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唯物史观开启中国历史学新篇章

唯物史观开启中国历史学新篇章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四运动以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一直在影响着我国学术界、史学界,但新中国成立前,唯物史观在历史学领域不占主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从旧中国走过来的许多历史学家开始认真学习新理论、吸收新知识、改造旧史观,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在我国历史学研究中得到确立。这次讨论对于中国近代史学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唯物史观、认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唯物史观开启中国历史学新篇章

五四运动以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一直在影响着我国学术界、史学界,但新中国成立前,唯物史观在历史领域不占主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从旧中国走过来的许多历史学家开始认真学习新理论、吸收新知识、改造旧史观,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在我国历史学研究中得到确立。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在广泛的学术研究和讨论中,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唯物史观,探讨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中国史领域,关于古史分期、中国近代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萌芽、农民战争、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阶级斗争历史主义、民族英雄与爱国主义、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都曾经引起热烈的学术争鸣。这些争鸣都是从唯物史观出发提出的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重大课题,涉及如何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研究中国历史分期、如何用阶级观点分析中国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如何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杰出人物的历史地位等。比如,关于中国历史分期,主要讨论中国的封建社会何时开始。不管是提出西周封建说、春秋战国之交封建说,还是提出魏晋封建说,都是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出发的。相关争鸣大都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依据中国历史典籍,在引经据典中展开自己的分析,各自立说。这些历史问题本身就极为复杂,不同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理解程度不同,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样,形成不同的认识是很自然的。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的热烈讨论,源于胡绳1954年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相关讨论持续3年之久。这次讨论对于中国近代史学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唯物史观、认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些关于历史专门问题的研究与争鸣,实际上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关于唯物史观的大学习、大讨论。争鸣之中或许有偏颇,但这种通过史学争鸣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唯物史观的方法效果十分明显,一大批历史研究工作者迅速成长起来。在这个时期,老一辈史学家推出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如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范文澜的《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李亚农的《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一大批年轻的史学家也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如刘大年的《论康熙》、丁名楠等的《帝国主义侵华史》等。(www.xing528.com)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研究机构的健全是我国历史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其所属的近代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等研究历史的专业学术机构先后建立起来,经济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等也都有专门研究历史的研究组。一大批专门从事历史研究的老中青学者聚集到这些研究机构,形成了我国历史学研究的专业队伍。1977年5月,党中央决定把中国科学院设置的哲学社会科学部独立出来,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四个历史方面研究所的队伍迅速扩大,后来还成立专门研究我国边疆地区历史的机构——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现在已经发展为边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后,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社会科学院,都设有专门研究历史的机构。在高校,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普遍设立了历史系(院)。高校历史学教师不仅担负教学任务,大部分教师还承担科研任务,极大推动了历史学的繁荣。此外,党校系统、军队系统、地方志系统等也都设有研究历史的机构。

发起于1949年7月、成立于1951年7月的中国史学会,为团结全国史学界、推动我国历史学发展做了很多工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史学会组织编辑大型中国近代史料,陆续出版了由各方面专家主持编辑的近代史系列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