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方周末:中国第一周报案例分析

南方周末:中国第一周报案例分析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方周末》的销量开始有了巨大的飞跃,销量达到百万份以上。2007年4月,《南方周末》新的品牌口号“在这里,读懂中国”正式启用。如今的《南方周末》,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一份享誉海内外的综合类周报。

南方周末:中国第一周报案例分析

众多知识分子读者最爱读的是《南方周末》,它帮助人们认识了改革创新的中国社会,了解更广阔的天地,让人们学会思考。

一、《南方周末》品牌的形成过程

改革开放伊始的1984年,中国报界兴起了一股以娱乐信息为主要特征的“周报”热潮。1984年1月21日,《南方周末》创刊,此时的《南方周末》是一份拼凑娱乐八卦新闻的娱乐小报。1988年9月2日,《南方周末》头版刊登的《一位女研究生被拐卖始末》,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此《南方周末》开始介入对社会问题的解剖。1991年,《南方周末》由对开4版扩为对开8版,至此告别了娱乐小报模式的发展,向大特写转型,开始以写实的报告文学记录中国的现状。《南方周末》的销量开始有了巨大的飞跃,销量达到百万份以上。

改革开放进入90年代后,社会群体开始分化,社会矛盾逐步显现,社会问题逐渐增多。《南方周末》看准时机,以“正义爱心、良知为诉求,坚持讲真话,坚持公信力”为办报理念,专注于深刻反映社会问题的调查性、揭露性报道,扛起舆论监督大旗,报道中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帮助处在困境中的弱势群体,成为人们对社会种种不公现象的代言人,公信力进一步提高,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21世纪,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旧的部分问题得到解决与沟通,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也逐步出现,《南方周末》单一的揭露性报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要。在不丢掉揭露性报道这一传统的情况下,《南方周末》在2001年下半年开始向“综合性、高品位的严肃周报”转型,锁定知识型读者群,以一种内涵更成熟、形式更现代的面孔出现,着力加强时政报道的策划与经营,强调报道的宏观背景解读、前瞻性分析。2007年4月,《南方周末》新的品牌口号“在这里,读懂中国”正式启用。这种办报理念的不断改变也是南方人顺应时代的必要选择。

如今的《南方周末》,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一份享誉海内外的综合类周报。报纸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主要面向知识型读者,确立了大新闻的办报理念和“积极、正向、均衡、稳健”的编辑方针,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公信力强的新闻周报。《南方周末》每期32版,内容主要分新闻、经济、文化三大方面,通过全面、深入、生动地反映和报道人民最关注的重大事件,向广大读者提供更完整、真实的中国社会图景。《南方周末》荣获“2003艾菲广告实效奖”,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营销大奖的中国报纸; 2006年以20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周报第一名; 2008年,在由中国商务广告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2008中国消费者理想品牌大调查”中,位列报纸类“理想品牌”第一位[2]

二、《南方周末》品牌成功的原因

它是一个瞭望者,反映着社会的巨大变迁,作为一份有深度、公正专业的报纸,它有着独特的成功之路。

(一) 以新闻专业主义为核心,专注深刻与独特

《南方周末》的深刻反映社会问题的调查性、揭露性报道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最佳表现。要深刻、全面地反映新闻事件,就必须获得第一手可信的材料,需要记者凭借过人的勇气、坚韧的努力以及出色的开掘能力,把那些被遮蔽、埋藏在幽暗处的信息发掘出来。

为了规避新闻报道中常有的集体偏见,《南方周末》从不一味跟风,它有自己观察事件的逻辑和独特的角度,更多地关注事件背后非常复杂的社会及人性因素,使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和理解多了一个视角,对每个新闻事件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南方周末》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二) 宽容、平等、自由、独特的企业文化(www.xing528.com)

良好的企业文化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氛围是带动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南方周末》宽容、平等、自由的工作环境,使一群有才华有个性有能力的知名记者、编辑在一起认真地做一件事,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南方周末》的报训“有可以不说的真话,但是绝不说假话”和“认稿不认人,认报不认钱”的发稿做法一直是《南方周末》工作展开的基本原则,这既防止了主编的权力被滥用也保护了记者编辑的权利,使办报理念和编辑方针得以实现。这种平等、自由、宽松的工作氛围,使记者编辑能够自由地发挥,成为《南方周末》成功的关键

(三) 与新媒体开展广泛的合作

在新时期报网融合过程中,《南方周末》没有简单地把印刷版放到网上,而是对印刷版和网络版进行了系统整合,使两者内容和形式互为补充。《南方周末》的官方网络平台有信息丰富、互动性强等特点,内容包括《南方周末》报系下属报纸的电子版、南周论坛、南周评报等。在南周的记者博客中,记者凭借个人和报纸品牌本身的影响力,就新近新闻现象发表的评论,吸引了大批粉丝。《南方周末》的报网融合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果,使《南方周末》适应数字化的潮流,使网络版真正成为读者自己的舞台,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三、《南方周末》品牌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整个报业面对着空前的危机,《南方周末》在走向新媒体的战略上选择了保守路线。《南方周末》把自己在新媒体的发展嫁接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将进军广电媒体作为进军互联网的中间跳板,期望中短期内最大限度地通过传统媒体获得收益,长远则要靠媒体形态的创新来盈利。这种不彻底的发展模式是不是能够成功,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另一方面,《南方周末》的采编业务采取的是编辑主导制,这一制度虽然保证了单一版面的整体性,却隐藏了相当大的问题。编辑不仅负责选题策划、统稿,还要全程跟踪记者的采访,帮助记者解决在采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当编辑过于注重自己的思路或在某些知识领域有欠缺,就容易出现纰漏。

随着报业市场化竞争的激化,做深度报道也正成为市场化日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由于市场化日报在中国报业市场越来越主流的地位,这将给原有的深度报道以周报、杂志为主的格局以巨大冲击。《南方周末》重视深度报道、视野国际化、采编整体水准高等这些优势也很容易被复制。能否继续保持自身的优势,对于南方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四、案例点评

诞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南方周末》,历经了中国社会的各种变迁,总是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纵观《南方周末》的发展历程,从注重文化娱乐到坚持舆论监督再到注重建设性理性报道,这三次内容上的调整在整个中国报纸的发展历程来说算不上频繁,但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南方周末》一直处于被关注与争议的中心。尤其是第三次艰难的转型,对于《南方周末》的意义远远不只是内容定位调整那么简单,而是对报业传统商业模式的变革。

作为一直在中国社会变革前沿地带探路的纸质媒体,《南方周末》总是希望尽可能地把社会允许的新闻报道空间撑满,使自己的新闻话语表达达到一个极限边界,在社会现有时间、空间的最大区间里,扛起舆论监督大旗。如何掌握这种极限边界就成为了一种挑战,《南方周末》在外部条件与内部专业律令之间寻求微妙平衡就做得很好,记者的“平衡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使他们的这种愿望得以实现。记者在采访中保持中立、冷静、克制,多信源地寻找受访者,在写作中保持平和与中性的色彩,更重要的是,注意事件与述评观点间足够的平衡,使真相的锋芒不致看起来过于耀眼。这种独特而有力道的新闻话语表达成就了“中国第一周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