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上游河流泥沙输移的问题及应对方案

长江上游河流泥沙输移的问题及应对方案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实测输沙量,与该断面以上流域地表侵蚀量之比,称为泥沙输移比。根据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长江上游典型小区域的泥沙输移比列于表2-1[2]。长江上游地区输移比远小于1,宜昌站的输移比为0.338,各支流的输移比在0.1~0.5之间,最高为西汉水达0.66,最低为梓潼江0.07。长江上游泥沙输移比小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水库、塘堰及农业设施等起到一定的拦沙作用。

长江上游河流泥沙输移的问题及应对方案

1.泥沙输移比

长江上游地区地表侵蚀的物质,颗粒组成一般较粗,一部分将以山前堆积、沟口冲积扇和洼地淤积等形式滞留下来,其余则由水流挟带入河流。而进入河流的泥沙在输移过程中,又受到水库、塘堰、灌溉引水等工程的拦截。一般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实测输沙量,与该断面以上流域地表侵蚀量之比,称为泥沙输移比。输移比受流域面积地质、地貌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根据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长江上游典型小区域的泥沙输移比列于表2-1[2]。长江上游地区输移比远小于1,宜昌站的输移比为0.338,各支流的输移比在0.1~0.5之间,最高为西汉水达0.66,最低为梓潼江0.07。按地貌、岩性、地表侵蚀等情况的不同,长江上游各地区的输移比差别较大,青藏高原为0.15,金沙江下游高、中山切割区为0.34~0.4,横断山脉为0.15,乌江流域灰岩区为0.3;川中丘陵区为0.07,将塘、库、堰、坝等拦蓄还原为天然状态后为0.35~0.41;川东丘陵、中低山区为0.32。

表2-1 长江上游典型区域的泥沙输移比

长江上游泥沙输移比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侵蚀物质一般以山前淤积、洼地淤积、沟口冲积扇等形式,在短距离内就地淤积了一定数量的泥沙,流域的各支流,河床大多为石质、卵石、粗沙组成,河流沿程补给沙量有限,而地面侵蚀物质粗颗粒成分较多,不易为河流远距离输移。据金沙江支流小江的大桥河及白龙江的柳湾沟泥石流取样分析[10],大于0.1mm的粗沙分别占沙量的85.91%和68.3%,而小于0.1mm能悬移的泥沙只占一小部分,大量的粗粒物质在短距离内就地淤沉。

长江上游泥沙输移比小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水库、塘堰及农业设施等起到一定的拦沙作用。据调查统计[7],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长江上游地区已建成各类水库11931座,总库容205亿m3。其中大型水库(总库容大于1亿m3)13座,总库容97.5亿m3;中型水库(库容0.1亿~1亿m3)165座,总库容39.6亿m3;小型水库(库容0.001亿~0.1亿m3)11753座,总库容67.9亿m3。各支流水系中,嘉陵江已建水库数量及库容均居首位(表2-2)。

表2-2 长江上游地区已建水库的统计

注 1.流域面积指各流域下游水文站控制的集水面积。
2.统计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

按已建水库建成运用的年代统计(表2-3),以70年代的库容最大,达74.58亿m3,占50~80年代总库容的36.4%。按水库类型统计,50~70年代大型水库的库容占同期总库容的30.7%,至80年代末则增至占总库容的47.6%。随着90年代二滩、宝珠寺等大型水库的建成,大型水库的库容进一步居长江上游水库总库容的首位。

表2-3 长江上游地区已建水库分年代的统计

据20世纪80年代末统计(表2-4),长江上游大型水库年淤积率为0.023%~4.11%(平均为0.65%),中型水库为0.018%~2.44%(平均为0.39%),小型水库平均淤积率为0.9%。各类水库年淤积总量为13987万m3(约1.8亿t)。就水库类型而言,大型水库年淤积量占水库总淤积量的45.3%,小型水库则占43.6%,两者淤积量相当。就水库淤积量的地区分布而言,则以嘉陵江流域水库的淤积量相对最大。

表2-4 长江上游水库年淤积量的统计

2.输沙模数地区分布

利用长江上游地区干支流水文站1950~1986年泥沙观测资料分析悬移质输沙模数分布(图2-1、表2-5),说明上游地区地表侵蚀强度的分区与输沙模数的大小分区是对应的。强度产沙区面积70000km2,只占长江上游地区面积的7%,但其输沙模数大于2000t/(km2·a),年平均输沙量多达2.28亿t,占宜昌的43%,主要分布在嘉陵江上游支流西汉水和白龙江中游,大渡河、岷江和金沙江等河流的下游地区。其中西汉水和白龙江中游地区输沙模数大于3000t/(km2·a),金沙江下游干流区间的输沙模数超过2000t/(km2·a)。

表2-5 长江上游地区悬移质输沙模数的分布

(www.xing528.com)

图2-1 长江上游地区输沙模数分布图

3.降雨落区与强度对河流输沙量的影响

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径流量的大小,但降雨的落区与强度对输沙量有明显影响。当暴雨中心在主要产沙区或主要产沙区发生大面积集中降雨时,河流输沙量大。1984年8月2~11日和1979年9月19~28日两次降雨过程,嘉陵江北碚以上日平均降雨量分别为80.5mm和79.6mm,径流量分别为67.8亿m3和66.8亿m3,数值相当接近,但降雨中心不同,1984年降雨中心在主要产沙区,而1979年在非主要产沙区(图2-2、图2-3),1984年和1979年两次输沙量分别为6830万t和1290万t,前者为后者的5倍。

图2-2 1984年8月2~11日嘉陵江雨量图

图2-3 1979年9月19~28日嘉陵江雨量图

关于降雨强度对输沙量的影响,分析嘉陵江流域降雨落区相同的两次过程。1984年8月2~11日和1978年9月1~10日,北碚站2次洪水过程径流量接近,分别为67.8亿m3和68.8亿m3;而面平均降雨强度,则分别为26.3mm/d和10.1mm/d;输沙量分别为6830万t和3630万t,前者为后者的2倍(图2-2、图2-4)。

图2-4 1978年9月1~10日嘉陵江雨量图

就降雨对整个长江上游地区河流输沙量而言,由于上游地区地域辽阔,降雨时间和空间变异大,产沙地区分布不均匀和强度产沙地区集中,汛期各支流沙量增减不一,互为稀释调整。因此,一般年份干流宜昌站的年输沙量保持在一定变幅内;大沙年雨区范围广,主雨区笼罩几条支流;小沙年主雨区没有波及主要产沙区,或其流域主要产沙区有较大降雨,但范围窄,强度小。表2-6为宜昌站5~9月份输沙量大于6亿t的1954年、1968年、1974年、1984年、1998年及小于3亿t的1992年、1994年雨量大于200mm的主雨区范围[6]。1954年宜昌站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为5751亿m3和7.54亿t,该年雨区范围特广,主雨区在乌江、金沙江下游和干流区间一带,降雨时间长,乌江降雨强度特大。1981年宜昌站径流量为4420亿m3,但输沙量达7.28亿t,该年7月份出现大面积暴雨,8月份又产生大面积强暴雨,笼罩嘉陵江、岷江、沱江等几条支流。1998年宜昌站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为5233亿m3和7.43亿t,该年主雨区笼罩范围很广,金沙江中下游主要产沙区月雨量为200~400mm,输沙量比1954年同期大;嘉陵江7月、8月降雨虽然较大,但主雨区不在西汉水等主要产沙区,输沙量比1954年同期小。

表2-6 宜昌站大、少沙年主雨区范围的统计表

注 1.主雨区为月雨量大于200mm的雨区范围。
2.“√”表示主雨区笼罩流域大部分地区;主雨区笼罩流域局部地区,则用文字标明,渠上(少)表示渠江上游少部分地区,干区(少)表示干流区间少部分地区,上干(少)表示干流区间上段少部分地区。

4.河流泥沙的组成

长江上游地区地表侵蚀进入长江干流的泥沙以悬移质泥沙为主,推移质相对很少。以寸滩站为例,其悬移质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3900万t(1953~2000年),卵石推移质为22.5万t(1966~2001年),砾石推移质为0.8万t(1986~1987年),沙质推移质为27.7万t(1991~2001年),卵石、砾和沙质推移质输沙量仅占总输沙量的1.2‰左右[3]

图2-5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的实施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