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岭南文化对华南新闻的特色影响

岭南文化对华南新闻的特色影响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治风云的变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是一个地区新闻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文化传统的影响则是形成一个地区新闻事业特色的重要因素。由于岭南地区的文化同时受到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因而形成了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岭南文化特色。广东率先发生的地域性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文化领域、新闻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岭南文化对华南新闻的特色影响

政治风云的变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是一个地区新闻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文化传统的影响则是形成一个地区新闻事业特色的重要因素。由于岭南地区的文化同时受到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因而形成了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岭南文化特色。

从微观的角度看,岭南地区的文学美术音乐戏剧饮食、衣着、居所乃至民间习俗等都各有其特色,不必赘述。这里要说的,是从宏观角度,即从总的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岭南文化培育了岭南人的三种文化品质

第一,奋发独立的品质。这种品质在岭南人身上古已有之,而在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发扬光大,从而培育了岭南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气质。敢于拼死苦谏的海瑞,敢于蔑视皇权的洪秀全,敢于推翻封建王朝的孙中山,就是具有这种品质的代表人物。

第二,务实求是的品质。岭南人讲求实际,不尚空谈;注重行动,不重宣言。所以,在岭南地区的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朱熹王阳明那样的理学家,却出现过朱次琦、康有为那样的以“经世济人”为目的的今文经学家。此外,岭南文学艺术一以贯之的通俗化、大众化倾向,也从另一侧面体现了岭南人务实求是的这一文化品质。

第三,开拓进取的品质。岭南人有较多的开放意识、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敢为天下先,喜赶潮流早,因而使岭南在近代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地区,也使岭南文化放出异彩。像黄遵宪倡导的“诗界革命”,高奇峰等创立的“岭南画派”,陈少白等首创的“戏曲革新”等,都能独树一帜,产生了全国影响。以上三种文化品质,或曰三种精神,使岭南地区既赢得了昔日的繁荣,又创造了今天的辉煌。事实证明党中央选择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是选对了地方。

在这三种文化品质的熏陶下,岭南传媒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特色。

从历史上看,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时期,岭南传媒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首先,从办报方式来看,岭南地区的许多报刊采取了办报刊,办学会(书局),办学堂,“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像广州的《安雅报》之与安雅书局和明强学堂,《时敏报》之与时敏书局和时敏学堂,《羊城日报》之与开新书局和新少年学堂,桂林的《广仁报》之与圣学会和广仁学堂都是如此。报刊的编辑同时又是学会骨干和学堂教员,报刊为学会的活动作宣传,学会(书局)为报刊出版提供条件,学堂为报刊和学会(书局)培养人才。这种“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是从外国传教士那里学来的。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时候,就同时创办了英华书院和印刷所。由此可见外国文化对岭南报业的影响。

其次,从办报人员来看,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岭南地区涌现出许多具有全国影响的报人,像康有为、梁启超、容闳、邝其照、陈少白、胡汉民等,尽管他们办报的地点不一定在广东,但他们那种顺应时代潮流,敢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代岭南报人。像辛亥革命时期岭南著名报人钟荣光、谢英伯、卢博浪、郭唯灭等人也是如此。坐牢、流放反而使他们的办报意志更加坚定,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既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级革命性的一面,又体现了岭南人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文化特征。

第三,从报纸内容和发行上看,由于广州、香港、澳门从鸦片战争后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和对外文化交流的聚汇点,加上岭南人在海外经商、打工者众,因此岭南报刊均以大量篇幅报道有关财政金融、内外贸易、商品信息、货物行情、轮船班期以及侨乡新闻等,这些内容所占的版面比在内地报纸要大得多。另外,无论是省一级的报纸、县一级的报纸,乃至乡一级报纸,都不仅在本地发行,还发行到海外。像郑岸父在广东香山(今中山市)创办的《香山旬报》,陈少白晚年回到故乡广东新会外海乡创办的《外海杂志》等,都发行到檀香山、旧金山、温哥华、菲律宾、新加坡等地。这更是内地报刊少有的。

第四,从报纸风格来看,无论是港澳报刊还是两广报刊,都明确划分为庄、谐二部。庄部刊登新闻、论说,谐部刊登文艺、娱乐性的东西。谐部内容力求丰富多彩,文章力求通俗易懂,语言力求诙谐有趣,从而起到了“寓言讽时,讴歌变俗”的作用。陈少白主持的《中国日报》首先推出“鼓吹录”文艺副刊,利用粤讴、南音、班本、木鱼等粤港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来宣传革命思想,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岭南著名革命报人郑贯公明确提出了“讴歌不能不多撰也”,“文字不能不浅白也”的办报主张,而他主持的《有所谓报》更是力求做到“老妪而能解”。这种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一直延续至今。显而易见,岭南报刊的这种风格正是同岭南文化通俗化、大众化特色一脉相承的。(www.xing528.com)

总之,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岭南传媒确实办出了一些特色,有的特色延续到民国时期。然而,自从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上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意识形态、新闻出版被置于党的绝对控制之下,加上政治运动不断,在这种状况下,岭南地区(香港、澳门除外)的新闻传媒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难矣哉!《羊城晚报》贯彻执行“寓共产主义于谈天说地之中”的办报方针,稍微办出了一些特色,在“文革”中即被迫停刊。这种状况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有所松动。

从1981年起,广东被选定为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区,市场经济体制较早地在这里建立起来,粤、港、澳之间的经济合作加强,从而促进了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广东率先发生的地域性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文化领域、新闻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广东新闻媒介在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了一些不同于内地传媒的特色,被人们称为岭南新闻特色。

首先是开放性特色。前面提到,岭南人本来就具有较强的开放意识,改革开放后广东又先行一步,市场经济发育较早,与港澳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因而开放性成了广东新闻传媒的一大特色。这种开放性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突破了地域界限。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不仅有大量的本地信息,还有较多的全国信息和海外信息。二是新闻报道与内地比较起来有较高的透明度。这是因为广东毗邻港澳,与境外的新闻竞争比较激烈,许多新闻,你不报道,境外的传媒就抢先报道,容易造成被动。因此,广东新闻传媒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如风灾、空难、劫案等一般都是在第一时间即作现场报道,而不是像内地那样,往往要在事件有了处理以后才加以报道。

其次是开创性特色。前面提到,敢为天下先,喜赶潮流早,是岭南人的重要文化品质。这种文化品质在港澳新闻界早已形成,也在改革开放后的广东传媒中体现出来。例如,《南方日报》首创周末增刊---《南方周末》;《羊城晚报》率先开辟个人署名新闻评论专栏---微音的《街谈巷议》;《广州日报》带头扩版,又第一个成立报业集团;深圳创办第一家地方政府机关报---《深圳商报》;广州创办第一家专业电台---珠江经济台等。此外,各家新闻传媒从宣传报道到经营管理,从广告发行到人事制度改革,也都走在全国前列。凡此种种,都是岭南文化和人文环境培育的广东人的开拓进取精神所使然。

第三点是务实性特色。前面提到,岭南文化品质的另一特征是务实求是。在这种文化品质的熏陶下,岭南(包括港澳)传媒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注重宣传实效,而不崇尚空谈。有人评论说,岭南报纸宣传有“两个有余”和“三个不足”,那就是:活泼有余,分量不足;广度有余,深度不足;缺乏振聋发聩的言论,权威性不足。其实,这“两个有余”和“三个不足”恰恰说明了岭南新闻的务实性特色。活泼有余,分量不足---说明岭南传媒在贴近群众、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方面做得比较好,不像内地一些传媒还在那里板着面孔教训人;广度有余,深度不足---说明岭南传媒报道面比较广,注意到了新闻报道的传播功能、沟通功能、娱乐功能和服务功能,不像内地一些传媒还在单纯强调指导功能和教育功能;缺乏振聋发聩的言论,权威性不足---说明岭南传媒不尚空谈,注重实效,这正是岭南传媒的传统。试看,在中国新闻史上,辛亥革命时期保皇与革命之争,不是出在广东;“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新文化与旧文化之争也不是出在广东;解放战争时期要不要走第三条道路之争还不是出在广东,改革开放以后“姓资”还是“姓社”之争更不是出在广东。然而,广东却成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大本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这一切,都不是“论”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这正是岭南文化务实求是品质使然。

第四点是兼容性特色。前面提到,岭南文化是由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互相兼容、发展而成的。这种兼容性的特点,香港传媒体现得最为突出。因为香港既是著名的国际大都会,又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所以香港文化牢牢地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上,又长期受到欧风美雨的熏陶。在这里,讲汉语、英语均可交流,不同立场观点的政党、派别和平共处;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举;港人既过中国传统的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和春节,又过西方的复活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和圣诞节;“麦当劳早餐风行一时,“饮早茶”习惯长盛不衰。五彩缤纷、多元的文化现象必然在香港传媒有所反映,因此兼容性就成了香港传媒的特点。改革开放后的广东新闻界由于受到香港传媒的影响,多样性、兼容性的特色也在逐渐形成之中。

第五点是消闲性特色。现代生活节奏非常紧张,人们在工作之余渴望得到休息。因此,消闲性的内容,便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内容。这一点也以香港传媒尤为突出。在香港的报刊上,我们可以读到大量的“八卦新闻”和名人生活琐事,也可以读到大量的赌博、赛马、服饰、食肆、物业、旅游、娱乐等方面的消息。香港传媒的这种消闲性特色,已逐渐“传染”给广东传媒。即以《羊城晚报》为例,星期一至星期五出版六大张二十四版,除了《花地》《晚会》等传统副刊外,又开辟了小说连载、书趣、文摘、视听、摄影漫画、家庭广角、医药保健、置业安居、娱乐世界、美食美容、旅游、闲情收藏、集邮、车友等20多个专版。除《羊城晚报》外,广东的许多报刊、电台、电视台都增加了消闲性的内容。看来,消闲性特色已不仅是港澳传媒所独有,正在逐渐成为岭南传媒共有的特色。

可以预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以后粤、桂、港、澳之间更加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渗透,岭南地区新闻界将会出现更多更为突出的新闻特色。

(本章撰稿人:孙文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