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时期的讨赖河灌溉渠系探析

历史时期的讨赖河灌溉渠系探析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讨赖河流域农业开发与水利建设的序幕在明初的移民浪潮中拉开,于清代中期达到高潮,形成了讨南、讨北、金塔三个灌区的基本渠系。讨赖河过夹山后向东、北分出二支渠,灌溉金塔县城部分。

历史时期的讨赖河灌溉渠系探析

讨赖河流域农业开发与水利建设的序幕在明初的移民浪潮中拉开,于清代中期达到高潮,形成了讨南、讨北、金塔三个灌区的基本渠系。

2.3.1.1 讨南灌区

据甘肃省图书馆西北文献部藏民国四年《酒金两县水系图》及甘肃省档案馆藏1965年讨南灌区工程图,可以明确地知道三坝自出山口往下顺序依次为兔儿坝、沙子坝、黄草坝,三坝各自从讨赖河起水,最上游的兔儿坝在南龙王庙下游(今渠首水管所下游约1.5km处),而三坝坝口间相互距离均为1~2km。根据《肃镇华夷志》及《肃州新志》相关记载,知洪武年间千户曹赟曾率民开筑黄草坝,且“黄草坝,龙口起于肃州城西南讨来河”,初步推断明代洪武年间讨南灌区的总起水口(即黄草坝口)在南龙王庙旧址下游约3.5km处的旧黄草坝坝口,即今渠首水管所下游5km处。可以看到,明代起水处相当平缓,便于简易地开河引水;如河岸地势偏高,提水也相对较容易。

依据上述史料,明代讨南三坝的分布如下:黄草坝自讨赖河南岸引水,引水处称龙口。这是讨南灌区的总引水口。故而《肃镇华夷志》将黄草坝列在首位。沙子坝在黄草坝龙口处引水,向东与黄草坝平行流去,成为第二条讨南主渠。兔儿坝起水处在上述两坝上游文殊山口外,向东南引去。

上述明代讨南三坝中,黄草坝为主坝,东延六十余里,自西向东乘势而下,渠道畅直,流速快,淤积少,旧时民谣有“铜帮铁底的黄草坝”之说。沙子坝延伸七十余里,地势相对低平,渠道多迂回,兼以中间分出小渠众多,故流速缓慢,渠尾诸坝用水常感不足,有“燕子垒窝的沙子坝”之称。兔儿坝自文殊山口起水,故称“高山取水的兔儿坝”。

从明代中后期起,讨南灌区在今肃州区东部开始挖掘一条新的水渠,并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间,发展成为一条完整的灌溉渠系,即城东坝。乾隆《重修肃州新志》称其自黄草、沙子两坝及周边小水源起水,起于黄草和沙子两坝坝尾。

综上所述,明清讨南灌区各坝情况如下:

(1)兔儿坝。今讨赖河渠首以下1.5km处河右岸,有土墩一座,略向下游即为南龙王庙,当今河口五队。最靠近上游的兔儿坝,即从起处起水,向东南文殊乡一带流去,全长约10km。所分四道渠分别流往河口、文殊乡、团结村和塔湾。兔儿坝修建的具体年代不详,大体在明代中期。

(2)沙子坝。从兔儿坝坝口顺流往下约2km,为沙子坝坝口。沙子坝经过冯家沟、侯家沟、张良沟等地,穿过现在的南部城区,最后结束于肃州东南的春光市场到酒火公路一带,全长约35km。沙子坝建于明初洪武年间,最初从黄草坝龙口处起水,后部分渠道改挖,单独自河建坝取水。

(3)黄草坝。从沙子坝顺流往下约1.5km,为黄草坝坝口。黄草坝在侯家沟村附近分为南、北两坝,北坝沿河绕肃州城东北流至城北水磨沟村一带,南坝从肃州城南东流而过,结束于今四坝村一带。该坝在明代初建时只有北坝部分,在万历至乾隆的120年间逐渐分出南坝系统。

(4)城东坝。形成于万历以后,自黄草南坝与沙子坝尾引水,直至铧尖乡。城东坝起于两坝坝尾,终于铧尖湖附近,全长约20km。该渠最早应是由几条零星的城外泉湖形成雏形,随着生产发展,城东湖水等小水源不敷使用,遂引黄草、沙子两坝水以济之,最终与讨赖河打通。

2.3.1.2 讨北灌区

与讨南灌区相比,讨北灌区的开发要晚得多。当地的水渠最初仅是沿肃州北部的讨赖河(当地人又称北大河)北岸分布,后来逐渐形成的河北坝。同时,在河口处又逐渐开出野麻湾、新城几条渠系,向北灌溉较远的地方。明清讨北灌区具体渠系如下:

(1)野麻湾坝。在今安远沟一队北龙王庙处起水,向东北流去。渠道一直到野麻湾堡,即现在野麻湾七队,最初供野麻湾防卫用,后兼灌溉沿途各田。

(2)新城坝。野麻湾坝口下游不远处另起一口,与野麻湾坝平行东北流去,至新城堡,称新城坝。它主要流向新城堡以供军用。

以上两坝道里极长,各约30~35km。(www.xing528.com)

(3)河北坝。河北坝包括:丁家坝(安远沟在丁家坝一带向东流去,这一段称为丁家坝水渠);老鹳闸,即今果园西沟;中所沟,今郑国寺水库;暖水沟,今魏家湾水库;达子沟,在今魏家湾水库与花园水库中间;蒲草沟,即今花园水库;谭家沟,或称谭家堡,今月牙湖水库。河北诸坝历史悠久,交错纵横,因水患及人为改造而多有兴废,难以悉数清楚描述,基本连成一线,与清水河、讨赖河相通。

明代的讨南三条旧渠走向比较弯曲,降低了流速,且占用大量沃地,这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重修的原因。在讨北灌区,清代的河北坝由一系列小坝连接而成,经新中国成立后重修,相继变成了一个个水库,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野麻湾和新城两坝,最初修建时仅是供两个戍堡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际灌溉面积并不是很大。随着当地开发和人口增加,它们的利用率才得以提高。

2.3.1.3 金塔灌区

金塔地处夹山以外,明清时属肃州长城以外防御点。现在的金塔县是很晚才有的。至民国四年(1915年),讨赖河下游已趋干枯,其河流基本结束于金塔县附近,只有在洪水期多余水才由三塘、梧桐二坝流向黑河。根据明代万历肃州志,夹山以外无任何渠系,仅有一二城堡,其水源当系近河近湖解决。至乾隆年间,出现金塔寺东坝、金塔寺西坝、户口坝、梧桐坝、三塘坝、王子庄西坝、王子庄东坝、威虏堡回民坝。据此可以推测,在万历四十四年至乾隆二年的120年间,金塔一地经历了巨大变化,开始有居民耕种,成体系的灌溉渠道已形成。

明清金塔灌区分布如下:

(1)金塔寺东坝、金塔寺西坝。讨赖河过夹山后向东、北分出二支渠,灌溉金塔县城部分。

(2)户口坝。自金塔寺东坝、金塔寺西坝口北行约5km,向东、北分出,有数支分渠。

(3)梧桐坝。在同一口向北,进而东北流入黑河。

(4)三塘坝。同一口北流直至石墩子,折而东流,称通河,亦入黑河。

(5)王子庄东坝、王子庄西坝。同一口西、北流,分渠众多,及至威虏堡。

2.3.1.4 历史时期讨赖河流域灌溉渠系的特点

历史时期讨赖河流域灌溉渠系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如下特点:

(1)沿河分布,旧渠多为现在的良田。表明最初开渠,先选最易取水与灌水处。沿河沃地、已有水地,自然成为开渠首选。

(2)早期集中分布在肃州城周围。金塔、怀茂等地明时未见灌溉,因为那里尚没有大量农业活动。从史书上印证,可知当时这些地方至多只有部分游牧。直至明代后期,当地人口才渐渐增加,农业生产得以发展。

(3)讨南灌区远较讨北灌区重要。讨南、讨北的提法,清已有之,但实际上讨南的渠、沟远多于讨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