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堤基沉降与滑动变形问题的优化解决方案

堤基沉降与滑动变形问题的优化解决方案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河下游堤防及水工建筑物存在的沉降及滑动问题还是不少的。而张庄闸的岸墩部分,因没有进行基础处理,沉降量达550mm,导致岸墩开裂达25cm,止水被拉断。上述3例,都是不均质地基沉降变形的结果。(三)大堤隐患处的岸坡变形堤基有老口门隐患的腐烂秸料及淤泥质软土,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及滑动。但是,当大堤及护岸地基内分布有软土及腐烂秸料时;在临河漫滩新近沉积未压实的淤土上加高大堤时,均会产生不均匀沉陷及滑动问题。

堤基沉降与滑动变形问题的优化解决方案

黄河下游堤防及水工建筑物存在的沉降及滑动问题还是不少的。引起地基沉降及滑动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地基存在淤泥质软土层;地基土层不均质或土的物理力学特性不同;地基存在老口门隐患;因渗流及地震的影响等都可引起地基沉降及滑动变形。

(一)淤泥质软土地基的变形

黄河下游分布的湖相、海相及沼泽相的淤泥及淤泥质粘性土,多处于软塑及流塑状态,土的抗剪强度低,压缩性大,属于软弱的不良土层,作为地基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及滑动。一般建筑在软土上的水工建筑物都进行了基础处理,例如林辛、石洼、渠村等泄洪闸,均采用了混凝土灌注桩的处理措施。梁山县东平湖流长河排水闸地基,将黑灰色淤泥质湖相粘土层挖除,置换为中砂;台前县张庄入黄闸的闸室地基,施工时将淤泥质软土挖除后,置换为素混凝土。据观测,上述地基的处理措施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张庄入黄闸的闸基施工期沉降量为54mm,处理后自1963~1972年总沉降量仅有2~13mm,并有多次回弹现象。而张庄闸的岸墩部分,因没有进行基础处理,沉降量达550mm,导致岸墩开裂达25cm,止水被拉断。菏泽县刘庄引黄闸,位于大堤背河,未经大堤压密,1958年冬季施工,地基处理不好,产生了严重的不均匀沉降,导致涵洞止水全被拉裂。

(二)不均质地基的变形

临黄堤防建筑时间久远,一般超过130年,地基已经压实。但堤防在加高培厚时,部分加宽(加帮)的堤防,有时坐落在临河滩地。临河滩地的地层,是黄河新淤积的松软土层,密度小,多具高压缩性。因此在新老大堤的结合部位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出现顺堤裂缝。如:

(1)历城埝头堤段,1982年冬季在大堤桩号42+300~43+300m堤段的临河滩地上加高大堤(加帮)后,于6月份就因不均匀沉降产生了0.8~1m深的顺堤裂缝。

(2)利津县刘家夹河,1981年在桩号314+500~315+00m堤段,临河滩地加帮事,1985年凌汛期间黄河水漫滩偎堤,大堤受洪水浸泡蛰陷,发生顺堤裂缝。

(3)惠民县河套邢大堤,在桩号231+600~233+300m长达1700m的加帮堤段内,自1981~1985年间,在洪水消落及大雨过后,曾三次在大堤临河堤坡和堤肩产生顺堤裂缝,宽度分别为2~9cm及1~2cm。经4次处理,总共打锥探灌浆孔10630眼,灌入土方达800多m3,见表2-14。

上述3例,都是不均质地基沉降变形的结果。

表2-14 惠民县河套邢堤段裂缝情况

① 洪水过后,水深0.2~0.5m发生裂缝;
② 大雨后发生裂缝。(www.xing528.com)

(三)大堤隐患处的岸坡变形

堤基有老口门隐患的腐烂秸料及淤泥质软土,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及滑动。王家梨行险段10号浆砌石坝和8号、9号、11号护岸发生的滑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事故发生后黄委会曾组织调查组前往调查,主要情况如下:

王家梨行1898年阴历6月24日曾发生决口,口门宽达1500m,口门的合龙处在9号、10号坝岸处,即滑坡的中心部位。该口门采用双坝合龙堵口方法,使用了大量的秸料,背河历年渗水严重。该段坝基高程为23.52m,坝高10~11m,以前在修石坝及护岸时,开挖到22.3m及24.3m高程处均见到黑泥及腐烂的秸料。坝基为黑色可塑状砂壤土、灰色壤土夹秸料及黄色、灰色的软塑状粘土。1981年9月14日上午在8号浆砌块石护岸顶部发现1条长25m宽8mm的顺堤裂缝;8号护岸上跨角有2条深2m,宽3~4mm的裂缝,后来裂缝停止发展。到11月17日,黄河水位消落到24.4m,背河放淤水位上升到32.2m,临背河水位差达7.8m,裂缝又再次发展,到11月21日裂缝延伸到11号护岸,长度达70m,缝宽有的达20mm,坝基断裂体顶面下陷18cm,裂缝又停止发展,12月13~25日进行处理,沿裂缝挖一个长70m,深2.5m,上口宽5m,下口宽1m的沟槽,然后进行填土夯实,12月25日下午竣工,当夜8号、9号、10号、11号四段坝岸突然滑塌破坏,滑塌体长81.6m,两端滑落0.4~0.6m,中间滑落最大6.5m,堤顶外移1~3m,坝体蛰裂破碎,见图2-7。

图2-7 历城王家梨行坝岸滑坡示意图(单位:m)

分析滑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①岸坡基础坐落在软塑状淤泥质的粘性土层及腐烂的秸料层上,这些层均属容易产生塑性变形工程地质条件不良的地基,它是产生滑坡的基本原因;②岸坡过陡,高11m的坝岸边坡达1∶0.35,而且背河放淤水位高于消落的河水位7.8m,使护岸的动水压力加大,均增加了护岸的下滑力,而洪水期根石被洪水淘刷部分走失,减小了坝岸边坡的抗滑力;③用填土夯实处理裂缝时的土压力及夯实时的震动力,又加大了破裂面以上滑坡体的动力荷载,对滑坡的发生起了诱发作用。

王家梨行7号坝,1983年在距坝肩8~13m处出现了1条长15m,宽15cm的顺河裂缝。1985年4月出现了1条长3m,宽3cm的竖向裂缝,经抛石900m3后,裂缝未再发展。30号及31号坝,1984年3月发现坝基有一条长24m,宽2~7cm的顺河裂缝,抛石250m3,1985年又抛石180m3,裂缝未再发展。

综上实例可知:①大堤虽然建筑时间长,一般基本达到稳定。但是,当大堤及护岸地基内分布有软土及腐烂秸料时;在临河漫滩新近沉积未压实的淤土上加高大堤时,均会产生不均匀沉陷及滑动问题。当黄河水位骤降动水压力加大、土层受浸变软强度降低及临河坝岸根石被淘刷抗滑力减小时,均有产生不均匀沉陷及裂缝的可能。②在处理堤坝的顺河裂缝时,加大了下滑力和增加动荷载等,对堤坝带来不良的影响。

(四)渗流引起的堤坡变形

洪水期,由于黄河水位上升,大堤两侧临、背河水位差增大,使大堤承受的渗透压力加大,在背河堤脚附近可产生严重渗水,有时还出现冒水翻沙等渗透变形,严重时部分堤段还发生脱坡滑塌。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发生脱坡塌滑的堤段达24处,每处脱坡长度可达200~300m,高出堤脚0.5~1.5m。发生脱坡的堤段其堤基内约有半数分布有老口门,有70%发生过泉涌、沙沸等渗透变形,见表2-15。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大堤产生脱坡的原因主要是渗流冲刷大堤坡脚,使堤坡失稳造成的。

自1955年大堤普查以后,采用了抽槽换土、加修前后戗等处理措施,脱坡现象逐渐减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