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堤基液化问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堤基液化问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震时可能发生“液化”破坏的土层,主要为饱和无粘性土及少粘性土。黄河下游广泛分布着第四纪全新世的中砂、粉细砂、砂壤土及轻、中壤土,地下水位高,又临近菏泽、范县、高唐、渤海等强地震地区,因此在大堤加固及兴建各种工程时,必须研究地基在强震时是否可能发生液化问题。对于可能液化的堤段,采用淤背的方法增加液化土的覆盖压力,是简便有效的处理措施之一。

堤基液化问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一般在震动作用下,土中孔隙水压力上升,抗剪强度降低并趋于消失,出现喷水冒沙、丧失承载能力或发生无限度或有限度的流动性变形称为“液化”。把因“液化”产生工程上不能容许的变形量称为“液化”破坏。

地震时可能发生“液化”破坏的土层,主要为饱和无粘性土及少粘性土。黄河下游广泛分布着第四纪全新世的中砂、粉细砂、砂壤土及轻、中壤土,地下水位高,又临近菏泽、范县、高唐、渤海等强地震地区,因此在大堤加固及兴建各种工程时,必须研究地基在强震时是否可能发生液化问题。

1937年菏泽地震波及到黄河大堤的兰考、东明、菏泽、鄄城等堤段的地震烈度为Ⅶ度,局部为Ⅷ度。1969年的渤海地震,波及到利津、垦利河口区堤段的地震烈度为Ⅶ度。地震时,前述两地的大堤,多处产生纵横裂缝,背河出现喷水冒沙及地面下沉现象,河口区的新堤堤身还产生了严重的塌滑,见表2-8。出现震害的地点多数位于黄河古道、决口口门、三角洲的顶点以及河口地区的新堤等处,其中的喷水冒沙及地面下沉等现象,属于典型的液化现象;新堤的塌滑及口门处的大堤裂缝也多由液化造成的。部分大堤的裂缝,特别是东明县黄庄所出现的一闪即合的裂缝可能是地震应力所造成的结果。在大堤的震害中,新堤较老堤严重,这主要是新堤建成时间短,地基内夹有淤泥质软弱土层,固结程度差,易产生塑性变形。此外河口新堤距离渤海地震中心近,接近8度区,地震烈度较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黄河下游广泛分布的中砂、粉细砂、砂壤土、轻、中壤土,均属可液化的土类,特别是沿黄河地下水位高,浅层的砂土比较疏松,在强震时容易产生液化。(www.xing528.com)

(2)当7度地震烈度时,堤防的部分临河坡及背河处的砂土可以产生液化,但不影响大堤的整体稳定性。遇7度以上的地震烈度时,液化深度较大,对大堤有一定的威胁,应考虑抗震加固措施。

(3)出现震害较严重的地带,多在古河道、老口门、河口三洲的顶点以及河口新淤积的滩地,它们是抗震加固的重点。震害的严重程度与地震烈度的大小有关,发生震害的地震烈度不只限于7度区,也包括渤海附近的6度多的地区,如麻湾、王庄等地,也出现喷水冒沙现象。

对于可能液化的堤段,采用淤背的方法增加液化土的覆盖压力,是简便有效的处理措施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