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褶、裥、塔克:演化与变革

褶、裥、塔克:演化与变革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使服装款式造型富于变化,增添服装艺术情趣,不但可以将一个省道分解为诸多省道,也可以用服装结构中的抽褶、打裥、塔克及其他形式来替代。抽褶、打裥、塔克也是服装艺术造型中的主要手段,它既能把服装面料较长或较宽的部分缩短或减小,使衣片适合于人体,并给人体以较大的宽松量,又能制作更多的装饰性造型,增强服装的艺术效果。(二)褶、裥、塔克的变化方法服装结构中抽褶、打裥、塔克的处理方法与省道处理方法类似。

褶、裥、塔克:演化与变革

为使服装款式造型富于变化,增添服装艺术情趣,不但可以将一个省道分解为诸多省道,也可以用服装结构中的抽褶、打裥、塔克及其他形式来替代。

抽褶、打裥、塔克也是服装艺术造型中的主要手段,它既能把服装面料较长或较宽的部分缩短或减小,使衣片适合于人体,并给人体以较大的宽松量,又能制作更多的装饰性造型,增强服装的艺术效果。

(一)裥、塔克、褶的分类

1.折裥分类

一个折裥一般由三层面料组成:外层、中层、里层,外层是折裥在衣片上外露的部分。折裥的两条折边分别称为明折边和暗折边。一个折裥可以由三层同样大小的面料组成,也可以由外层与中层、里层不同量的面料组成,前者称为深折裥,后者称为浅折裥。

(1)按形成折裥的线条类型:

①直线裥:折裥两端折叠量相同,其外观形成一条条平行的直线。常用于衣身、裙片的设计。

②曲线裥:折裥所折叠的量从上而下渐渐变化,在外观上形成一条条连续渐变的弧线。这种折裥合体性好,常用于衣身、裙片的设计,满足人体胸部与腰部、腰部与臀部之间变化的曲线,但缝制、熨烫工艺比较复杂。

③斜线裥:折裥两端折叠量不同,但变化均匀,外观形成一条条互不平行的直线。常用于裙片的设计。

(2)按形成折裥的外观形态:

①阴裥:是指同时相对朝内折叠、裥底在下的折裥。

②明裥:也称为箱形裥,是指同时相对朝外折叠、裥底在上的折裥。

③顺裥:是指向同一方向折叠的褶裥,既可向左折倒,也可向右折倒。

④立裥:面料之间没有折叠,只是通过熨烫定形,形成了立体的折裥效果。

2.塔克分类

塔克是将折倒的褶裥部分或全部车缝固定,按缝迹固定方式的不同,塔克分为:

(1)普通塔克:是指将折倒的褶裥沿其明折边缉缝固定。

(2)立式塔克:是指将折倒的褶裥沿其暗折边车缝固定。

3.衣褶

衣褶,简称为褶,是由许多非常细小的不固定的折裥组合而成,外观形态宽松、自如、活泼。

衣褶可以在指定的部位以水平或垂直的形式出现,也可以用上下、左右两端都抽褶来控制某部位的造型,使此部位有足够的宽松量满足人体运动的需要。服装抽褶量的大小,抽褶部位及抽褶后控制的尺寸量,由服装款式造型和面料的特性决定。按功能可分两类,一类为抽褶量包含省量时,为合体功能性抽褶;另一类只具装饰功能,故为装饰性抽褶。

(二)褶、裥、塔克的变化方法

服装结构中抽褶、打裥、塔克的处理方法与省道处理方法类似。其方法有两种(以女装前衣身为例)。

1.旋转法[图6-16(a)](www.xing528.com)

如要在前衣身袖窿部位作抽褶,首先确定抽褶或打裥部位AB,将此原型放在另一张纸上,以BP为转动中心,使A点移至A′点,A′B与AB之差即为抽褶量或打裥量。衣片的新轮廓线为ACDEFGH′A′B。此方法准确可靠,但适用范围有限,仅适用于抽褶量或打裥量为前浮余量的款式。

2.剪开法[图6-16(b)]

首先确定抽褶或打裥部位AB,剪开AB线及B点与BP点的连线,折叠前浮余量,则A点转移至A′点,B点移至B′点,则BB′即为抽褶量或打裥量。修正抽褶线A′B使之圆顺光滑。这种方法准确可靠,使用范围广。

由于服装与人体之间空隙量较大,通过抽褶和打裥等结构处理,实质上是扩大了服装衣片的面积,将人体不可展曲面近似作为可展曲面,这种结构形式的采用扩大了服装结构设计的可能性。

(三)裥、塔克、褶的变化应用

1.折裥、塔克变化应用

图6-17为后衣身的折裥造型,塔克与折裥的样板处理方法一样,区别仅仅是工艺处理方法不同,塔克只要在打裥部位用缝迹固定即可。

图6-16

在后衣片原型上做出后背分割线。当背部宽松时,因后衣片原型不含肩省,无须考虑省道,直接处理折裥或塔克量;当背部较合体时,可在袖窿处直接去掉后衣身浮余量0.7~1cm,以满足肩胛骨的形态。采用剪开法,分别拉展所需折裥量3cm。

图6-17

2.抽褶变化应用

(1)代替省道的抽褶。如图6-18所示,在前衣身原型上,运用省道转移方法,分别转移前浮余量和腰省至门襟处,将门襟省量转换为抽褶量,修正圆顺门襟线和腰线。

(2)装饰抽褶。装饰抽褶,指抽褶量包括需要消除的省量并在此基础上加大抽褶量,也可不代替省量,仅起装饰作用的抽褶。一般通过添加一组平行的辅助线,剪切完成。

在前衣身原型上,利用腰省线作为腰部抽褶分割线,转移侧缝省至腰省处,总的省量在腰部抽褶分割线处消除。作一组平行等分线,逐一展开抽褶量3~4cm,如图6-19所示。

图6-18

图6-19

(3)连续抽褶。有抽褶必定有分割线,将分割线贯通衣身某部位时形成的抽褶定义为连续抽褶;将分割线在某部位突然中断而形成的抽褶定义为非连续抽褶。

图6-20款式为腰部贴体,平行领圈有连续抽褶分割线。在前衣身原型上,画出平行领圈的分割线,分离领部分割片ABCD后,将衣身侧缝省和腰省转移至分割线A′B′处;为了均匀增大分割线A′B′的抽褶量,等分A′B′弧线,并较均匀地画放射展切辅助线,再剪开各条辅助线,均匀拉展A′B′线所需抽褶量,最后修正A′B′弧线,使之圆顺。

图6-20

(4)非连续抽褶。非连续抽褶的特点在于分割线在衣身某部位突然中断,衣身仍然为一整体,剪切变化后,必须考虑分割线间满足缝份的充分余量。

在后衣身原型上,按效果图要求,画出非连续抽褶分割线,并与腰省点相连,折叠腰省,为增大抽褶量,作辅助线AB拉开AB补足抽褶量延长至AD′画顺AD′,如图6-21所示。

图6-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