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衣物起毛起球的因素分析

影响衣物起毛起球的因素分析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影响织物起毛、起球的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所以,控制与减少起毛、起球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纤维扭转疲劳也是织物表面起毛起球及其脱落的重要因素。除纤维的力学性质外,纤维的长度、细度和断面形态与织物起毛、起球也有较大的关系。表3-5-2织物组织对织物起球的影响图3-5-8织物组织与织物起球的关系针织物的组织结构对起毛、起球的影响很大。

影响衣物起毛起球的因素分析

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影响织物起毛、起球的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组成织物的纤维品种。

(2)纺织工艺参数。

(3)染整后加工。

(4)服用条件。

所以,控制与减少起毛、起球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组成织物的纤维品种

从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一般天然纤维织物,除毛织物外,很少产生起球现象;黏纤和醋纤等纤维织物也少产生。但各种合成纤维的纯纺或混纺织物,则产生较为明显的起毛、起球现象,其中以锦纶、涤纶和丙纶等织物最为严重,维纶、腈纶等织物次之。图3-5-3表示锦纶、涤纶和腈纶织物的起球曲线。锦纶织物起球最为严重,严重程度表现为起球数多,起球形成速度很快,而脱落速度缓慢。这些合成纤维的纯纺或混纺织物容易起毛、起球的原因与纤维性状有密切关系,主要是纤维间抱合力小,纤维的强度高,伸长能力大,特别是耐弯曲疲劳、耐扭转疲劳与耐磨性好,故纤维端容易滑出织物表面,一旦在表面形成小球后,又不容易很快脱落。棉织物人造纤维织物由于纤维强度低,耐磨性差,因而织物表面起毛的纤维被较快磨耗。为了减少起球,有时对合成纤维采用变性的方法,使纤维的疲劳耐久度降低,使已产生的毛茸容易从织物表面脱落,不至于形成毛球。图3-5-3表示几种变性聚酯纤维的起球曲线,由图可知,随着纤维的弯曲疲劳耐久度和拉伸强度的降低,毛球数显著下降。

图3-5-3 几种变性聚酯纤维的起球曲线

(二)纺织工艺参数

关于聚酯纤维类织物的起球,最近有人认为是由于纤维遭到缓和的周期性扭转疲劳,使纤维皮层逐渐破裂呈表面瓦块状龟裂结构,然后导致纤维相互缠结而形成的。有人对经六次穿洗后的涤/棉混纺织物衬衣上所得的线形毛球的涤纶纤维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证实了这种认识,并与经扭转应变作用的实验室试验仪上所得的纤维破损的扫描电镜观察特征相似。因此,纤维扭转疲劳也是织物表面起毛起球及其脱落的重要因素。

除纤维的力学性质外,纤维的长度、细度和断面形态与织物起毛、起球也有较大的关系。由较短纤维制成的织物的起毛、起球程度,比由较长纤维制成的织物严重,这是因为较长纤维组成的纱中,纤维头端数少,所以露出于纱线和织物表面的纤维头端数也少;另外,较长纤维之间的摩擦力及抱合力较大,纤维难以滑到织物表面。细纤维比粗纤维易于起球,除纤维根数的影响外,是因为纤维越粗越刚硬,竖起于表面的纤维头端不易纠缠起球。图3-5-4及图3-5-5表示纤维长度和细度对织物起球的影响。中长化纤较棉型化纤长而粗,所以有利于防止织物的起毛、起球。羊毛与合纤混纺织物,一般在选配原料时使羊毛转移在纱的表面,这样不但织物富有毛型感,而且对合纤有一定的覆盖作用,可缓和起球现象。当然,在对纤维细度等进行选择时,要综合考虑织物的其他服用性能。

图3-5-4 纤维长度对织物起球的影响

图3-5-5 纤维细度对织物起球的影响

取表3-5-1中所示的不同类型涤纶,以低比例含量(如20%、30%、40%)与棉混纺,制织成平针织物。经随机翻动式起球仪30min试验结果得到,含有最细的高强度纤维(H—1)的织物,显示出最严重的起球,这种起球程度已使消费者不能接受,因为接近4级或更高在商业上才是允许的。但因H—1纤维是用来加工可经树脂整理的低比例涤纶混纺织物的理想纤维。普强纤维N—1起球也较突出,这可能由于纤维具有较好的韧性所致,含有抗起球型纤维N—3的织物,经30min,甚至60min试验,起球程度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表3-5-1 平针织物的起球试验

续表

断面接近圆形的纤维较其他截面形态的纤维易于起毛、起球。扁平形、三角形与多边形等异形纤维抗起球性较好。图3-5-6表明,三角形和五角形聚酯纤维织物比正常圆形截面纤维的起球少得多,无卷曲的纤维比有一定卷曲的纤维容易起毛球,因为无卷曲的纤维间抱合力较小,纤维容易滑到织物表面,而随卷曲数的增加,纱线和织物内纤维抱合得更牢固。但由于卷曲数的增加,已露出于织物表面的纤维头端也容易相互纠缠,这就可使起球增加。所以从起毛、起球来看,对化学纤维的卷曲数更要有一定的要求。

织物的起毛、起球,还与纺纱方法、纱线结构与织物结构有关。精梳纱中纤维的排列较为平直,短纤维含量较少,所用纤维一般较长,所以精梳织物一般不易起毛、起球。成纱捻度较大,纤维之间抱合较好,因而随纱的捻度增高,织物起毛、起球程度降低,如图3-5-7所示。为了使涤/棉混纺织物具有挺、滑、爽的风格,以及防止起毛、起球,涤/棉纱的捻度一般都应大于同特(支)纯棉纱。

图3-5-6 纤维截面对织物起球的影响

图3-5-7 成纱捻系数对织物起球的影响(www.xing528.com)

纱线的条干不匀,则粗节处容易起毛、起球。因为粗节处的捻度小,纱身松软。股线织物一般较单纱织物不易起毛、起球。精梳毛织物都用股线,除处于织物手感与条干要求外,也是为了避免或减少起毛、起球。采用花式捻线和膨体纱的织物,易起毛、起球。由表3-5-2可以看出,在机织物组织结构中,平纹组织的织物起球数少。由图3-5-8可知,绉组织的起球现象较严重。

表3-5-2 织物组织对织物起球的影响

图3-5-8 织物组织与织物起球的关系

针织物的组织结构对起毛、起球的影响很大。用毛纱的纬平针织物和1+1罗纹针织物进行起球试验,其结果如图3-5-9所示。由图可知:

(1)无论是纬平针织物还是1+1罗纹针织物,在纱线支数相同时,随着线圈长度的增加,毛球重量迅速增加。当线圈长度相同时,罗纹针织物比纬平针织物起球严重。这是因为,虽然线圈长度相同,但在单位面积内纬平针织物的线圈数比罗纹针织物要多(即编织点多),因此,纬平针织物的每一只线圈的长度比罗纹针织物要短,其结构比罗纹针织物紧密。

(2)无论是纬平针织物还是1+1罗纹针织物,当使用的纱线支数不同,而线圈长度相同时,纱线越细,织物的起球越厉害。因为线圈长度相同时,越细的纱线形成的针织物,结构越疏松,故越容易起球。

(3)无论是纬平针织物还是1+1罗纹针织物,当使用纱线的捻度不同时,单纱捻度和股线捻度大的,针织物的起球情况减轻。

结构紧密的针织物比疏松的针织物不易起毛、起球。因为结构紧密的针织物与外界物体作用时,不易产生毛茸,已经存在的毛茸又由于纤维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大,不易滑到织物的表面,故可减轻起毛、起球现象。图3-5-10为纬平针织物和1+罗纹织物的纵横密度乘积(总密度)与起球重量的关系。由图可知,随着针织物总密度的增加,起球重量显著下降。不难理解,细针距针织物比粗针距针织物不易起毛、起球,平针织物比提花织物易起毛、起球。

图3-5-9 针织物的线圈长度与毛球重量的关系

图3-5-10 针织物的纵横密度乘积与起球重量的关系

布面比较平整、光滑的织物比布面凹凸不平的织物不易起毛、起球,因比普通提花织物比胖花织物不易起毛、起球。

(三)染整后加工

应该指出,织物的染整工艺,如烧毛、剪毛、定形和树脂整理等同起毛、起球关系甚大。例如,从涤/棉织物不同的烧毛工艺情况来看,未经烧毛处理的,织物起毛、起球严重,烧毛条件越剧烈,起毛、起球程度越轻;但烧毛过度,会使织物强力下降,布身硬板,染色不匀,甚至严重损伤服用性能。涤/热织物经热定形,不仅可以提高织物的尺寸稳定性,使织物表面平整,而且不易起毛、起球。此外,也可用树脂整理方法来防止起毛、起球。

在结束讨论影响因素时,给出一组典型的起球曲线,如图3-5-11所示。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示织物具有不同的起球程度。

图3-5-11 典型的起球曲线

起球曲线1代表不起球的织物,例如,经剪毛整理的高捻股线纯纺毛织物,织物表面茸毛极少,几乎不存在起球。曲线2表示逐渐产生少量小球,织制较紧密的纯毛织物一般可能显示出此类曲线特征。

曲线3和曲线4代表起球强烈的织物,曲线3表示所形成的毛球几乎不脱落,曲线4表示毛球只能稍有脱落,由普通涤纶纯纺或与毛混纺制成的织物分别显示出这些曲线。

如果混用了不同混纺比的抗起球型纤维,可以获得如曲线5或曲线6的起球曲线,对曲线6来说,毛球已显著减少,可以认为此类曲线的织物起球不明显。曲线7代表结构较松的羊毛和醋酯纤维织物,产生一定的起球,但很快就消失,具有这样的曲线,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不起球的。

对织物起球机理还需作进一步研究,用来定量地分析起毛成球的可能、毛球的形成速度与脱落速度,找出影响起毛、起球的因素同毛球形成速度与脱落速度的关系,以便进一步有效地控制与减少织物的起毛、起球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