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祁门茶厂:从新生儿到传奇的演绎

祁门茶厂:从新生儿到传奇的演绎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年后,中国茶业公司屯溪支公司决定成立祁门和历口两个精制茶厂。经过7年的不断调整和改革,祁门茶厂以一个新生儿的姿态诞生,也开启了祁门红茶历史新的传奇。在当年的机械化生产水平来说,这个水平让祁门茶厂人格外骄傲。1958年,全国进入“大跃进”时期,祁门茶厂在经过近10年的顺利成长之后进入第一次困难时期。这个时候的祁门茶厂则变得比以往还要团结,全厂上下一心,决心共渡难关。

祁门茶厂:从新生儿到传奇的演绎

政府接管祁门茶业改良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取缔了茶叶私家经营,改由国家统一收购、加工祁红毛茶,这在祁门红茶历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一步。

一年后,中国茶业公司屯溪支公司决定成立祁门和历口两个精制茶厂。祁门茶厂以改良场原址为厂址,历口茶厂则以历口镇原中央信托局历口茶厂原址作为新厂址。

1952年,为了集中生产优势,两个成立不久的新厂都被划归于安徽省茶业公司,命名为“安徽省祁门茶厂”。到1956年,两厂进一步合并,改历口厂为分厂。

经过7年的不断调整和改革,祁门茶厂以一个新生儿的姿态诞生,也开启了祁门红茶历史新的传奇。

在祁门茶厂创建时期,厂里生产的茶叶开始向前苏联出口,也向前苏联学习一些先进的经验,同时也引进了一些领先的设备。

1954~1955年,在当时的厂长带领下,祁门茶厂学习了前苏联的生产,推行“一厂制”,推行定额管理和作业计划,设6个股,由生产技术股每月制订作业计划,以厂长命令下达车间执行。那时茶厂的生产可以说热火朝天,每天厂里的工人都卯足劲要完成计划作业,干劲很足。

祁门茶厂从1950年年产1.8万余担,到1957年上升到年产4.5万余担。在当年的机械化生产水平来说,这个水平让祁门茶厂人格外骄傲。除了厂里的生产能力逐年提高外,在全县范围内还设立了11个手工制茶厂,20个毛茶收购站。

2 老祁门茶厂的生产车间

祁门县的红茶生产基本上进入了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但初生的力量也总要经历阵痛。

1958年,全国进入“大跃进”时期,祁门茶厂在经过近10年的顺利成长之后进入第一次困难时期。由于之前火热的生产和厂里经验不足,没有对原材料的采摘加以控制。近乎“掠夺式”的原料采摘本就让县里的原材料供应略显不足,再遇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厂里的毛茶量严重不足,厂里的生产量开始出现下滑。到1962年时,茶厂的年生产量已经下滑到1.5万余担。

随后全国进入了“十年动乱”时期,虽然厂里的产量还是有所扭转,不过因为政治形势的影响,整个茶厂还是沉浸在灰暗的气氛中。厂里的工人生活很困难,再加上茶厂也卷入了政治风暴,使得茶厂的氛围很凝重。虽然机器还是像往年照常运转,却怎么也感觉不到以往那种热火朝天的向上的力量。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省公司将人财物三权下放到县,进厂原料逐年增加,出口量也逐年递加,即便是“十年动乱”期间,每年厂里的年产量平均也有5万余担。(www.xing528.com)

1 1955年,祁门茶厂全体青年团员欢送波兰友人路爱德同志留念

2 废弃的祁门茶厂

1978年以后,全国形势的改变带动茶厂灰暗的氛围也被一扫而光,开始大踏步往前走。工人的脸上重新恢复了消失已久的笑容,车间里也恢复了以前那种热火朝天的气氛。厂里逐步进行技术改革,也引进更先进的生产机械。

当年的祁门茶厂可谓红极一时。厂里有一千多职工从事专业生产,全县做着与茶厂相关的收茶、采茶、初制的临时工还有一万多人,而种茶采茶的茶农则更多。对于一个全县仅十多万的人小县城来说,红茶几乎就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此时厂里的技术力量趋于最成熟的时期,有着一大批的技术骨干,他们苦心钻研生产和拼配技术,让祁门茶厂产出的红茶品质有了极大的提高,更加稳定。在20世纪80年代,茶厂生产的祁门红茶连续获得数个重要的大奖,这也让祁门红茶的名声在国内外都有提高。

90年代中期,茶厂因为经济改革面临了一些困难。国内的销售因为缺乏之前的市场积淀变得有些困难,还有许多国人对于祁门红茶不太了解。这个时候的祁门茶厂则变得比以往还要团结,全厂上下一心,决心共渡难关。

工人的团结也让厂里有了信心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与茶叶公司合并,实行收购、加工一体化;将祁门茶厂分为祁门红茶、祁红袋泡茶、祁红实业、祁红机械修造、祁门茗盛五个有限责任公司和祁门名优茶公司六个分公司,引入竞争机制;在企业内部实现经济承包责任制、安全卫生责任制。

一系列的改革终于让茶厂渡过了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难关,祁门茶厂也终于走过了50年步入了新的世纪。

再后来的祁门茶厂,便是大家更为熟悉的故事了。

国营茶厂在新世纪最终未能顶住市场经济浪潮,奄奄一息的挣扎后最终被迫改制,但这次改制并没成功。如今老的祁门茶厂留下的是一片废墟,大多数厂房已经被拆掉,那些当年费尽心血从国外引进的制茶设备大多也被当成废铜废铁卖掉。如今走进这片伤心之地,只能从剩下的几栋空旷的厂房还能让人遥想当年曾经的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