究。关于综合性研究,已有60多年专题、断代和专门研究的基础。特别是近20年来,考古、民族、历史、社会、民俗等多方面研究成果较多,也有一些通史性研究成果,具备了综合研究条件。当然,与此同时还须加强专题和断代研究,如科技史、教育史、学术思想史等,还有缺环待填补。但重点要有巴蜀文化的综合性研究。

在评审制度和习惯上注意如何做好质量保证。目前仍然做得很不够。总的来说,一些重要项目,在出版前没有评阅、鉴定制度,出版后缺乏评论,缺乏推荐。1999年出版的《巴蜀文化图典》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巴蜀文化在研究工作上,可以说仍然是比较封闭的。没有走出国门,甚至基本上还没有走出剑门(夔门)。客观上说,这是地域性研究,有一定局限,缺乏拳头性产品,不易获得公认。但巴蜀文化是重要的地域文化,必须开放。(www.xing528.com)

第三,需要改善研究条件。

(1)需要改善获取资料信息的条件。

(2)需要改善进行学术讨论与切磋争鸣的条件。

(3)科研经费缺乏,需要改善。

根据上述情况,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巴蜀文化研究的领导,推动其更加繁荣发展:

一是对已有巴蜀文化研究机构,加强检查督促,特别是促使其实现对上级的承诺和落实已拟的规划,包括经费的使用。对它们之间的工作,加以协调,加强对巴蜀文化研究事业的具体领导和切实推动。

二是直接抓重大的科研项目。通过项目改善科研管理和科研条件,培养科研队伍(主要是中青年学者),拿出具有规模、质量优秀、影响深广、服务社会的项目和研究成果。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载《巴蜀文化研究通讯》2003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