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塑料混合后的塑炼过程介绍及注意事项

塑料混合后的塑炼过程介绍及注意事项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混合后的粉料,有时还要经过密炼、开炼等塑炼过程,制成粒料,也可经过挤出造粒,制成粒料。本节以开炼机塑炼操作为例介绍塑炼过程。挡板距离的调节 在小试时,如果所配的料较少,不足以覆盖全部辊筒表面,即使勉强进行塑炼操作,也因料量不足而使辊筒对料的压力不大,而影响塑炼质量。用开炼机塑炼时,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塑料就要发生严重的降解。

塑料混合后的塑炼过程介绍及注意事项

混合后的粉料,有时还要经过密炼、开炼等塑炼过程,制成粒料,也可经过挤出造粒,制成粒料。本节以开炼机塑炼操作为例介绍塑炼过程。

1.操作前的准备

(1)升温 在对开炼机加热前先要检查辊距是否为零,为零时不能加热。如果辊距为零时加热,辊筒受热要膨胀,轴颈被卡死时,则轴颈处可能被剪切断。如果辊距为零时,将辊距松开一些,并以最快的升温速率进行升温,如在最大的蒸汽压力下升温或在最大的电压下升温。在升温过程中,每隔一定的时间(如5min)要测量辊筒相同部位的温度数据,直到温度达到预定的温度数值时为止。

应当注意的是开炼机的升温和降温都有惯性。例如,要将辊筒温度升到170℃,这个170℃是预定的工艺参数,不能将温度升到170℃才停止加热,而要在170℃之前的某一温度下(如160℃)停止加热,由于加热的惯性,温度会继续上升到170℃。至于这个惯性温差值有多大,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温度通过实践测量确定。

(2)挡板距离的调节 在小试时,如果所配的料较少,不足以覆盖全部辊筒表面,即使勉强进行塑炼操作,也因料量不足而使辊筒对料的压力不大,而影响塑炼质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挡板的距离调小。

(3)工艺参数的制定

1)加料量。加料量与塑料的品种、辊筒的规格、辊距有关,可由下式计算:

Q=KDI

式中 Q——每一次的加料量(L);

K——经验系数,0.0065~0.0085(L/cm2);

D——辊筒直径(cm);

L——辊筒工作部分的长度(cm)。

2)辊筒温度。辊筒温度和塑料的品种有关。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辊筒的中心温度,即这种塑料习惯上所说的开炼温度,如塑炼ABS时,辊筒的中心温度可设定为170℃,塑炼HDPE时,辊筒的中心温度为135℃;另一方面是温度范围,例如,塑炼ABS时可以在(170±10)℃,而塑炼HDPE时的温度范围为(135±3)℃,温度范围越小,控制就越困难。

3)塑炼时间。用开炼机塑炼时,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塑料就要发生严重的降解。一般在5~6min即可。(www.xing528.com)

2.粉、粒料的成片操作

到了规定的温度后,戴上纱手套(戴一层、两层还是三层,取决于温度状态,温度较低,如低密度聚乙烯,只有100℃,戴一层也可以)。在粉、粒料未成片之前,需要将辊距调到稍小些,将物料倒入两辊筒上的间隙处;下方用托盘接收从辊筒间隙落下的物料,然后将落下的粉、粒料再倒入辊筒间隙的上方,下方继续用另一只盘接料,直到粉、粒料全部成片为止,记录下这段时间,作为该物料的成片时间。

3.割料和翻料操作

这是一种带有操作技巧的操作,必须反复练习,方能掌握。操作要点如下:

1)割刀的角度要适当。割刀的平面与刀尖和辊筒接触点的切平面的夹角在30°~50°之间。如果角度太大,刀切下去,片头不向外翻卷,另一只手就取不到料。

2)刀尖从一端切入物料后,仍然是刀尖部分与辊筒表面接触,向另一端移动,直到割完。注意,只是刀尖的点接触,千万不能用刀口,不要变成线接触,否则有些就无法切开。

3)当用刀割下料并向外翻卷时,赶紧用另一只手接住片头向外拉。

4)当片全部割断时,两只手不断地拉着料片向中心处贴,叠加在一起形成三角包,俗称打三角包。

4.出料操作

在不断翻料的情况下,到了规定的时间就要准备出料。出料分两种形态:一种是出平整的片,另一种出块状料。

1)出平整的片。当料片拉出辊筒后,用一块板托在下面,将片拉在板上,使片保持平整,以便进行下一道工序的作业。

2)出块状料。用割刀从一端切入料中,向另一端走一定距离再转回到开始的这一端,割下一块料,直到割完为止。注意,刚割下来的热的块状料不能堆放在一起,否则就会粘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