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郫县两河区有机农业基地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

郫县两河区有机农业基地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法律、技术和补偿机制,德国已成为世界上有机农业产品第一大生产和消费国。因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建立成都市有机农业基地的首选地,是保护水环境质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手段,也是推进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建立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根本所在。

郫县两河区有机农业基地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

·张建宇·

作者简介:郫都区农林局退休干部,现任郫都区老科协“三农工委”主任。

一、前言

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首先是建设自来水六厂,21世纪初又建设自来水七厂。目前两个厂日供水量200万吨,待自来水七厂二期工程结束后,日供水量可增至250万吨以上,占成都市每日供水量的92.6%(原自来水二厂和五厂每日供水量约20万吨)。

成都市自来水六厂与七厂的取水源头是岷江水系的徐堰河和柏条河。自来水六厂坐落在郫县三道堰镇古堰社区(原汀沙村),距郫(县)彭(彭州市)公路7 000米处,而取水口在郫县新民场镇云桥村,两个取水口相向区间最狭窄处间隔距离100~150米。自来水七厂坐落在郫县唐昌镇留驾村,距郫县安(德)唐(昌)公路4 000米处,取水口分别在留驾村和西北村。两个取水口一个在留驾村的徐堰河,一个在西北村的柏条河,相向距离4 000米。取水口进入两个厂的水流全是管道输送。

二、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形成

由于两个自来水厂的建立,两河相关区域构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域。即范围东至郫县新民场镇云桥村两河取水口,西至两河与都江堰市交界段,南至郫县安德镇泉水村,北至彭州市丽春镇北桥村。

保护区面积54.2平方千米,占郫县总面积437.5平方千米的12.4%,共有行政村18个,其中唐昌镇14个,唐元镇2个,新民场镇2个,占郫县139个行政村的12.9%。除去顶端浅丘台地、唐昌镇、唐元镇、新民场镇街道、机关、学校、企业和农村道路、院宅及沟渠外,保护区有耕种面积近4万亩,有农户近万户

(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定义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指国家为保证饮用水水资源洁净加以特殊保护,防止污染和破坏而划定的一定区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包括地表水源保护区与地下水源保护区。

按照不同的水源标准和保护要求,在保护区不同地段可分一级保护区(即严格控制区)和二级保护区(即一般控制区);在必要时可设准保护区(即集中利用区)。

(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标准

地表水一级水质基本项目限值不得低于GB 3838—2002中的Ⅱ类标准,且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应达到该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

地表水二级保护区的水质基本项目限值不得低于GB 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并保证流入一级保护区水质达到一级保护区水质标准的要求。

地下水水质要求无论在一级保护区或二级保护区,还是准保护区其基本项目或各项指标不得低于《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水质的要求。

根据国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我国目前执行的是原国家环境保护部、卫生部、农业部、水利部、地矿部及建设部确定的标准,即:《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

(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空气质量标准

按照《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空气质量必须达到二级标准,即二氧化硫标准值(单位:mg/m3)≤0.50;氮氧化物标准值(单位:mg/m3)≤0.15;氟化物标准值(单位:mg/m3)≤20;总悬浮物(日平均) 标准值(单位:mg/m3)≤0.3。

(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土壤质量控制指标

土壤质量除氮、磷、钾含量结构合理和有机质提升外,其重点污染指标必须严格控制。具体讲,严控指标分别是镉、汞、砷、铅、铬等重金属,一般控制指标是铜和酸碱度,综合指标指数不得大于1,否则就是轻度污染或重度污染。

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建立有机农业基地的首选地

(一)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

通过查阅资料,美国经过起步阶段、规范阶段和快速发展的三个阶段步骤,使有机农业得到高速发展。

德国把饮用水确定为人们生活中的第一物质。通过法律、技术和补偿机制,德国已成为世界上有机农业产品第一大生产和消费国。

日本早在1994年就制定了《促进水道原水水质保护法》,规定污染生活用水要获重刑,政府对发展有机农业给予补贴。在法律保障下,有机农业得到大力发展。

(二)国内先进地区的做法

云南省昆明市松花坝水源保护区是我国设立的第一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不仅是昆明市最主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也是滇池水体交换的重要水源。2010年开始,为防治水源破坏,控制面源污染与水土流失,政府进行了资源整合,建立了万亩饮用水地有机农业产业园。同时,结合昆明市小城镇、园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人口转移工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从能源、就学、居住等方面对群众进行补贴,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太湖流域情况更为突出。2006年太湖湖体水资源污染极为严重。2007年,江苏省颁布了《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明确规定环太湖5 000米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关闭区域内有污染的企业和畜禽养殖场。同时颁布《太湖流域管理条例》,该条例提出流域所在省、市密切协作,强化饮用水水资源的保护,加大水污染的防治力度,落实水域和岸线保护的保障措施、监测与监督、法律责任等,促进太湖水资源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立有机农业基地的意义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做法及实践,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发展经济必须是有机农业,只有发展有机农业才能更好地保护饮用水水资源。因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建立成都市有机农业基地的首选地,是保护水环境质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手段,也是推进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建立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根本所在。

四、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有机农业基地的现状

(一)自然环境现状

位于郫县西北部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属于成都市的上风上水地区,其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生态条件十分优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保护区顶端的浅丘台地横跨两河区间,犹如天然屏障阻断上游各渠道带来的面源污染源。

(2)保护区内的平原地貌形成西高东低的天然落差,使取水口管道通向饮用水企业,在不增加任何动力的条件下,水源可保持奔腾不息,通畅无阻。(www.xing528.com)

(3)保护区境内气候温和,冬干夏潮,年日照数1 400小时,平均气温15.8℃,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938毫米,年无霜期在280天以上,具备典型的川西地理特征。

(4)自然植被丰富。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保护区内植被群发达,繁衍速度快,野生植物与人工种植植物、天然树林与人工树林混合交替,构成保护区四季常绿、月月花开、色彩斑斓、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象。

(5)保护区内有25条斗渠,若干农渠和沟渠,形成纵横交织、灌溉自如、密如蜘蛛网的完整水利体系。

(6)保护区耕地土壤结构合理,尽管在20世纪70—80年代,农村过度使用化肥使保护区的土壤结构受到破坏,但自90年代初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后,保护区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减少化肥使用量,扩大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大力倡导应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改善了保护区土壤结构。据保护区76个普查点测试土壤结构资料记录,平均结果是:土壤碱解氮81.94 mg/kg,氨氮1.28 g/kg,有机磷64.22 mg/kg,速效钾36.94 mg/kg,有机质含量33.69 g/kg,pH值6.2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309—1996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保护区土壤结构居一类占97.62%,二类占2.38%。

(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空气质量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郫县县委、郫县人民政府及郫县各级组织从大局出发,为保护区的建立和建设付出巨大努力,保护区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中,年减少50亿以上的经济收入,为成都市经济快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郫县在治理污染、控制“三废”排放方面的具体措施是:①关停污染水源与空气的工业企业;②关停污染水源与环境的畜禽养殖场和家庭作坊;③治理全县污染水源的沟、河、渠;④建立水系湿地;⑤建立河系防尘、防空气污染的河岸森林屏障;⑥加快农村土地整理,综合治理农村生活环境,分期分批建设农户沼气池,帮助农户改厨改厕;⑦建设各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⑧农村实行废弃垃圾集中收集,统一运到废弃物处理场进行处理;⑨推广农田秸秆机械粉碎,应用生物发酵作养殖垫床,生物发酵秸秆还田新技术;⑩建立县与镇、镇与村和工业园区企业的责任管理体系,落实上下联动,相互监督的责任制度与责任追究制度。

通过郫县党政各级组织的努力,实现全县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无重度污染的工业企业;无污染的畜禽养殖场;无污染水源的沟、河、渠;建立水系防护林、湿地及苗木隔离带近12万亩;农田土壤结构得到根本改善,土壤重金属明显降低,有机质不断提升,实现国家一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达到《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质量;两河水源一直保持在质量标准的限值内,尤其在每周检测的85个指标中,有79个指标低于检出限。另外二氯甲烷二氯乙烷、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铊、钛等六个指标数据都在《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限值内。为成都市提供质优、安全放心的生命之水、健康之水,确保保护区整体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状态。

(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有机农业产品又称生态食品,是在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和食用油等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及兽用抗生素、添加剂等有毒有害物质,并通过有关认证组织检测,确认为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食品。

质量要求内涵:就是按照国际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的统一规定,生产与加工产品方式符合国家有机食品的要求和标准,通过国家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及基加工品,包括粮食、蔬菜、畜禽乳蛋、肉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它的原料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野生天然产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生产、采集、加工、包装、运输标准,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的产物及其衍生物。有机农业产品按照现有国家标准,其土壤质量和空气质量都必须符合标准,并且在有机常规地块之间要设置缓冲带,确保生产和加工环境做到零污染。植物生长禁止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动物生长和生产过程禁止使用抗生素、生长激素。有机农业产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控制体系和追踪体系,必须通过合法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

由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建立,农户充分发挥郫县土地的自然性、地理性赋予的耕植优势,将生产结构调整为以种植蔬菜——常年蔬菜、间种蔬菜、苗木地套种蔬菜——为主体产业,苗木种植次之,粮食种植又次之。在保护区的万亩耕地中,常年蔬菜种植面积2万亩,加上间套面积1.2万亩,合计3.2万亩。常规蔬菜年种植2.5季,间套蔬菜年种植2季,年蔬菜种植面积可达到7.4万亩,年产量在173万吨以上。在保护区的18个行政村中,共有农业企业21个,其中有4个企业从事菌类和蔬菜经营,另17个企业从事苗木和花卉产业。同时有村级农业合作社14个,经营面积4 800亩,主要从事蔬菜产业;另外部分面积由保护区近1万户农民耕种,以蔬菜种植为主,占85%,其他面积种植苗木和花卉。

郫县有机农业起步晚,2005年由成都市河流研究会在安德镇安龙村实施《成都市府河上游安龙村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2007年起,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郫县组织实施《成都水源地综合保护示范项目》,选择保护区内新民场镇云桥村作为示范区,通过开展河流自然生态功能修复,不同类型和规模人工湿地的建设,治理土地推广,环保农种以及参与式双保管理等活动。通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建立,一是市县环保局和当地政府加大保护水源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二是市县农林部门和当地农业协会举办多种多期蔬菜种植培训班,建立唐昌镇战旗村、青春村农业基地,唐元镇万亩蔬菜基地和新民场镇云桥村、兴旺村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产试点;三是引进农业企业,加大设施农业投入;四是成立村级农业合作社组织,高起点、高规模组织生产,为保护区有机农业基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保护区所在三个镇提供的农业综合服务治理资料显示,目前,保护区无公害蔬菜迅猛发展,绿色蔬菜产量随着土壤有机质恢复逐渐增加,有机农业随着生物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不断提升,而普通蔬菜随保护区环保工作深入及有机农业基地的建立而渐渐萎缩。

五、保护区建设有机农业基地存在的问题

(1)保护区相当部分守耕农民受传统生产方式和生产观念束缚。其表现一是缺乏对有机农业知识全面了解;二是对现代有机农业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缺乏全新认识;三是对新事物的严格管理程序缺乏接受能力,存在摇摆不定,甚至时冷时热的态度;四是对有机农业生产的投资与市场,存在实力和信心不足。

(2)保护区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保护区内有机农业生产规模小,龙头企业停留在种植业生产或花卉基地,以农户为主的生产方式面积小,产业化规模及水平低下。

(3)缺乏保护区整体规划。保护区内尽管有村级合作社14个,农业企业21个,经营面积5 780亩,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15%,但都是属于自发种植。占85%的农户面积更是如此,缺乏有效组织和整体规划。

(4)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小,生态补偿机制缺位。具体表现一是政府支持大型农业企业,一般500亩以上规模,扶持资金在300万元水平;二是忽略200亩以下的本土农业企业、合作社、农庄;三是投资方向不明确,特别是对设施大棚、生物产品应用以及检验合格的有机产品缺乏生态补偿机制,同时缺乏投资审计制度,导致政府财政扶持资金缺乏严格管理。

(5)有机农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滞后。由于有机农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滞后,导致人们对有机农业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存在认识的误区,与普通食品混淆。

(6)法律法规不健全。特别是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可操作性、监管性服务体系,尚待健全和完善,提高执行力度与深度。

(7)缺乏专业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由于有机农业生产过程具有严格的生产、组织和管理程序,需要专门机构具体规划,制定各项专业管理措施,落实专业的监督工作,目前业内人员少之又少。

六、对策建议

(1)必须明确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指导思想。应以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为核心,立足区位和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以本区域农业生产调整为主线,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推进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打造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有机食品知名品牌。

(2)必须明确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遵循原则。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循序开发;二是选择基础好,具有市场潜力,技术比较成熟,容易转化成有机食品的产品,特别是具有可精深加工、可系列开发的产品;三是消费对象目前应以孕产妇、婴幼儿、学校知识分子、高级白领为主。

(3)树立生态立市的创新观念。党政各有关部门应把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作为关系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头等大事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有机农业的学习和宣传,利用各种媒体、网络、会议、培训等方式普及有机农业的基础知识,提高成都市广大公民对有机农业的认知程度,以加快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进程。

(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成都市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在国家已出台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框架下,从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现有的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等实情出发,进一步完善成都市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实施细则,以确保成都市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有机农业基地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开展。

(5)科学规划,协调发展。主管部门应制定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有机农业近、中、远期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实施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和重点工程,并对发展前景进行可行性论证。规划中特别是确定固化保护区“两河”隔离条件,应按照《成都市饮用水水资源保护条例》规定设立。郫县县委、县政府应按照保护水资源环境的要求,在徐堰河、柏条河饮用水系两岸形成500米切断污物、污水和空气污染的有效隔离带,即建立两河两岸50米森林屏障区;50米至150米沿河生态湿地区;150米至300米苗木种植区;300米至500米苗木与花卉混合种植区。保证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面积及功能的全面落实。加快“两河”之间柏木河水系的规划和治理,与整个保护区水系相配套,使之更加完整,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加快出台保护区农业企业、农庄的发展规划,农户产品品牌的区域规划,对促进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6)落实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建设标准化有机农业基地。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收耕,统一加工定装,统一品牌销售。扶持现有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上规模、有品牌、发展前景较好的有机产品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

(7)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二是增加有机产品的认证补贴资金;三是整合中央、省、市相关部门扶持政策及资金来源,建立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发展有机农业建设基地的专项资金,同时建立政府投入资金的审计制度。

(8)夯实基础,构建服务保障体系。一是要加强组织机构的建设,设置专门的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主抓此项工作;二是要充分发挥成都市科技优势,通过多种模式的构建,及时为有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三是要建立健全全市有机农业信息网络,对国内外有机农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加强对市场跟踪研究;四是加强有机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监管、检测网络,逐步配齐检验设备,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

(9)加快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成都市有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生产技术体系,检测检验及监管体系,实现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各环节质量监控,保障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强化有机农业认证机构的能力,规范认证的程序,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要求和国家认监委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调查、规范和完善认证管理制度,保证认证工作的有效性、公正性、规范性。

(10)加大生物技术的应用。生物制品是有机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其作用一是改善植物生产环境和动物饲养环境,抑制各类有害病虫的滋生,切断传染传播途径,降低环境中氨、氮等有机成分变质产生的臭气,净化水源和环境空气,调节环境温度。二是改善植物肥料和动物饲料,通过畜禽粪便发酵和动物饲料发酵,既能降解和氧化粪便和饲料中有毒有害残留物质,又能降低重金属含量。三是改善种植条件和养殖条件,即生物制品用于种植业土壤消毒,浇灌水和叶面水消毒。用于动物养殖垫床料发酵、饲料发酵、青绿饲料消毒、饮用水消毒和环境定期消毒等。因此,大力推进生物制品的应用极其重要。

(11)通过多途径、多模式加强人才培养,为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提供人才保障。一是充分发挥成都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优势,加大资源环境保护领域及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队伍建设;二是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国内各培训机构,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三是加大对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为成都市饮用水保护区发展和有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