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补服制度与制作工艺探讨

补服制度与制作工艺探讨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期补服通常是预先织就于袍服面料上再随之剪裁成衣,色彩通常为单一金银色;中后期的补服则不再预先织就于面料上,而是单独制作成块再缝缀于袍服上,成为名副其实的“补服”,制作工艺也由单一的织造演变为刺绣、缂丝等多种工艺并行。总体说来,明代补服图案显得精致大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补服制度与制作工艺探讨

补服是明清两代官方用以标明官员身份等级的服饰配件,也被称为“补子”,佩戴于官服的前胸后背,通常为方形或圆形;因皇帝历来自比为“天”,皇室成员的袍服上皆佩戴圆形补服,各级官员则佩戴方形补服,共同体现出“天圆地方”的观念。补服最早见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元代官服上也应用过以花卉为主要内容的补子,起装饰作用,但没有明确证据说明这是当时官员的等级标志,而以补服作为区分官员等级的标志则始于明代,后来清代基本继承了明代的补服制度并有所发展(图3-7-1、图3-7-2)。

图3-7-1 明代补服

(www.xing528.com)

图3-7-2 清代补服

补服是运用织、绣、缂丝等工艺制作的工艺品,各地各时期在遵照官方的基本规定、设计制作补服时也有所变通,为补服等级图形的周围添入更多的装饰造型,从而形成了补服图案鲜明的装饰特色。随着明代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明代补服的图案风格演变也具有精彩的表现,尤其是文官补服,以禽类为主体的装饰图画,其图案设计风格曾随时间推移而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

明代补服图案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前期补服通常是预先织就于袍服面料上再随之剪裁成衣,色彩通常为单一金银色;中后期的补服则不再预先织就于面料上,而是单独制作成块再缝缀于袍服上,成为名副其实的“补服”,制作工艺也由单一的织造演变为刺绣、缂丝等多种工艺并行。随着明代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补服图案也由明初时的单一色彩、简单装饰逐步演变为色彩绚丽、多重装饰的精美图画。代表等级的各种禽兽图案除自身造型鲜明外,还被置于相应场景中,构成一幅寓意吉祥的图画。例如,文官等级图案为禽,通常为双禽,一只飞翔一只在地面,画面通常饰以祥云水纹树木等,以示祥瑞;武官图案为单个兽,通常造型敦实,或伏或立或驰,补服画面则配以地面、岩石、火焰、水纹等装饰,显得瑞兽形象威风凛凛。总体说来,明代补服图案显得精致大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