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底牌:小报的竞争与影响

上海底牌:小报的竞争与影响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报虽然不能与大报分庭抗礼,但并不能说彼此没有竞争,具体地说是在争取读者方面的竞争。值得一提的是,小报虽小,事实上不能掩盖其相当部分从业人员的“大”,李伯元、吴趼人、萨空了、唐大郎等,无疑是报界的一时之选,这是小报的体面。故曰,小有小的用处。1919—1945年,引领潮流的是被新闻界公认的十大小报,其中既有小报界的“四大金刚”,又有掀起小报界改革浪潮的“两面旗帜”,还有以生存时间长而闻名的“四大日报”。

上海底牌:小报的竞争与影响

要定义“小报”并不容易,或以版面大小论,或以内容正谐论,或以影响广狭论,或以主流支流论,或以规模著微论,或以官办民营论……各有道理,也各有值得推敲之处。比如影响,所谓的大报,版面虽大,但读者并不见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在外国,同样也有这个问题,最明显的是《太阳报》这张享有大名的小报。

上海的小报之所以给人总体上以不“正宗”的感觉,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它没有将“新闻”的概念完全消化。大量的小报,没有很完整的新闻组织结构和采编机制,其新闻性的弱化是天然的,因此无可避免地呈现以“消闲”为主打的风格特征。其中若干以新闻、消息为号召的小报,不过是集纳其他新闻机构的新闻资源而已;间有自行采编者,则多以娱乐业为对象。这符合其产业特征——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为此,颇有一些小报为迎合读者的兴趣、口味,不惜编造假新闻、炒作绯闻、散布小道消息等。这些特点,似乎成了“小报”业的标志。那些区别于大报的运作方法,使小报获得了在大报挤压下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把自己定位在了与大报的办报完全不同的层次之上。

小报虽然不能与大报分庭抗礼,但并不能说彼此没有竞争,具体地说是在争取读者方面的竞争。小报非常清楚自己的弱点和强项,也了解普通读者的需求,所以,它们几乎毫无例外地选择以消闲娱乐为切入口,而这,正是大报们相对薄弱的地带。因此,从报业运作的角度看,大报和小报之间的“互补”关系非常清晰。无论从层次、品位还是拾遗补阙,甚至出奇制胜、道人所未道,小报有足够的资本成为传媒业的一翼。小报对于传媒的公信力确曾产生过一些消极的影响(其实大报亦未必能全面撇清),重要的是,小报的存在,对于促进报业的繁荣和进化,起到了一般人无法想象的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小报虽小,事实上不能掩盖其相当部分从业人员的“大”,李伯元、吴趼人、萨空了、唐大郎等,无疑是报界的一时之选,这是小报的体面。

近年来,在我国的传媒领域,“都市报”等小开张报纸的出现如雨后春笋,他们以贴近民生、服务社会的办报理念而赢得读者。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他们对于都市文化的多元化也作出了颇多有力的贡献。我们虽然不能说他们就是承接从前小报的余绪,不过,小报的历史影响是无法割断的。

生活当中,能够“做大”,固然可喜,但有时,从小处寻机会出效益,亦不失可贺之资。故曰,小有小的用处。证诸世间万事,信然!

关键词:老上海的小报(www.xing528.com)

相关背景:从1897年李伯元主编的《游戏报》算起一直到1952年《亦报》《大报》并入《新民晚报》止,小报前后共经历了50多年。在此期间,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786种,其中小报就有1266种。这个数字占当时整个报纸出版量的70.88%,其数量不仅雄踞全国之冠,且种类繁杂多变。这种独特的现象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任何一个其他城市所未曾出现过的。

1919—1945年,引领潮流的是被新闻界公认的十大小报,其中既有小报界的“四大金刚”,又有掀起小报界改革浪潮的“两面旗帜”,还有以生存时间长而闻名的“四大日报”。

“四大金刚”是指《晶报》(1919年3月3日创刊,1940年5月底停刊)、《金刚钻》报(1923年10月18日创刊,1937年底停刊)、《福尔摩斯》报(1926年7月3日创刊,“八一三”事变发生后停刊)、《罗宾汉》报(1926年12月8日创刊,1949年6月9日停刊)。

“两面旗帜”是指《社会日报》和《立报》。

“四大日报”中《小日报》创刊最早,于1919年4月1日创刊,1948秋停刊,前后断断续续将近30年,是小报界寿命最长的一份小报。《上海报》于1929年10月1日创刊,1939年3月31日停刊。《报报》1927年12月1日创刊于上海,1936年夏停刊。《上海日报》1930年5月16日创刊,1943年春停刊。

此外,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小报还有《铁报》《飞报》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