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空间的文明尺度:上海底牌

公共空间的文明尺度:上海底牌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共空间的出现,使人的权利、人的平等、人的尊严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这个理念,在20世纪初的西方诸国是深入人心的,然而在近代上海,公共空间并没有真正体现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好在这一切都灰飞烟灭了,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解放感充分享受这一公共空间。然而现在,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私人空间对公共空间不够尊重的困境。如果这不算是对公共空间的侵犯,至少也是有悖于社会文明的水准。

公共空间的文明尺度:上海底牌

100岁,就好比是一封信,对一个人来说,差不多已是到了落款的地步;而对一座公园来说,恐怕还只是刚刚开了个头。著名的伦敦海德公园也不过100多年的历史

可以想象,一个百岁老人,其所承载的就是一卷让后人唏嘘不已的文档;一座有百年历史的公园,虽然无法积淀为富有逻辑意味的证词,但风云变幻,总会在它的身上镌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山公园以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上海的公园里,可算是别具一格。

毫无疑问,公共园林的出现,正是社会进化的标志之一。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历史背景下,公共空间的概念不可能被认同。公共空间的出现,使人的权利、人的平等、人的尊严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这个理念,在20世纪初的西方诸国是深入人心的,然而在近代上海,公共空间并没有真正体现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中山公园当初虽然标榜“公园”,但实际上只是西方人的“私人会所”,它所公示的“规则”,否定人的权利,强调人的等级,蔑视人的尊严。这一系列缺少人文关怀的限制,发生在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身上,无疑是一种侮辱。这与其说是种族歧视的结果,不如说是强权政治在积贫积弱的中国得到了最疯狂的推行。西方流行的群己权界说,在此间受到了阻击。而这一切,正是来自信奉自由民主的西方列强!这是文明社会的一个可耻。

好在这一切都灰飞烟灭了,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解放感充分享受这一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的拓展,其意义不仅在于对城市环境的确认,更重要的是它使人们发现,自己既是人群中的一份子又是审视群人的旁观者。人们走进公共场合与陌生人一起分享同在一座大城市生活感受。这是现代社会赋予人最美妙的生存体验。然而现在,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私人空间对公共空间不够尊重的困境。

多年前笔者寓居长宁,倚窗遥望,中山公园风光无限,如今它已被高楼环伺。两座高耸入云的巨厦甚至紧贴中山公园的围墙而建,形成巨大的视觉屏障,也使公园的部分空间被巨大的阴影笼罩,本来辽阔漂亮的天际线变得杂乱无章。如果这不算是对公共空间的侵犯,至少也是有悖于社会文明的水准。可悲的是,这种现象,正在被看作是一种善于发现商机的眼光加以推崇!(www.xing528.com)

尊重公共空间,就是尊重人的权利,就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有这种意识。只是,这和精神救赎无关。

关键词:中山公园

相关背景:100年前,中山公园这片土地,原来是名叫吴家宅的一片农田村舍。1860—1862年,英租界当局以防备太平天国军的进攻为借口,强行“越界筑路”修了一条极斯非尔路(今万航渡路)。当时,担任英租界防务委员会主任的英国人锦士·霍格看到有机可乘,就抢先以低价买下了路两旁的大片土地,在路南修建了一座占地70多亩的乡间别墅。因为霍格兄弟还开了一家兆丰洋行,所以他们的别墅也被习惯地称为兆丰花园。

由于租界里的外国人成倍增加,为了满足外国侨民游乐的需要,租界里有一个公共娱乐场基金会,其早在1913年就要求在上海西部建立一个公共运动场,用来训练巡捕、商团及停泊在港口上的海军,并且要附设一个游览园地。到了1914年3月7日,该基金会向租界当局正式提出建议:原兆丰花园保留了不少名贵树木,绿化面貌没有受到破坏,如果买下这片土地,只需稍加整理,就可以作为公园对侨民开放。公共娱乐场基金会还表示愿意捐助现银2万两促成此事。当时兆丰花园和邻近123亩土地的所有者安卡赞,也愿意以现银12.3万两出售。3月12日工部局表示赞同这个建议,3月20日召开的租界纳税人会议上形成了第12号决议通过这个议案,并且在1914年的财政预算中获得了购买土地的资金。因为不需要重大改建,1914年的7月1日,公园就正式对外开放了。

公园开放之初,工部局颁布了游园规则:只对外国人开放,不准华人入园游览。这种对中国人的侮辱行径一直受到中国公众的坚决反对。然而工部局置之不理。直到1927年,在革命声势的震慑下,租界当局才决定从1928年6月1日起,各个公园允许中国人进园游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