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复合干扰弹技术现状及结构设计分析

国外复合干扰弹技术现状及结构设计分析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国“斗牛士”双模干扰弹,是德国巴克弹药公司推出的一种射频/红外双模无源干扰弹,该弹采用子母弹形式,每发5 枚子弹,每枚装箔条、红外载荷,两载荷同时同位爆炸。与箔条干扰弹和红外诱饵弹相比,面源红外-雷达复合干扰弹的技术含量高,目前仅有美国、俄罗斯、德国及部分北约国家研制并装备有该弹。在结构设计方面,国外现役及在研复合干扰弹多采用整体式结构设计,或采用了类似箔条干扰弹和红外诱饵弹的子母弹结构设计。

国外复合干扰弹技术现状及结构设计分析

20 世纪90 年代,红外成像和毫米波雷达技术开始在制导武器上应用,随之出现了红外成像和毫米波雷达复合诱饵弹。目前,红外/雷达干扰弹大体分为以下类型:

1)红外弹+箔条弹组合使用型。

英国研制的“箔条/红外双模无源干扰弹”和北约“海蚊”系统发射的“塔洛斯”双模干扰弹,均采用中心爆炸式箔条和多频谱红外两种子弹药复合作用形式,其中红外弹在150 ms 内连续发生4 次空爆,形成红外辐射。箔条载荷作用距离为120 m,形成对8~10 GHz 和10~20 GHz 的RCS 为6 000 m2的作用面积,红外弹作用距离为30m,红外输出3~5 μm 波段为3 000 W/sr,8~14 μm 波段为8 000 W/sr。

2)一弹两种载荷的组合结构。

美国海军比较典型的配备是20 世纪70 年代中期研发的RBOC 中“双子座”箔条/红外复合干扰弹,一发可保护一发小型舰船,有效载荷为镀铝玻璃丝和专利配方的红外诱饵剂,可形成干扰8~18 GHz 雷达的1 500 m2假目标云团以及持续时间30 s 以上的3~5 μm 的红外辐射。

1995年起,MK36 型SRBOC 无源干扰系统开始装备“非宙斯盾”水面舰艇,系统中配备“超级双子座”射频/红外复合干扰弹,有效载荷为镀铝玻璃丝和专利配方的红外诱饵剂,上部装箔条、箔条抛撒剂和点火药,下部装红外诱饵剂、点火药和降落伞,降落伞下降时红外诱饵剂发出红外辐射,与厘米波箔条云共同构成干扰云团。

德国“斗牛士”双模干扰弹,是德国巴克弹药公司推出的一种射频/红外双模无源干扰弹,该弹采用子母弹形式,每发5 枚子弹,每枚装箔条、红外载荷,两载荷同时同位爆炸。(www.xing528.com)

北约“塔洛斯”双模干扰弹,是一种红外/箔条双模干扰弹,用以替代箔条干扰或红外诱饵,其中心爆炸型箔条载荷所产生的假目标云可覆盖8 000 m2的区域,而其红外载荷具有在同一位置的4 次空炸能力,产生多个波段的红外辐射,对雷达制导、红外制导或复合制导的反舰导弹具有相当的对抗效果。

SMV 子弹药型可变射程箔条诱饵弹/红外诱饵弹,这两种诱饵弹口径均为130 mm,作用距离均为20~200 m(以45°角发射时),飞行时间均为0.5~0.8 s,弹体内装有6 枚子弹药,均可用一枚弹在不同距离上对抗6 个威胁目标,而且其作用方式均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载舰的规避和机动。

美国研制并装备了112 mm 红外/箔条复合诱饵弹,它是同时对抗红外制导和雷达制导的多功能复合诱饵弹。它发射后3.5 s 即形成红外诱饵,燃时4.5 s,随即撒布箔条云,其干扰雷达频段为2~20 GHz,该弹参加过海湾战争

箔条是雷达干扰使用最早、效果最好的雷达假目标材料,到目前为止也是装填量最多的雷达诱饵弹药。与箔条干扰弹和红外诱饵弹相比,面源红外-雷达复合干扰弹的技术含量高,目前仅有美国、俄罗斯、德国及部分北约国家研制并装备有该弹。在结构设计方面,国外现役及在研复合干扰弹多采用整体式结构设计,或采用了类似箔条干扰弹和红外诱饵弹的子母弹结构设计。在发射方式方面,复合干扰弹也有迫击炮式发射管和火箭助推两种方式,美国“双子座”“超级双子座”,俄罗斯SOM50红外/激光复合干扰弹和SK50 红外/射频/激光多模干扰弹采用的是发射管发射,而北约“塔洛斯”箔条/红外复合干扰弹、俄罗斯TSD47 箔条/红外复合干扰弹和德国81 mm 多用途陷阱诱饵弹采用的是火箭助推发射。

综上所述,国外的舰载雷达/红外复合诱饵弹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红外诱饵早已具有大面积辐射的面源诱饵的特征,对抗红外成像制导,光谱特征也有别于易于识别的MTV 点源诱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