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渭河河流生态问题及解决方案

甘肃省渭河河流生态问题及解决方案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渭河上游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渭河源头有近3500km2的水土流失面积尚需治理,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生态环境酷劣,依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瓶颈”。渭河区出现的问题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各个问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水资源短缺、水涵养功能下降是主要矛盾,水污染严重进一步加剧了缺水形势。

甘肃省渭河河流生态问题及解决方案

渭河是陕、甘、宁地区的母亲河,是渭河流域沿线重要的生产生活用水源。处于渭河源头区的定西、天水等地曾是一块比较富庶的地方,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到了近代,由于自然、社会等原因,渭河源头区各地成为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境内山大沟深、植被稀少,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严酷,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渭河上游县区大部分都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因此,渭河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要坚持以生态修复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提高源头区水涵养功能、减轻洪涝等自然灾害威胁、保障下游用水安全为目的,与源头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水土流失治理和甘肃中部农业生态功能的提升相结合,同时兼顾产业发展、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等经济发展内容,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解决贫困问题,以达到保护中发展、发展中更好地保护,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目的,具体如下:

(1)在国家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规划主体下,把渭河区规划区域作为黄土高原治理规划先行试点区域。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快渭河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不仅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西部大开发中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战略意义,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渭河上游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渭河源头有近3500km2的水土流失面积尚需治理,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生态环境酷劣,依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瓶颈”。考虑到渭河源头生态保护与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量大,源头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建议从国家级层面进行运作,高层次、高层面来统筹安排、全盘考虑,在国家审批渭河源头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规划时,将渭河源头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纳入国家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整体规划,将规划区域作为黄土高原治理规划的先行试点区域,提前启动,分步实施,逐步恢复,使渭河源头生态保护与建设获得更多的支持。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考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渭河区出现的问题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各个问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水资源短缺、水涵养功能下降是主要矛盾,水污染严重进一步加剧了缺水形势。因此,渭河区的治理开发,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解决好水资源短缺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系。一是要实施生态保护、生态治理和污染防治工程,提高源头区的水涵养功能。采取生物措施,推进封山禁牧、荒山造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城镇绿化,以及天然林、防护林和湿度保护,自然保护区绿色通道建设,促进生态自我修复;采取工程措施,推进小流域治理、淤地坝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山洪灾害防治、基本农田建设、中小河流治理、水库建设与加固、水源地保护等,治理促保护,实现再造秀美山川的目标;推进工业企业节能技改、废水废气处理,城镇区、工业区垃圾和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二是合理配置水资源,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防洪减淤、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各个方面对水资源的需求,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强化生活和工业节水,立足本流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以加大节水、治污力度和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渭河区治理开发还应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模式,改变以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减少贫困人口,促进源头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把渭河源头区划分为几个重要的功能区,分类进行保护与建设。渭河区的治理开发关系到整个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乃至于黄河流域沿线的用水安全,因此,渭河区的治理开发应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考虑,不仅要考虑到渭河沿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也应考虑源头区生态环境对下游地区的安全支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可以依据可利用土地和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特征、自然灾害特点、人口聚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等,将源头区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和重点保护区3个区域,分类别采取不同措施进行生态保护与建设。(www.xing528.com)

①将交通等基础设施匹配度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人口密度大,综合优势明显的地区作为重点开发区。在这一区域应突出聚集开发理念,加大道路及给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扩大城镇规模,改善生活环境;加快工业布局调整和技改升级,推进清洁生产、增产减污,提升技术水平;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加快养殖小区和示范点建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集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壮大经济实力,并充分利用人口、经济和产业等要素聚集的区域综合优势,进一步改善投资创业环境,形成要素“洼地”和环境“高地”,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持续性。

②将散布于边远山区、高山峡谷、土地面积大、农村人口多的地区作为适度开发区。目前,该区域是种植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区域,在这一区域要以打造“中国薯都’、“中国药都”和甘肃重要畜草基地为目标,建设成为人口规模适度、特色产业鲜明的农业区。突出生态型开发理念,以旱作农业和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推广节水灌溉等集成配套适用技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农田水利建设,发挥比较优势,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旱作农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优势产业,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加强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和扶贫开发,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提高人民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生态优先和协调发展。

③将大面积山大沟深,人口密度不高,地址气象灾害频发,发展条件恶劣,居民收入低下,涉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草原(场)、湿地的区域作为重点开发区,在这一区域要突出保护型开发理念,以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适度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特色优势产业、林业和畜草产业,适度发展采矿业和水能开发,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同时,加强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慎重建设交通、水利设施,坚决关闭和迁出污染企业,实现污染物“零排放。积极推进生态移民,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