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底牌:旧上海舞厅实录

上海底牌:旧上海舞厅实录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看看旧上海正规舞厅的实录,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这种娱乐有什么不正当。辛亥革命后,新政权把缠足当作对妇女迫害的陋习予以禁止和取缔,不过放足的女子依然是“小脚女人”,行动依然不便,上海的跳舞业须待未缠足的幼女成年后才会兴旺发达起来。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上海的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迅速增长,上海人的跳舞也蔚然成风,商业性的舞厅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49年后,上海采取措施妥善安排舞女出路,逐步关闭舞厅。

上海底牌:旧上海舞厅实录

有天晚上,看见一些中老年人聚在商场前的空地上翩翩起舞,忽然悟到:除了百乐门上海正规的舞厅好像已经不多了。当然,宾馆或一些娱乐场所里还有跳舞的地方,只是因其“门槛”高或设施差,和从前的“舞厅”不能相提并论了。

交谊舞传入中土之后,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奢华的娱乐,有时甚至被指为反派的东西。在我们的文艺作品当中,舞厅多被渲染成恶俗的渊薮,《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张忠良和素芬正是相遇于舞厅,由此构成了善与恶的戏剧冲突;“九一八”事变时,全国轰传张学良正与影星胡蝶跳舞。马君武先生因此讽刺道:“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尽管这是一个误传,但张将军却为此背了个卸不掉的黑锅……即使是延安时期的“跳舞训练班”,还是照样被人非议。显然,这里存在着一个误区,即把舞厅看作了是非之地,把跳舞妖魔化了。看看旧上海正规舞厅的实录,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这种娱乐有什么不正当。

文革”结束后的几年,上海曾形成过一波跳舞的热潮,给当时紧张的人际关系和平淡的生活注入了一点润滑油和活力。然而没过多久,这股势头就淡出了。重新定义跳舞的性状,是退潮的原因之一。如今,这一切已不是问题,可跳舞业已盛景不再。倘若还能找寻得到的,是早已“贵族化”的舞厅和“劲舞化”的迪厅。

看着那些在大商场前翩翩起舞的真正的跳舞爱好者,我们需要思量一番。

关键词:老上海的跳舞业

相关背景:跳舞是指交谊舞,又称“舞厅舞”(ballroom dance),一种西方人所喜爱的社会交谊手段,它是随着侨民一起进入上海的。开始它仅流行于侨民中,因为舞厅舞与中国的“舞蹈”有明显的差异,早期被上海人汉译为“跳戏”,后来才被改称为“跳舞”,上海人只把它当作一种蛮滑稽的“西洋镜”来观赏的。

辛亥革命后,新政权把缠足当作对妇女迫害的陋习予以禁止和取缔,不过放足的女子依然是“小脚女人”,行动依然不便,上海的跳舞业须待未缠足的幼女成年后才会兴旺发达起来。(www.xing528.com)

据记载,1922年英商开设的大华饭店(Magestic Hall,旧址在今江宁路美琪大戏院一带,原建筑于1930年左右拆除)设立营业性舞厅,成了上海乃至全国出现的第一家商业性公共舞厅。

但是由于当时会跳舞的中国人实在少得可怜,所以营业情况并不理想。1923年,总部设在天津的中国影戏公司为了抢占上海的电影放映市场,在派克路(今黄河路)创建卡尔登大戏院(曾改名长江剧场),为了吸引观众,戏院还附设卡尔登舞厅和卡尔登咖啡馆,它成为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商业性舞厅。

据1928年《上海指南》记录,当时上海有大中华巴黎、桃花宫、远东、爵禄(西藏路)、月宫凤凰、黑猫(北四川路)、大东、东亚、新新(南京路)、嫦娥(天主堂街)等十数家舞厅,大部分集中在西藏路、南京路、北四川路一带。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上海的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迅速增长,上海人的跳舞也蔚然成风,商业性的舞厅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建于1932年的百乐门,就是其中的代表。

跳舞是一项时髦又具吸引力娱乐活动,但是会跳舞的人不多,于是跳舞学校、跳舞养成所、跳舞师范等纷纷开设,专教要学时髦、不懂舞术的青年们。在当时,愿意在舞厅跳舞的男性较多,而敢于去舞厅跳舞的女性很少,于是,舞女就作为一种职业而产生了。

1949年后,上海采取措施妥善安排舞女出路,逐步关闭舞厅。1956年,上海的营业性舞厅基本关闭,取而代之的是从苏联传来的“交谊舞”“集体舞”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